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本地专题 120急救活动专题报道 相关报道

学会急救,是一种社会责任

2010-03-04 19:00 来源:镇江日报 于蕾

本报记者  何 菁

  生命充满了意外,当身边有人突然溺水、晕倒、外伤大出血、急性中毒、猝死时,你会急救吗?

  急救的黄金时间是意外发生后的4分钟至6分钟,这几分钟内需要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过硬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技巧。在危重急症以及意外伤害发生时,在专业医务人员未赶到之前,你会不会利用现场能够提供的人力、物力为事故中的伤病者采取及时有效的初步救助措施?

  在我国,目前由于意外损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仅次于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意外伤害不仅仅是个人的健康问题,也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加快普及急救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近日,记者就市民急救知识技能普及状况进行了采访。

  

  黄金时间 会急救者寥寥无几

  

  现代医学告诉我们,严重创伤者急救的黄金时间是在伤后1小时以内,猝死抢救的最佳时间是4分钟以内。在此时间段内如果伤者能得到适当急救,死亡率会大大地降低。但是,在抢救黄金时段内,赶到现场的往往不是医务人员,如果第一目击者不会基本的急救知识,看到事故后往往束手无策,这将白白错失急救的黄金时间。

  记者采访了几位市急救中心的急救医生,试图了解急救工作中,有没有市民为伤病者进行有效初步救助的例子。答案令人遗憾。

  从事急救工作的纪医生在第一时间回答了四个字:“几乎没有”。

  “前一阵的降雪和上冻,一天急救中心要出二十几趟车,将近20趟都是因为摔伤和车祸。而伤祸现场几乎都没有人能为伤者做些什么。大多数人只知道着急和慌乱,只知道打电话催了又催——‘你们快来!你们快来!’”丁医生告诉记者,急救中心主要负责市区范围内的急救工作。救护车最快也要十几分钟后才能到达现场。

  “其实现场会有伤者的家人、朋友,即使是路人也是着急地想帮忙的,但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做。如果不能为突发性伤害提供有效的初步救助,会对伤者有什么影响?”

  “那是肯定的。举个简单例子,如果当时的血没有及时止住,那么急救车十几分钟后到达时,一些伤者就会因为失血过多失去挽救生命的机会。”丁医生说。

  “如果急救的方法错误,也是非常危险的!”在场的一位医生介绍了一件我市的真实故事。一位年轻人因为鱼刺卡进了气管,当时错误地用饭团把鱼刺咽了进去,一段时间后,引起昏厥和大出血,被送进医院后,因为他最初错误的处理影响了医生的诊断,最后居然因为这小小的鱼刺失去了生命!

  年前,市区桃花坞一位独居老人突然中风,昏迷前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急救车紧急出动后,再也无法联系上老人。因为老人正确地使用了急救电话,传递了有效的信息,急救人员还是迅速地找到了老人家,赢得了时间。正确拨打120急救电话,也是急救的重要知识,而这,是记者从市急救中心医生那里得到的唯一一次有效自救的例子。

  

  改变现状 急救培训正进行时

  

  2月28日,正月十五,元宵节。上午九点,市急救中心的市民急救学校济济一堂,学会自救和救助他人,当然和过节一样重要!四面八方的市民学员当中有在校的学生、工厂的工人、机关的职员、退休的老人,对急救知识都有着迫切的学习愿望。许多人认真倾听,不时记录,还拿着相机、摄影机拍摄下老师的演示过程。一位和妈妈一起来的小学生说:“这样不仅回去可以练习,还为没能赶来的同学和家人带回资料”。

  记者了解到,这些市民大多是通过镇江新闻网得知市民急救学校免费提供培训,纷纷电话预约了听课。在镇江新闻网的组织配合下,市急救中心今年已经是第二次开课了。这一次来了近50位市民,上次差不多是这次的一倍。

  心脏病高血压急救、脑血管意外急救、煤气中毒急救、气管异物急救手法……讲课的老师是担任120急救工作的医生,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他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讲解现场急救原则、步骤和心肺复苏知识、技能,耐心细致地教会每一位学员急救实地模型操作,使大家都基本掌握了抢救危急伤病员生命的方式方法。

  “心脏病、窒息、触电、溺水、严重失血、中毒等各种原因会使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心肺复苏是现场快速挽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急救技术。”在介绍了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后,老师又问:“按压应该怎样找准位置呢?”

  看了老师的演示,很多学员发现自己的认识原来都是错误的。按压的位置是在成人两侧乳头中间的位置。

  在实地演练环节,面对真人大小的模型,市民们非常好奇。“伸直双臂,用全身的力量作用于心脏按压部位。但是按压的力量必须适度,如果力量过大,病人承受不了,甚至会把病人的肋骨压断。”在几位老师的介绍和多次演示下,市民们开始亲自上阵,轮流为仿真人模型做心肺复苏。多次反复练习后,大家都基本掌握了一定的急救方法和技巧。

  老师还带领学员们学习了一般的运动损伤包扎和急救知识,排除气管异物的海姆立克手法。通过此次培训,听课的市民纷纷表示掌握了正确有效的急救技能,让急救知识惠人惠己。 有一些学员当场又预约了下堂课的学习。

  

  急救培训  普及推广任重道远

  

  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有40%的冠心病人死于发病后15分钟,30%死于发病后20分钟,这些都因为抢救不及时所致;87%的心梗在医院以外发病,有25%的病人都因第一目击者不懂现场急救措施而身亡。

  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在4分钟内得到心肺复苏救治,存活率可达50%;4至6分钟内救治,存活率降至10%;超过6分钟救治,存活率小于4%;超过10分钟,病人几乎救不活。在我国,因人们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缺乏,猝死患者的生存率仅为1%,而在一些发达国家,猝死患者的生存率却在25%以上。

  2009年,镇江市急救中心共接警62213次,每天170次,共出车8437次。在本市市区,目前从拨打急救电话到急救车到达现场平均需要15分钟左右,再快的医生也无法在“黄金4分钟”内赶到病人身边。发生意外,第一目击者就是直接抢救者。如果经过专业培训,采取正确的心肺复苏术,就能现场施救,在120急救车到达前,为病人争取到宝贵的抢救时间。

  种种迹象表明,当代市民应该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这不仅代表了国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同时也标志着城市的现代医疗健康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更是我们的一种社会责任。

  记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在我国较发达的地区,社会培训被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以香港为例,警察、驾驶员、服务员等行业人员必须凭急救资格证才能上岗,其他行业每100人中也必须有1名志愿医疗急救员。在许多发达国家,急救技术和知识十分普及,如伦敦专门设有急救培训中心,每年参加复苏技术培训的多达50万人次。

  镇江120市民急救培训学校隶属于镇江市急救中心,成立两年来进行了几十次急救培训。陆续把急救知识送进校园、社区、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还把有学习需要的市民请进教室,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市民学到系统的急救技能。2009年,重点开展了“120市民急救学校公益系列活动”,全年共培训9653人次,体现和突出了急救服务的公益性,很好地承担了我市市民急救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社会急救培训虽然已经进行了两年,但也还是刚刚起步。一些城市,例如北京急救中心,都有专门的培训科和相关经费。目前我市急救培训学校的工作都是由担任急救工作的医生在休息日和晚上兼任。

  急救培训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受训者树立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思想和自救互救的意识,掌握现场急救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在意外事故现场能立即进行自救互救,以达到保障生命、预防意外的目的。只有更多的人学习、掌握急救知识与技术,才使得更多的人拥有救人自救的能力,更多人的宝贵生命才可得以救活。

责任编辑:于蕾

(原标题:镇江日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