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本地专题 创业,让城市充满希望 创业城市

速度不快规模小 镇江全民创业如何真正“热”起来

2010-01-22 01:16 来源:镇江新闻网 张驰川

    速度不快规模小 实力不强持久难 镇江全民创业如何真正“热”起来 

    为促进全民创业,2008年6月,我市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全民创业的若干意见》;2009年,我市先后出台多个鼓励创业的政策文件,并首次在全省实施社区扶持创业奖励新政策,率先在全国、全省建立城乡创业担保贷款“互通共享”机制;2009年9月,我市被评为首批“中国创业之城”。来自市工商部门的一项统计显示,至2009年底,我市共有个体工商户9.76万户,同比增长12.91%;私营企业2.89万户,同比增长13.33%。

    纵向看,近几年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的变化,但一组来自周边城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让我们看到成绩的同时也看到了压力。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扬州市实有个体工商户12.75万户,私营企业4.57万户;常州市实有个体工商户14.33万户,私营企业5.96万户。扬州个体工商户比镇江多出2.99万户,私营企业比镇江多出1.68万户;常州个体工商户比镇江多出4.57万户,私营企业比镇江多出3.07万户。

    镇江的个体与私营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与周边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镇江的区位、交通条件可谓优越,为什么发展速度不够快,民营经济整体规模和实力不够强?面对这一疑问,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在全民创业上,我们仍存种种缺憾与不足。

    如果说就业是民生之本,那么创业就是就业之源,发展之基。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广大干部群众投身创业的积极性,让一切有利于创业的思想活跃起来,让一切主体的创业激情迸发出来,让一切领域的创业潜能挖掘出来,让一切创业的资本流动起来,从而在经济领域培植一批新的经济主体,支撑经济发展,对于正在努力谋求“跨越发展,后发先至”的镇江来讲,当前最需要的就是这种来自民众、植根基层的内生动力。

    解读我市出台的各项扶持创业政策可以发现,不少扶持政策都涉及好几个相关部门,因为各相关部门的“各自为政”,使得政策因为缺少了必要的“联系”而在实际运行效果上打了折扣。正如有关专家所评价的:优惠政策没有形成体系,显得我市创业政策的激励力度还不够。“虽然我市的创业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也出现了创业政策不配套、投融资体系不完善和服务机构功能不健全等问题。”我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创业的政策,但配套措施不健全,政策落实不到位等仍制约着全民创业的热情。比如,户口、房租补贴和土地使用优惠政策、创业孵化基地认定和补贴标准、创业示范街和创业示范培训基地的认定和奖励标准等配套性政策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和落实。

    创业需要载体,创业者需要舞台。近年来,虽然我市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目前的镇江缺少专业特色市场,在培育创业主体、搭建创业平台上仍有较大差距。市工商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促进全民创业,镇江还需要以商品市场为基础,要素市场为重点,建成一批大中小结合、各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并存、功能完备、相互配套的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网络,推进流通现代化,为个体工商户提供快速发展的载体。重点培育一批大型龙头市场群,扶持建立一批个体工商户集群。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形成市场投资多元结构。对列入市服务业重点计划的项目,给予财政、信贷以及其他各类投融资方面的扶持和优惠,优先安排用地计划,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毋庸置疑,鼓励引导更多的人走上创业之路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但让创业者实现成功创业,在全市掀起全民创业的热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去年的一份统计显示,2006年以来,我市有创业经历的大学生共379人,只占全市总毕业生数(57326人)的0.66%,而大学生创业的企业(个体工商户)中,先后有245家已经歇业或停止经营,目前只有65家经营状况良好,仅占21%。因此,如何弘扬创业精神、培育创业主体、搭建创业平台、优化创业环境,如何让更多的人投身到创业的大潮中,如何避免创业行为短期化、不可持续的问题,是我们不得不去深思并切实加以解决的。 (记者 姚秀峰)

责任编辑:张驰川

(原标题:镇江新闻网)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