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本地专题 创业,让城市充满希望 希望华章

打造“创业型城市” 镇江任重而道远

2010-01-21 23:51 来源:镇江新闻网 张驰川

    当一个人创业变成一群人创业,一群人创业变成全社会创业,这个城市就充满希望与活力。因为创业不是简单的赚钱致富,而是一种希望,一个理想——

    打造“创业型城市” 镇江任重而道远 本报记者 张立华

    “去年是等着老板给我发年终奖过年,今年我是给别人发年终奖。”市民江鸿乐滋滋地告诉记者,“身份”转变后,一年他挣了10万元。

    江鸿是七里甸街道的一个普通市民,为谋生计,曾与妻子去外地打工,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而去年,在我市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江鸿获得了政府贴息贷款,办起了企业。江鸿说,现在不仅自己成了老板,不用东跑西奔地讨生活,还给他人提供了6个就业岗位。

    “像江鸿这样从‘找饭碗’向‘造饭碗’转变的例子,已逐渐在我市遍地开花。”从镇江工商局传来的数字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私营企业2.89万户,从业人员45.83万人,注册资本616.53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3.6%、7.8%、32.8%;全市共有个体工商户9.79万户,从业人员16.2万人,从业资金44.54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3%、17.9%、26.5%。

    多政策

    扶持市民创业

    如何让全市创业活动更加活跃、城乡就业更加充分、百姓生活更加富裕、城市发展更有活力?2008年6月,我市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全民创业的若干意见》;2009年,我市先后出台多个鼓励创业的政策文件,并首次在全省实施社区扶持创业奖励新政策,率先在全国、全省建立城乡创业担保贷款“互通共享”机制;2009年9月,我市被评为首批“中国创业之城”……记者了解到,这两年来,我市各相关部门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力争将镇江打造成一个“创业型城市”。

    优化创业环境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依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成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在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增设街道(乡镇)创业服务所和社区(村)创业服务站,免费为城乡创业人员提供开业指导、创业咨询、创业扶持等“一条龙”服务。

    面向创业主体开放法律法规未禁止、未限制的行业和领域,对我市城乡劳动者申请设立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的,不受出资额限制;初创企业注册资金允许按规定分期到位;允许创业人员将家庭住所、租借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对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军队退役人员,以及毕业2年以内的大中专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拓展创业政策

    将创业担保贷款申请人扩大到全市所有符合条件的城乡劳动者。从2009年起,增加20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基金,增加1-4家经办银行。对新发放的创业担保贷款利率上浮1-3个百分点,并由财政给予全额贴息;建立创业担保贷款“绿色通道”和城乡创业担保贷款互通机制,对农民进城创业的,可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对大中专毕业生、城镇下岗失业等人员到农村从事涉农项目创业的,可申请农民创业担保贷款。

    对新增符合条件的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人员,按规定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保补贴。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自主创业、从事个体经营的,按规定在限额内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让大学生成创业“先锋”

    积极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全面落实在费税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创业补贴等方面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新建30家市级就业见习基地,组织500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入基地见习3-6个月,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费补贴300元-500元;建立10个研究生见习基地,组织50名研究生进入基地见习。

    同时,全面落实税费减免、创业培训、创业贷款、社保补贴、实物帮扶等扶持政策,鼓励困难家庭大中专毕业生、城乡“零就业”家庭以及其他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多渠道实现就业。对经认定的就业困难群体自主创业从事个体经营的,一次性给予不超过1000元的创业实物补贴。

    提升市民创业能力

    加大创业和技能培训力度,进一步扩大创业培训范围,将大中专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以及返乡创业民工纳入免费创业培训范围,重点培训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民工以及带动就业规模较大的项目持有人。

    各辖市区要依托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培训学校,建立各类创业培训基地,重点加强农民工创业培训基地建设,加大返乡民工创业培训力度。同时,要不断提高创业培训基地的规模和水平,打造一批省级、市级创业培训示范基地。

    利好政策

    让创业者受益

    创业远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成功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正是因为晓得这个道理,这两年来,我市出台了诸多利好政策,而这些政策也成为市民创业路上的“引路灯”。

    “我们开创的企业主要是利用网络、电话整合高校大学生的信息和大城市企业需求人才的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收集、整理、储存和发布。”创业者杨国超告诉记者,去年7月从大学信息化专业毕业后,找工作一直不顺利,于是决定自主创业。

    而在他领取营业执照的过程中,他充分感受到了一种关怀。京口工商分局按“政府规范性文件中对现代服务业的表述作为经营范围用语”的规定,为他们核定了经营范围;而为让他们尽快拿到执照,又按照简化手续优质服务的帮扶政策,帮助他们准备申请书、章程等部分材料;按照“实行创业主体直通车制度”,安排两人负责办理此事;按照“进一步提高创业主体准入服务效能”,提供向导服务,从查名、验资、签字、办照等工作流程一一指导;并实行大学生创业减免费用优惠政策,为他们减免了登记费。

    这种关怀是我市每一个创业者都有的切身感受。市民张超去年开了一家电子通讯产品店,他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由于自己是退伍军人创业,因此地税部门给他免了3年的地税,节省了大约有4000元;工商部门年检时,也实行了一些减免政策,按最低标准收取年检费用,每年只收取170元。

    减免费用、简化程序是对创业者的一种关怀,而给予没有任何“资本”的创业者贷款,扶持他们的项目上马,也是一种关怀。

    市民张竹娣原先是一家棉纺织厂的下岗职工,生活困难,前两年她与人合伙经营起“东盛炉料物资公司”,去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生意时好时坏,于是她通过社区申请了小额贷款,很快缓解了公司的燃眉之急。市民郭春文与妻子前年底从单位下岗,去年初,在社区的帮扶下,郭春文参加了创业培训课程的学习,当夫妻俩拿出全部家当,租店面开了一家便利店后,家中的钱立刻见底了,于是他们在社区的帮助下,申请了3万元小额贷款,让夫妻店生存了下来,郭春文感慨地说:“现在小店有了起色,今年我准备再申请5万元贷款,进一步扩大店面。”

    创业者

    仍需更多呵护

    这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近两年来,我市鼓励创业的优惠政策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历程,促使了许多市民自主创业,但政策执行过程中,还存在部分缺憾。

    工商、劳动、人事、税务、银行……解读我市出台的各项扶持创业政策,可以发现,不少政策都涉及好几个相关部门,然而,因为各个部门“各自为政”,使得政策缺少了必要的“联系”。正如有关专家的评价:优惠政策没有形成体系,显得我市创业政策的激励力度还不够。

    对于这一点,去年创业的市民小杨就很有感触。“我是在决定创业,开始跑营业执照时才晓得现在对于创业者是有减免费用等优惠政策的。”在他看来,我市宣传创业政策的力度明显不够,这导致了许多有创业想法的市民不敢“出手”。

    小杨告诉记者,在他创业初期,还有一个很直观的感觉就是,虽然许多部门都给予他很多帮助,但在很多时候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各个部门都只知道他们所知道的优惠政策,却不清楚其他部门能提供的政策,这让我多跑了许多地方,做了许多无用功。”他说,也许正是这些许多次的“往返跑”,会让一些创业者感到“缩手缩脚”,乃至放弃。

    “虽然我市的创业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也出现了创业政策不配套、投融资体系不完善和服务机构功能不健全等问题。”我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创业政策,但配套措施不健全,政策落实不到位等仍制约着大学生创业,如户口、房租补贴和土地使用优惠政策、创业孵化基地认定和补贴标准、创业示范街和创业示范培训基地的认定和奖励标准等配套性政策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和落实。

    “我想创业,但是却没有启动资本!”在与许多大学生的沟通中,记者发现,这已经成为了许多人创业中跨不过去的门槛。去年从江大毕业的小赵告诉记者,尽管我市设有创业贷款,但这个“贷款”就如同纸上画饼,看得见却摸不着。“提供住房抵押、公务员担保……对于我这种刚毕业、没有任何背景的人来说,怎么能提供出这些?如果我家经济条件好,怎么会申请这种贷款?”小赵苦闷地说,正是一些政策并不是针对所有想创业者的,从而制约了许多人创业。

    “我创办企业已经有3年了,只要是有政策规定,相关部门都能将各种补贴及时发放到位。”2006年创业的江大毕业生周成林说,但创业贷款要进一步降低门槛、提高贷款效率、增加贷款额度。因为,对于创业初期的人来讲,资金是首要问题,有的时候困扰我们的不是几十万、上百万,而是区区几万元。而同时,自主创业不仅需要启动资金,“资金不继”也成为创业失败的主要因素。

    “毋庸置疑,鼓励引导大家走创业之路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但现实情况往往是事与愿违。”去年的一份统计显示,2006年以来,我市有创业经历的大学生共379人,只占全市总毕业生数(57326人)的0.66%,而大学生创业的企业(个体工商户)中,先后有245家已经歇业或停止经营,目前只有65家经营状况良好,仅占21%。因此,如何让更多的人投身到创业的大潮中,如何避免让创业者“短命化”,就是我市各相关部门不得不深思的一个问题,因为即使是在我市创业环境大为改善的今天,每一个有创业想法的人都需要得到更多的呵护。

责任编辑:张驰川

(原标题:镇江新闻网)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