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往事勾沉

大将军彭德怀故居随想

2010-07-20 00:11 来源:科学时报

毛泽东曾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为他的老乡、战友彭德怀,写下了这样高度赞扬的诗篇:“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毛泽东和彭德怀的先祖,都是在元、明之际由江西始迁湘乡,尔后再迁湘潭的韶山和乌石。两地相距不过数十里地,是名副其实的老乡。

彭德怀故居原只有三间茅屋,1898年10月24日,彭德怀(原名彭得华)就诞生在这个几近赤贫的农民家庭,并在此度过了苦难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沉重的苦难和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磨砺了彭德怀的叛逆性格,他好打抱不平,天不怕地不怕,族人曾议决要将其溺死,是舅舅救了他。1916年3月,他出于义愤,带领农民冲击了一家米店,被迫逃到洞庭湖去做工为活。后来就投入了湘军,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1925年至1927年,他任湘军营长时,寄回薪金800元,托胞弟彭金华、彭荣华在原屋西南30米处新建一座房屋,坐西北朝东南,占地约400平方米。因他们三兄弟名叫得华、金华、荣华,故名“三华堂”,彭德怀亲撰门联曰:“为善最乐;见恶必除。”在“三华堂”后面为树林,东边为竹林,这是一栋普通的朴素的湘潭农村宅院。民国时期,故居遭到国民党破坏。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地政府曾建议修复,被彭德怀谢绝,只是将门联改为“吊民伐罪;继往开来”,横批是“为民服务”。

彭德怀于1928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领导了著名的“平江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尔后,率部上了井冈山,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战期间,任八路军副总指挥,功勋卓著。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一路征战,捷报频传。1950年10月,率军援朝,取得五次重大的战役胜利,迫使美军停战谈判,被斯大林誉为“天才的军事家”。此后,任过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不管岁月如何流逝,不管地位如何变化,彭德怀始终耿直刚正,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仗义执言,关心人民的冷暖,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伟大胸怀和高贵品质。

1958年,神州大地掀起了“大跃进”的热潮,到处“大炼钢铁”和“放卫星”,城乡盛行“浮夸风”,给老百姓带来了难以明言的苦难。我曾翻阅过这个时期的报纸,那些醒目的标题,给人一种滑稽之感:《广东穷山出奇迹:一亩水稻六万斤》、《河南谢集乡人民公社放出“卫星”:玉米亩产25715斤》、《白衣战士炼钢忙》……

李锐在《庐山会议实录》一书中写道:“在1958年初刚提出‘大跃进’口号时,彭德怀是有怀疑的……武汉会议后,他到了湖南,由周小舟陪同,先到湘潭乌石(他的家乡)、韶山和株洲。在乌石看到为搞居民点,有的房子空了,有的房子拆了,煮饭的锅都砸了。在自己的旧居开调查会,了解到基层干部打人骂人、训斥体罚很严重,安排劳动,不照顾妇女生理特点。还看到有千把人在一丘20亩的田中,搞深翻地。又到一丘亩产千斤的丰产田,数一兜禾苗有多少稻穗。在‘幸福院’看望老人,得知他们每餐只有二三两米……”

彭德怀回家乡的具体时间,是1958年12月16日,距他最后一次回来已是33年了。他当时的秘书郑文翰,所写的这一天的日记十分具体:“8时半从长沙乘汽车出发,10时在湘潭过湘江,12时到达黄荆坪。此地为周小舟同志故乡,在这里吃了午饭,并谈了一会。到2时,又乘车,行约10来里,即到达乌石乡,这是彭老总的故乡。到这里后,老总即不断为群众所包围,一直不停地谈话。晚饭前,景希珍随彭看望了老总父、母的墓地。晚饭后,又听了乌石卫国人民公社党委书记等同志的汇报,到11时才算结束。今日,周小舟同志同行。”

此次,彭德怀在乌石共住了两天一晚。

这次考察调查中,还有一件事值得一记。当彭德怀和周小舟一行,来到隐山东南之麓的黄荆坪时,遇到几个民兵押着一位老人走来。原来是大炼钢铁缺少燃料,几个民兵准备砍下流叶桥头的重阳木,老人前去阻止,被认为是破坏大炼钢铁而被押送去公社。彭德怀忙上前说服他们放了老人,再也不要去砍树。这株重阳木至今犹存,并被誉之为“元帅树”,1998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华名树”之一。

1959年7月,在庐山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彭德怀多次发言,对“大跃进”的政策提出异议,又向毛泽东写信陈述个人的看法。这本来是党内一件极为正常的事,却被认为是“代表右倾机会主义向党进攻”,因而受到错误的批判和处理,撤掉了他国防部长的职务。尔后,又搬出中南海,迁居北京郊外的“挂甲屯”。一代元戎,真正地“挂甲”而隐,这真是一个英雄的悲剧!

许多资料中记载,彭德怀在故居的那个夜晚,曾写下这样一首诗:“谷撒地,禾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请为人民鼓咙呼!”但李锐在《庐山会议实录》中则有另外的说法:“随后他(彭德怀)到了平江(这年正好是平江起义三十周年)……有一位红军时期的老战士,暗中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后来被广为传播的民歌:‘谷撒地……’他不能不感到,这是群众多么沉痛的呼声。”

1961年11月,彭德怀请示毛主席同意,离开北京的挂甲屯,最后一次回到故乡。“在乌石和响塘等地作了30多天农村调查,接待来访群众两千多名,走访7个公社10多个大队,就农村的粮食问题、群众生活问题、副业生产问题、手工业工人问题、农村集市问题写出调查报告5个”(郑材《“打柴棍子出身”的元帅彭德怀》)。

1965年底,彭德怀被派往成都任西南三线建设副总指挥。不久,“文革”开始,被揪回北京批斗,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于1974年11月29日含冤去世。直到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才为他平反昭雪,恢复荣誉。

1980年至1983年,湘潭县人民政府按1940年彭德怀故居的原貌进行修复,恢复槽门与土围墙,在故居左右及后山加砌保护性石墙。现在,故居总面积为2940平方米。故居正堂屋门首嵌有汉白玉横匾,“彭德怀同志故居”七个金字,系邓小平所书。故居槽门两边,彭德怀于1958年捎种回来、后由脉侄代栽的葡萄,以及1961年11月亲手栽种的柚子树,至今生意盎然。槽门外不远处,还有彭德怀1961年回乡时,带头开成的水田和捐资1000元新修的千元塘。

现在,这一片地方,开辟成了“彭德怀纪念园”,除故居之外,还有彭德怀纪念馆、彭德怀铜像、德怀亭、彭德怀之墓等。彭德怀的骨灰,于1999年12月28日,由八宝山公墓取出,由其侄辈彭钢等人护送到乌石故土,安葬在青松翠柏之间。

我曾数次谒访斯处,常会想起彭德怀和毛泽东一生中的遭逢际遇,是耶?非耶?皆可由后人去评说。假如真有另外一个世界的存在,作为老乡和战友,他们应会时常在一起晤谈,关于那首诗,关于那封信……当伟人走下神坛,当元戎恢复名誉,他们一定会心平气和地在这蓝天白云之下,轻松地谈论故乡的风物人情!

责任编辑:陈洁

(原标题:科学时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