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镇江新闻 镇江新闻 - 要闻

两会聚焦:让市民的菜篮子再“轻”些

2011-01-23 18:42 来源:镇江日报 李斌

摘要:  高菜价时代,保护菜田的声音从民间传至“两会”。史良雨等30名人大代表,经过实地考察,最终形成议案——保护蔬菜基地是本次人代会认定的唯一议案。

 保护蔬菜基地是本次人代会认定的唯一议案。高菜价时代,保护菜田的声音从民间传至“两会”。史良雨等30名人大代表,经过实地考察,最终形成议案,针对保护城市周边菜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

 人代会上,史良雨代表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讲述了议案出笼的来龙去脉。

 “在与老百姓交谈中,谈到最多的就是菜价问题。于是,我们有了写议案的动机。”史良雨等人对我市蔬菜基地的情况做了深入调查。目前,市区常年菜地面积近2万亩,蔬菜产量近10万吨,蔬菜自给率50%左右。蔬菜基地建设存在四大问题:

 首先,近郊高产菜田日益减少,新建的“粮改菜”基地种植水平一时难以提高。“我们做过调查,近年来,随着城市扩容,近郊有4000多亩菜田被征用,而在城市中远郊建成的新菜田,平均亩产只有被征菜田的一半。”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地产菜“冬缺”“春淡”。

 其次,对现有菜地保护不力,缺乏长远规划,经常出现刚建不久的菜地被征用。“几年前,润州区七里甸街道众多蔬菜基地被征用,蒋乔发展蔬菜基地,结果,5年不到,又面临拆迁。”史良雨等人认为,主要还是缺乏对蔬菜基地的长远规划意识。

 第三,蔬菜基地的设施栽培规模不大、比重较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依然脆弱。“这两天,一场小雪,就让菜价‘扶摇直上’,原因之一,就是我们靠天吃饭的菜田太多,遇到恶劣天气,蔬菜的上市率就要大打折扣。”

 最后,技术推广体系难以适应新形势需求,技术人员老化、中青年技术人员不足是困扰整个蔬菜产业的重要问题。“江心洲蔬菜面积已经高达4000多亩,可以前农技人员只有一个。有一次,农技人员卧病在家,农户着急,只能带着病死的蔬菜到床前‘问诊’。后来这个故事感动了丹徒区的主要领导,才增派了一名大学生村干部充实农技队伍。”史良雨说,“这种情况在其他乡镇一样存在。”

 为此,史良雨等人提了四条建设性意见:一是建立严格的人均菜地最低标准。根据人均三厘地的标准,按市区常住人口100万计算,至少应建设永久性蔬菜基地3万亩。“可以考虑设立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发展基金,专项用于永久性蔬菜基地的建设、保护和发展。”据史良雨介绍,2007年之前,我市曾经有这样一个发展基金,“一年的资金总量3300万元左右”。二是组建“市永久性菜地建设领导小组”。市级机构改革后,原市蔬菜副食品办公室被撤销,部分职能转入市农委园艺蔬菜处。经过近一年的工作实际发现,因职能所限,园艺蔬菜处对有关市场建设等方面的工作难以协调,对平抑菜价、保护农民利益作用有限。因此,史良雨等人建议成立“市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领导小组”,进行跨部门之间的协调。三是有效利用失地菜农的技术优势,吸纳部分老菜农为专、兼职农技员,加强与新菜农的“技术联谊”。“很多老菜农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实践能力甚至高过一些科班出身的大学生。这样的专业水平,完全可以作为新基地农户的专职指导员。吸纳20名老菜农为农技人员,每人每年给予1万元的补贴,也不过20万元。再加上其他成本,一年40万元绰绰有余!”史良雨说,20名农技人员能发挥多大作用?这起码能保证每个蔬菜村都有技术人员在身边,能让新农户种菜积极性不至于反复不定,能让亩产量一两年内大幅提升,能让新菜田快速进入成熟期。四是建议成立快捷的农超对接制度。“在批发市场,要为本土蔬菜大户提供更加优惠的批发摊位;在农贸市场,要为本地蔬菜散户提供减免费用的优惠政策。让本地农民种出来的菜能够一路绿灯进入城市,进入市民的餐桌。”

  (记者 林兰 王鹏程 实习生 许婉璐)

责任编辑:李斌

(原标题:镇江日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