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女儿,他把爱给了每一个学生
摘要: 一边是求生的女儿,一边是求学的学生,他选择的是后者;一边是城区学校更好的发展条件和机会,一边是茅山老区学校清苦而寂寞的坚守,他选择的还是后者。
失去女儿,他把爱给了每一个学生
——记省十佳师德标兵丹阳行宫中学教师唐月波
唐月波和他的学生在探讨问题。资料图片
一边是求生的女儿,一边是求学的学生,他选择的是后者;一边是城区学校更好的发展条件和机会,一边是茅山老区学校清苦而寂寞的坚守,他选择的还是后者。从教30多年来,丹阳行宫中学高级教师唐月波甘当红烛,乐为人梯,用真诚和奉献谱写了一曲良师颂,被誉为“茅山老区教育的守望者”。
“当教师的,最怕误人子弟”
丹阳行宫中学位于丹阳、句容、金坛、丹徒四地交界处,距离丹阳城区有21公里,属经济欠发达的茅山老区。然而,自1976年在这儿踏上教育岗位起,唐月波就一直坚守在这里教授初三化学课程,一教就是整整35年。他说:“当教师的,其实不怕苦,最怕误人子弟!”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农村教师是清苦而寂寞的,而老区的农村教师尤其如此。唐月波告诉记者,当初与他同一批参加工作的教师中,现在依然留在行宫的已是凤毛麟角。
“我也不是不想走,而且也确实有过机会。只是,真的舍不下老区那些急于改变自己命运的孩子!”从镇江师专毕业后,经过十年打拼,到1985年时,唐月波已从一名普通教师成为市级优秀教师,从一名普通班主任成长为大市级优秀班主任,而且连续几年中考中,他所教的初三化学不管是优秀率还是平均分,均在丹阳名列前茅。市教研室把他推荐给了省丹中,省丹中立马派人来做他的工作。
进城了,而且是到丹阳最好的学校教书,这对唐月波一家来说,可谓天大的喜事。可这个消息被班上的学生知道了。一次放晚学时,几个学生磨磨蹭蹭不愿离开,唐月波非常奇怪。
“怎么还不回家?”唐月波刚一开口,同学们一下子围住他:“唐老师,你能不能不去啊?我们舍不得你走,我们不要你走。”说着说着,一个女学生竟然难过得掉下了眼泪!刹那间,唐月波沉默了。
晚上,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在行宫中学多上一堂课补贴4毛钱,而城区学校是8元钱。可是,我一走,行宫中学就一个化学老师都没有了!要是学生这一科落下来,其他科目成绩再好也补不起来啊!我是老区贫苦农民的儿子,要对得起生我养我的老区。”出身贫苦的唐月波对老区孩子们期盼改变命运的愿望有着切肤之感,这也促使最终做出了“放弃”的决定。
第二天上午,唐月波像往常一样走进课堂,面对着40多双眼睛笑眯眯地说:“请你们放心,老师我不走了!”话音未落,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激动的泪水顿时模糊了他的双眼,让他真正体会到了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爱戴的老师是多么的幸福光荣!
“选择放弃,我至少在经济上损失了一套房!但是,在精神上我非常富足!因为,无论什么时候走在行宫的大街上,人们都认为我是个好老师!”说这话时,唐月波非常开心,也非常自豪!
“学生也是我的子女”
在女儿和学生不能兼顾时,唐月波选择的是学生。
1992年,唐月波唯一的女儿在丹阳行宫中心小学读六年级。她活泼大方、成绩优秀,年年都是三好学生。谁知有一天在体育课跑步时,突然倒在了操场上。送到当地医院诊断后发现病情危重,被紧急转到苏医附院,最终被确诊为白血病。
医院要求立即住院治疗,需预付现金5000元。对于唐月波这样一个刚刚花钱造了三间楼房下半层就已经欠下了几千元债的农村教师来说,到哪里去弄这么多钱?更令他苦恼的是,妻子没有文化,不会讲普通话,更听不懂苏州方言,怎么和医生、护士交流?而自己担任三个毕业班化学教学,根本就不可能离开工作岗位!面对危在旦夕的女儿和三个毕业班的化学课,他不知该如何取舍?急得一下子瘫倒了。
听到这个不幸消息,学校师生非常震惊,特别是他所教的学生们更是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懂事,围在他身边焦急地劝:“唐老师,您不要急,要坚强,要保重身体啊!”
不知什么时候,学生们自发搞起了捐款,你三元、他五元,教师们也纷纷捐出20元、30元。不到两天,包括女儿所在学校师生共捐了一万多元。
三天后,他捧着众多好心人的捐款和美好祝福赴苏州为女儿办妥了住院手续。随后,就立即赶回学校上课。因为,他不能对不起为他女儿献出了爱心的师生们,否则问心有愧。
女儿住院治疗,妻子全程陪护。唐月波除了教三个毕业班化学外,家里还有原本由妻子操持的四亩六分责任田。白天,他跟大家一样带班、上课;晚上,则到责任田里割麦、插秧,常常是空旷的田野里,微弱的星光下,就剩下他一人在田里忙活。而一到星期天,还得赶快到苏州去看女儿,了解病情,商量治疗方案。
那段时间,忙、累自不必说,最难过的是还要时时为女儿治疗进展不大而着急,为三个班的教学受到影响而担忧。
一个星期三上午,医院突然来电叫他赶紧去,当他心急火燎赶到医院时,主治医生告诉他,女儿明天要胸部穿刺做骨髓检查,可能有生命危险,父母最好陪在身边。女儿也对他说:“爸爸,我害怕,你陪陪我吧!”
他何尝不想留下来啊!每次去医院看女儿,都是先在医院门外痛哭一阵,然后才擦干眼泪强作欢笑地面对女儿、安慰女儿。他对这个唯一的孩子深爱无疑!可一想到学校正值中考关键时期的100多个孩子,他就揪心——那也是众多父母寄予厚望的宝贝啊!
他强忍着痛苦对女儿说:“学生也是我的子女,我同样不能耽误他们。”而医生对他的选择也很无奈:“世上最宝贵的是生命。不过,我理解你的难处,孩子就放心交给我吧!”唐月波面对着女儿伤心的眼神,想到课堂上三个班学生的期盼,心都碎了,他强忍着眼泪,一步一回头地离开医院。
可老天并没有怜悯这位爱生如子、任劳任怨的老师!1993年,女儿重病复发,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心力交瘁的唐月波夫妻俩几近崩溃。可一想到班上那一群群孩子,他只能把失去女儿的痛苦深深地埋在心底,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的一样走进课堂。然而,当夜深人静独自面对女儿床头的遗像时,他就禁不住一次次地失声痛哭,一次次地责备自己的良心,一次次感受失去女儿的煎熬。
“他女儿去世的时候,我们班的同学都痛哭流涕,萎靡不振,伤心了很长时间。可想而知唐老师受的打击是多么的大。他能够忍住伤痛,继续他的教学工作,这要多大的力量才能坚持下去。”唐月波的学生、女儿的好朋友、行宫中学教师李招娣说起当年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让每个孩子都爱上我的课”
当失去女儿的伤痛与学生期盼的坚强相半时,唐月波选择了坚强。
女儿不在了,唐月波就把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疼爱。他常说:“学生就是我的子女。”
学生生病了,他嘘寒问暖;学生心里有疙瘩,他不厌其烦地耐心开导。有一天,一个学生晚自习时急性腹痛,可当时她的父母不在家,唐月波毫不犹豫地临时充当起父亲的角色。他在几位学生的协助下,把该生送到镇卫生院,挂号、取药忙个不停,一直守在病床边,直到学生父母赶到后才回校休息。
他更加刻苦地钻研教学,打造轻松高效的课堂,希望每个孩子都爱上他的化学课。化学这门学科中太多抽象的概念,常常使不少学生难以理解,从而失去信心。他通过多年摸索深深地体会到,化学课程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只要把实验做好了,学生们就喜欢。因此,他除了上课,平时花了大量时间做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对化学更有兴趣。
不仅课堂吸引着学生,课后,唐月波也是同学们学化学的“114热线”。由于家离学校远,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唐月波都住在学校简陋的宿舍里。这正好方便了学生,有什么问题随时都能找他,他也很乐意为学生排忧解难。不知不觉,这简陋的屋子就成了学生的“课外辅导基地”。不少原本不爱化学的学生经过他的调教和指导,不仅最终喜欢上了这门课程,学习成绩扶摇直上。
“唐月波老师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也就是说,自己教的学生,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丹阳市行宫中学副校长唐扬坤说。
“绝不做有损教师形象的事”
在唾手可得的金钱和需要用清贫来坚守的师德之间,唐月波选择的是师德。他脑子里唯一的想法就是成为一个教书育人的好教师。
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说,房子就是脸面。在丹阳全州老家,父母因为他考上大学有了工作,而弟弟还在务农,就把祖上留下的稍微像样点的房子分给了弟弟做婚房。因此,从结婚起,唐月波心里就存着一个新房梦。于是,他的第一个追求目标,就是砌房子。
可是,给女儿治病已花光了多年积蓄,已造了一半的房子也不得不暂时停下来。但即便这样,他也从来没有动过在学生身上赚钱的念头。
唐月波是行宫中学化学学科的顶梁柱,在整个丹阳市都小有名气。曾有不少人想与他合伙搞有偿家教,他断然拒绝。他说:“生活再清苦,也绝不做有损教师形象的事。” 但是,有的家长想给孩子补课,他也会答应,不过完全是无偿的。
2000年,班上有一个叫马佩的学生,各科成绩都不错,就是因为生病耽误了化学课,成绩一直上不去,唐月波除在上课多指导鼓励外,还加大课后补差补缺力度,并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家访、补课。经过反复努力,马佩终于重新找回了自信,从怕化学转变成喜欢化学。一学期以后,他不仅化学成绩上去了,其他学科的成绩也有了进步,一举考取了省丹中。
喜讯传来,马佩父母感激不尽,左一个“谢谢唐老师”,右一个“我们一家永远忘不了唐老师”,硬要给唐月波辅导费、补课费,均被他一一回绝了。“给学生补差补缺是做老师的本分,怎么能索取回报呢?”唐月波自豪地告诉记者,最近才从马佩父亲那儿得知,他已大学毕业到美国留学了。
“作为人民教师,不能为利益所困,更不能为利益所惑。”这是唐月波始终坚守的信念和精神家园。他说:“学生就是我的精神世界,学生就是我的一切!能把我的老区学生一批批的培养出来,无论对自己,对老区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教了一辈子的书,我们学校的领导说,这个学科交给我,是放心的;每一届学生跟我讲,最喜欢听我上课;老百姓讲,这人素质好,人品好。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30多年辛勤守望,唐月波赢得了老区人民的信任与尊敬,先后被评为丹阳市学科带头人、镇江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和江苏省十佳师德模范。现在,他最惦记的就是,在退休之前,尽快把学校新来的年轻化学教师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让老区的孩子能受到好的教育。
责任编辑:李斌
(原标题:镇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