首页 芙蓉楼 往事勾沉

我所认识的胡山源(图)

2006-02-23 00:38

   近两年来,胡山源生前编著的《幽默笔记》《幽默诗话》《文坛管窥》等陆续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受到不少读者的喜爱。近日,我在本市“国民特价书店”又淘得他任《申报・自由谈》主编时的《申报・自由谈文荟》一套,因而勾起我与这位“五四”时期就活跃在文坛,小说得到鲁迅先生赏识选编入《中国新文学大系》的胡山源之间交往的回忆。

  胡山源(1897-1988)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和教育家,近代文学团体“弥洒社”的发起人之一。20世纪30年代,在杭州、上海等大学任教,同时在上海世界书局任编辑,还兼任《申报・自由谈》和其他文学刊物的主编,培养和扶植了一批著名的作家和学者,如40年代的上海女作家施济美、汤雪华、陈育真、方培茵以及新中国建立后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诗人、散文家、文艺理论家袁鹰、李乔、徐开垒以及我市的吴调公、章石承。著有长篇小说《散花寺》《龙女》《三年》,还编著了《古今茶事》《古今酒事》等。抗日战争前后,他写下了以明末抗清为背景的《江阴义民别传》《嘉定义民别传》和《扬州义民别传》,鼓舞广大群众的抗日斗志。解放后,将这三本《义民列传》改写成《南明演义》,1985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上册,成了绝笔。

  我的岳父何赓育与胡山源是江阴同乡,又是浙江之江大学同学和至友。岳父担任江阴励实中学校长时,聘请胡山源到校任教。后来,胡写了《励实学堂纪实》一书,详细记述他和我岳父的深厚友谊和趣闻逸事。1957年,胡山源在上海师范学院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妻子离他而去后,只身一人蛰居江阴,又成为我岳父的近邻,并受到我岳父的多方照顾。我们一家到江阴后,都要去探望胡老,听他畅谈文坛往事。谈起镇江的丁谛(原名吴调公,时任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时,胡老告诉我,上海孤岛时期他编《申报》副刊“自由谈”,经常投稿的丁谛为人精明强干,善于处事,乐于接受胡指点,是“自由谈”上常见的作者,后来又成了胡编辑《正言文艺》的得力助手。又问到章石承,我告诉他:解放初期,章石承是镇江《大众日报》的总编,我在他手下任记者和编辑。后来章石承调到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近代文学史,我们经常见面。胡山源说,他们夫妻二人擅长古典诗词,夫人夏云碧原是章石承的学生,因时有唱和而结合,成为文坛佳话。

  胡山源遭厄运后,对文学创作依然锲而不舍。尽管视力严重衰退,他还是创作了长篇小说《散花寺》。1986年,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时,他正在写回忆录,已完成了《坎坷的一生》和《屈辱的廿一年》,可惜至今未见正式出版。80年代初,一位下放江阴的年轻教师结识并致力于研究胡山源,并为出版胡的著作多方联系。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任教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杨郁。1988年胡山源逝世后,杨郁编著的《胡山源研究》,全面公正地介绍胡山源的一生。可是,也有人知道胡山源还有不少未正式出版的著作,欺他年老记忆力衰退,以帮助联系出版为名,花言巧语地骗走了著作原稿。手稿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令他非常气愤,从此不再将著作原稿轻易示人。胡老得知我有藏书之癖,每次见面,都选出自己的一些著作初版赠送给我,成了我藏书中比较珍贵的部分。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