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业型城市”,镇江在努力
建设“创业型城市”,镇江在努力 张立华
“今天的镇江是我们最大的创业舞台!”昨天,市委、市政府吹响了镇江创建“创业型城市”的号角。对镇江来说,这是个全新的课题,如何找准定位、谋划发展?“一切围绕创业者,缺什么补什么,为他们提供保姆式服务,努力让想干事的人干成事!”政府的回答是响亮的,而一系列新政也实实在在助推每一个创业者起航。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创业环境更加优化
记者发现,“新规”第一次明确了政策扶持对象——在城镇和农村新创业的各类人员,包括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进城创业的农村劳动者、复转军人、残疾人员等。这也就意味着,“全民创业”已经不再是“纸上谈兵”,而“凡法律法规未禁止、未限制的行业和领域全面开放”。这条规定则代表着我市进一步降低了创业准入门槛。
“对城乡新创业人员,自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证照类、管理类等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镇江工商局局长刘海东告诉记者,这条规定将主体范围进一步扩大,去年我市执行的是“对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军队退役人员,以及毕业2年以内的大中专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除此之外,我市的税费减免政策也更加优厚。规定:个体工商户升级为私营企业纳税,在不具备查账征收条件下,实行核定征收;对投资额在1000-5000万元的企业,自企业纳税年度起,前3年按企业新增上缴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100%予以奖励,后2年按50%奖励;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前2年按上述税种地方留成部分的100%奖励,后3年按50%奖励;对农民新创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将月营业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对从事排灌、农产品初加工、农机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渔服务业项目的企业,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
同时,我市创业补贴扶持力度也进一步加大。从今年起,大中专技职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进城创业的农村劳动者、复转军人以及残疾人员等均按政策享受创业补贴;对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的实物补贴由1000元提高到2000元;对享受低保待遇的创业人员,自领取营业执照起,继续享受1年低保待遇;对大中专技职校毕业生在毕业后两年内创业并缴纳社会保险的,比照灵活就业困难人员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机关事业单位公职人员离职自主创业的,由同级财政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对个体工商户升级创办私营企业的,一次性给予每户2000元的升级补贴;对各类新创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每新录用1名就业困难人员,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同时缴纳社会保险的,每人一次性给予500元的岗位补贴。
加大金融支持
提高人均创业
担保贷款额度
“创业难,难在哪?”许多人给出的答案都是“难在起步上”。为何如此?各个部门的答案如出一辙——没有启动资金,或者后劲不足,因为缺乏资金是最紧迫、最需要解决的创业难题。如何才能在最大范围内鼓励市民创业?镇江现在给出了自己的办法——加大金融支持。
让我们对照一下先后的政策,就不难看出此次市委市政府的决心了。
2009年3月31日,我市出台了《镇江市创业担保贷款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创业担保贷款申请额度一般为2-5万元。对参加创业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并能提供经办银行认可的足额抵(质)押物的,或能提供同一名下的两套房屋产权或一套价值足额的商业用房作为抵押的贷款申请人,创业担保贷款额度可提高到10万元;对注册资本在60万元以上,月平均销售额在20万元以上,销售利润率在10%以上,并能提供经办银行认可的足额抵(质)押物的,贷款额度可放宽到20万元。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根据实际吸纳人数,按每人不超过10万元的标准,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额度发放贷款。创业担保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两年。到期确需延长的,经批准后可申请展期一次,展期期限不超过一年,展期不贴息。
而现在的规定则是:增加创业担保贷款基金,将创业担保贷款申请人范围扩大到全市所有符合条件的城乡创业者。提高人均创业担保贷款额度,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最高额度为20万元,并给予全额贴息;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贴息贷款吸纳对象扩大到所有持《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最高贷款额度提高到200万元,并给予50%贴息。建立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扶持风险投资企业和创业投资企业,支持创新型、创业型企业的发展。积极发展担保公司和再担保公司,加大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合作力度,完善银企对接平台,通过项目推介、贷款授信、信用、知识产权抵押等,为新创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服务。积极探索民间融资的有效途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投资创业。
建立创业培训体系
构建创业服务体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业是一个奋斗的过程,创业政策是一个复杂又系统的体系,其中,“培训”就显得极其重要了。现在,我市提出了“实现创业培训的广泛覆盖,应培训对象的全覆盖”,通过SYB(创办你的企业)、IYB(提升你的企业)等各种培训模式,让更多的创业者懂创业会创业。
“辖市区要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建立面积不小于1万平方米的市级以上创业培训基地。有条件的街道(镇)、社区(村)也要逐步建立创业培训基地。驻镇高校和技职校要建立1-2个创业培训点。有条件的大中专(技、职)院校要建立创业实验基地。到2011年,全市创业培训基地总量超20个,创业实验基地超10个。”记者了解到,不仅如此,我市还扩大了创业培训范围,将大中专技职校毕业生、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以及返乡创业民工等人员纳入创业培训范围,在全市大中专技职校开设创业培训课程。
到今年底,全市要新增创业教育培训人数2.5万人以上,明年新增创业教育培训人数超3万人。
“今年,基地面积不少于10万平方米,明年基地面积不少于20万平方米。”同时,我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依托现有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和各类孵化园等,加快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此外,我市还将建立起市、辖市区两级创业项目库。今年全市创业项目总量不少于2000个,每年入库项目增幅不低于30%。
市、辖市区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将通过“镇江就业创业网”、“大学生创业网”和“诚信镇江网”等开辟“创业项目超市”,常年推介创业项目。
启示:创业的路会越走越宽
创业型城市是怎样的城市?创业服务体系完善,创业氛围浓厚,创业文化先进,创业活跃程度较高……市委市政府决定,用两年时间将我市建成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对照评价指标(见表),镇江刚刚起航。
“去年,镇江人均经营性收入81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1240元,占比3.8%;常州人均经营性收入2216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3665元,占比9.3%。”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照煌铿锵有力地说,“民富的关键措施在于全民创业!而建设创业型城市的目的就在于进一步推进全民创业,因为全民创业是富民之本、发展之基、活力之源!”
昨天对于镇江而言是一个值得牢记的日子,因为这一天,镇江创建“创业型城市”正式启动。我们看到了一个积极谋划的决策层团体,看到了一个“没有死角”的政策体系,看到了一群正准备投身创业大潮的果敢市民……这些都让镇江这座古城变得越发充满理想、充满活力。
注册登记——工商局负责;项目咨询——经贸委负责;政策引导——监察局、财政局、地税局、国税局、工商局负责;资金帮扶——经贸委、财政局、劳动保障局负责;贷款融资——金融办、人行、银监局及各商业银行负责;人才支持——人事局负责;科技服务——科技局负责……参与昨天大会的一位基层干部告诉记者,与以前相比,镇江更务实、更脚踏实地了。因为,每一项工作都分解到了每一个职能部门,以前被条条框框所“割断”的联系,现在是空前的“紧密”。
“创建‘创业型城市’,镇江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称号。”一位与会者对记者说,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更加注重这个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镇江在为“民富”这个最终目标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得到一个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在这个过程中,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将竞相迸发;在这个过程中,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将充分涌流。
“希望镇江成为创业者的天堂!”这两天正在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的大学生张河对记者说的这句话,不仅是创业者对自己的勉励,更能说出镇江管理者的心声。完善的政策体系,雄厚的资金支持,先进的培训模式,优越的孵化环境,健全的服务网络……面对昨天刚刚出炉的“新政”,我们有理由相信,科学的决策、创新的实践必将赋予镇江这座城市自由宽松的创业文化,努力让就业创业之路越走越宽,并将由此演绎出一个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创业故事。
责任编辑:张驰川
(原标题:镇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