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地吐痰:对他人健康和环境的漠视
随地吐痰:对他人健康和环境的漠视——关注公共文明细节之四
发布日期:09-09-10
早上8点半,拥堵的正东路上,一辆自西向东行驶的大众帕萨特停在红绿灯路口,司机打开车窗,“呸”地一声吐出一口浓痰。虽然吐在了地上,但由于当时有风,唾沫飞溅到一旁等红灯的行人身上。行人一边用手掸着衣服,一边忿忿地说道:“恶心死了,真是没素质。”绿灯亮起时,帕萨特里吐痰的人摇起车窗,径直往前开去。
唐女士说,她每天骑电动车上下班,经常冷不防前面骑车的人吐出一口痰,公交车上也时有飞痰射出,有的时候会直接吐到她车上,有的伴着风,唾沫星吹到她身上。吴女士说,那些吐痰的人动作很快,自己避让不开,只能自认倒霉。
生活中,如此飞痰常常令市民避让不及、厌恶不已,更是成了污染源。几年前,我市的一些人行道上铺起了漂亮的大理石道板,可没过多久,大理石道板就不再漂亮,而是痰迹、油迹斑斑。犹如身上穿着的漂亮衣服上布满污迹,令人恶心,不忍目睹。
一位医生告诉记者,痰是呼吸道的分泌物,健康人一般是没有痰的。病人吐出的痰,相当于细菌的“培养基”,一口痰中会“驻扎”成千上万的病菌。随地吐痰后,痰中致病微生物会蒸发到空气中,经风一吹,这些疾病的病原体就会在空气中扬起,健康的市民通过呼吸这些带有病菌的空气,很容易“中招”。眼下,正值普通感冒和甲流感流行,随地吐痰行为,是对他人健康的漠视甚至是侵犯。
按照《江苏省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相关规定,随地吐痰、便溺、乱倒污水、乱扔口香糖等废弃物的,处以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虽有法规条文,有关部门也曾出手整治过,但由于该行为相当普遍、查处难度很大,随地吐痰已成为影响城市文明的顽疾,也是大家深恶痛绝的行为,想要真正改变,还得从每位市民自身做起。见习记者 王爱敏 记者 林玲
■ 记者感言
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连3岁小孩都知道的不文明行为,却有很多大人在不自觉中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记者在大街上曾多次看到随地吐痰的人,有的是已近不惑的老烟民,有的是玩酷张扬的年轻人,甚至有一点点大的小孩子跟着父母学吐痰,这是很悲哀的。试想,这些人会在自己装潢漂亮的家里随地吐痰吗?会有家长教自己的孩子在家里随地吐痰吗?随地吐痰不仅仅是习惯问题,更是公共意识问题。大人是下一代的榜样,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得体的文明举止引导教育下一代。
责任编辑:于蕾
(原标题:镇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