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市贫困、流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关注我市贫困、流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为使贫困家庭的孩子,特别是女童,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消除由于经济差异而给这些孩子带来的教育机会不平等,2003年3月5日,市妇联和京江晚报联合向社会发出《贫困女童呼唤“社会妈妈” 真情奉献扶助幼苗成长》的倡议,在古城镇江引起了极大反响,市民们纷纷伸出热情之手,认助贫困学童,争当“社会妈妈”。
目前,“社会妈妈”已成为我市帮困助学品牌、成为镇江市精神文明建设打造和谐镇江的有效途径,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越来越多的爱心力量不断加入到“社会妈妈”队伍。应该说“社会妈妈”帮困助学活动不同于一般助学活动最大的特色就是: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各位“社会妈妈”给予孩子更多的是精神和心灵上的关爱。
为了掌握镇江市11~18岁(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在帮助孩子们减轻经济压力的同时,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从2007年3月初开始,市妇联儿童工作部和北京翔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心镇江分中心,联合对全市680名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儿童发放了问卷,进行心理健康测试,680人中有331人是“社会妈妈”资助的孩子,83人为留守儿童,151人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另外115人为普通儿童。调查范围为镇江市京口区、润州区、丹徒区和句容市等地的2所中学和13所小学。
本次测评运用了我国著名心理测量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教授与中国华厦赛科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研制开发的S—MART2004中小学心理测评系统。该系统采用周步成教授历时二十年修订的9套中小学心理测验量表,是国内唯一拥有全部量表版权的中小学心理测评系统。
该问卷分为七个部分,共100个问题。目前已经完成测评的680人,有效答卷633份,低年级及无效答卷47份。
除了发放调查表进行测试外,在问题比较集中的(大部分是因为基数比较大)五所中小学进行上门辅导、并实地了解情况,结果表明测试结果与这些孩子的表现十分吻合。
通过这次调查、走访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恐怖倾向”成为贫困儿童的首要困扰
在所有存在心理困扰的128名孩子中,对“你是否害怕很多东西?”“是否经常做噩梦?”“是否喜欢整夜开着灯睡觉?”等问题,很多贫困儿童、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选择了“是”,其中“社会妈妈”资助的孩子尤其突出,有心理困扰的孩子中39.7%的人存在这个问题。而普通孩子中出现这种现象的人只占问题总数的13%。
到学校走访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这些孩子非常害怕,即使是用最温和的语言和他们交流,他们也十分怕。他们怕自己和别人有任何的不相同,看上去他们更希望自己像一粒沙子,丢到沙堆里怎么也找不到,这样就安全了。在大面积测试的流动儿童中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这项指标也达到了36%。这些孩子从外地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与他们从小适应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差异:语言不一样、习惯不一样、气候条件也不一样,特别是绝大部分流动儿童往往居住在城市居民阴湿的小车库里,条件非常差,父母的收入十分不稳定,这些情况给孩子们造成很大的困惑。
“身体疾症”是影响贫困儿童的次要困扰
他们经常头痛,经常感觉肠胃不舒服,甚至经常感到呼吸困难,尤其是在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困扰中,这种现象达到了42.9%。事实上在与校医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情况是由于父母常年不在家,这些孩子缺乏正确的疏导,学习和交往中产生的压力得不到有效宣泄,从而引起身体疾症的感觉,而不是真正的生理疾病。
同样的情况在流动儿童中也比较集中地存在,他们则是因为家长或者因为忙于生计没有时间管、或者是因为文化水平低。在妇联今年年初召开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座谈会上,有超过60%的母亲自述,自己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甚至还是文盲,她们不知道怎样帮助自己的孩子。孩子虽然生活在父母身边也得不到及时有益的帮助,加上目前学生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孩子们不知不觉就产生了心因性的“身体疾症”。
“冲动倾向”成为所有儿童共同的“长项”
无论对于城市的独生子女还是贫困儿童、流动和留守儿童,在所有的心理困扰中,只有这项指标非常统一。城市普通学生中,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46.6%有冲动倾向,他们容易生气,经常想大喊,心里不开心就喜欢乱丢东西,乱砸东西,想要的东西一定要拿到手。“太准了,昨天这个学生上体育课时,大家一起玩篮球,他输了一个球,居然课还没有上完,冲进教室拎上书包就要往校外跑”。当我们将测试结果与学校负责人沟通时,这位老师对我们这样说。“ 独生子女独特的成长环境,他们往往感觉世界是他们的,任何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最终的结果也应该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自己球技不高不必考虑,输却输不起,输了就不对了。
即使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流动、留守儿童,哪怕父母再苦、再难,也会倾其所有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的,他们感觉与其他家庭的孩子相比,自己已经亏欠孩子很多了,哪怕有一丝的能力也想满足孩子。所以,这些孩子尽管物质生活上有欠缺,但冲动、任性、急躁的表现也很突出。
“对人焦虑倾向”同样是各类儿童的“共识”
“你是否经常觉得有同学在背后说你的坏话?”“你是否很担心叫你担任班级工作?”“受到老师批评时,心里总是不安?”,对于这类问题,流动儿童选择“是”的比例最高,在城市普通孩子中出现的概率也比较高,是他们出现心理困扰的问题中居第二位的问题。
90后独一代的“独”越来越成为标志性的特征:从表面上看他们做事情特立独行,日常生活独来独往,处理事情缺乏沟通能力,与人交往不懂得换位思考,而事实上他们一旦遇到挫折或者是意见被否定,往往从心底里放弃自己,对自己作出消极的评价。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请有焦虑倾向的孩子说出自己的优点,他们往往思考再三,然后摇摇头:“没有优点”!
困扰流动、留守儿童的问题还有“自责倾向”
在回答“你在打篮球、排球、踢足球、拔河、广播操等比赛输了的时候,心里是否总认为是自己不好?”“大家都受到责备时,你是否认为主要是自己的过错?”“别人笑你的时候,你是否会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等问题的时候,流动、留守儿童选择“是”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人群。“我的成绩不是班上最好的,但是为了感谢你们,我一定会认真学的。(如果)不是你们给了我自信和勇气我(就)不会有这种想法。我的父母每天都很晚很晚回来,白天很早很早出去。我一个人在家很孤单,不过有了你们的帮助,我的爸爸妈妈可以多抽出一点时间来部(陪)我……”这是一个受到“社会妈妈”资助的流动儿童去年“六一”写给他的“社会妈妈”的信中的一段话,反应出大部分流动儿童的心声。亲情和爱的缺失,往往使这些孩子失去对自己的信任和肯定,不知道该怎样做决断,因为孩子的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首先要得到外界的肯定,或者说是要得到“他信”,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
心理健康的重要地位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识,在社会贫富差异越来越明显、学习负担和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关心孩子们的心理、特别是关心贫困家庭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应该成为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重点关注问题。(张碧云)
责任编辑:张驰川
(原标题:镇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