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看公立医院改革如何“修成正果”?
摘要: 镇江的公立医院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正逐步探索出一套公立医院改革的新模式。与此同时,改革中也存在管办不分,医院之间在基建、大型医疗设备引进上相互攀比的风气
公立医院改革如何“修成正果”?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摆问题出对策
七里甸街道天和星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工作者,为辖区内90岁以上及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体检。文雯 摄 (本报资料图片)
在新一轮医改中,公立医院改革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两会”期间,与会的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在对镇江公立医院改革“把脉”时指出,“十一五”期间,尤其是被确定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后,镇江的公立医院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正逐步探索出一套公立医院改革的新模式。与此同时,改革中也存在管办不分,医院之间在基建、大型医疗设备引进上相互攀比的风气,需引起注意,否则难以“修成正果”。
“过度医疗”需重视
“十一五”期间,我市在医院布局上高度集中的状况虽有所改善,但政府医院管办不分,医疗机构相互攀比,过度发展、过度医疗的情况仍很严重。
“两会”召开前,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镇江市委主委赵庆荣作了专题调研。他指出,目前我市公立医院的床位总规模数已经过度超前,超过了“十二五”规定的标准,大型设备引进也存在相互攀比现象。以CT为例,《江苏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规定,苏南地区每20万人配置1台,我市已达到了15万人1台的比例。这种过度的配置和使用,既损害了群众的健康,又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来自市疾控中心的袁兆虎委员指出,目前我市人均卫生费用及人均卫生事业费均处于全省中等偏下水平。由于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十一五”期间共投入5.5亿,政府仅占42%。
我市公共卫生技术人员配置严重不足:千人口仅0.19,远低于1.2的标准。医保投入长期不足,多年来,由于我市参保人员中退休人员比例较大,在职与退休之比为2.16:1,远小于全省3:1比例,导致医保基金筹资总量不足,加上新农合和城市居民合作医疗仅仅达到全省平均标准,又加剧了这一状况。这一现状迫使医院的基本建设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
据统计,“十一五”末我市医院平均负债率达46%,并以每年高达34%的速度增长,造成医院长期超总控的恶性循环和新的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
医院的盲目扩张态势将产生很多弊端。来自京口区卫生局的市人大代表王德标认为,医院的扩建风将加剧大医院的医疗垄断。中小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环境差、设备差,技术水平差,老百姓到中小医院看病不放心,自然都到大医院看病。大医院已经具有相对的垄断地位,如果有限的医疗资源过于向城市、向大医院集中,将进一步加剧看病难、看病贵矛盾。
我市的医疗集团去行政化刚刚起步,规范的医疗市场竞争态势远未形成,医院执行的仍然是事业单位体制中人事编制管理制度,医院缺乏市场化的发展经营的自主权,医院内部机构重叠,富余人员过多,效率低下,社会负担沉重。
医改需要一个顶层设计
对于我市公立医院改革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代表委员们纷纷开出“处方”。
“目前我市公立医院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越往下改,难度越大。哪些该留下来,哪些要推向市场?怎么办,办到什么程度?都是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赵庆荣表示,我们目前进行的公立医院改革需要一个以国务院精神为指导,因地制宜的顶层设计,明确收支两条线,公立公办等改革原则,否则难以“修成正果”。
医院是否应该扩大规模,不仅是个医院发展战略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一个地区需要一个大型医院和一些先进医疗设备,如今几家医院都在大搞基建,费用超出自身承受能力,最终将加到百姓身上,虽然群众就医医院的环境改善了,但将面临“看病贵”问题。王德标认为,我市今后应多发展基层医疗机构,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提高基层医疗水平,让群众能够就近就医。
对于公立医院来讲,适当的外延扩张是需要的,可以有效改善就医环境,但要合理规划,科学配置,科学规划。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江滨医院副院长郑金旭认为,公立医院的发展不应以经济效益为发展重点,而是要注重内涵的建设,全身心投入医疗水平的提高。他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限制大医院盲目扩张,将精力放在追求医院整体效率,追求学科发展和管理水平提升上,将医院“做强做精”,切实为人民健康服务。
赵庆荣建议,“十二五”期间,我市应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提供给全体人民,改变公立医院投入方式,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真正达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他认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不仅是政府增加对公立医院的直接投入,更包括对医院的间接投入。今后应树立起对医保的投入就是对公立医院投入的新理念,建立起对公立医院投入的新机制。“十二五”期间,应改变目前投入不足的状况,逐年加大政府对医保的投入,弥补基金筹资总量不足的缺陷,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医疗费用,使公益性得到充分体现。
我市公立医院相对较多,有利于形成医疗市场的竞争,不同的集团或医院之间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通过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开展竞争,结果使患者和医院都受益。“十二五”期间,应加强公立医院市场化机制的运行,主动对接市场,努力形成一个良性的医疗竞争氛围,通过提供优质价廉的医疗服务获得经济收入,让老百姓看病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实行管办分开,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之一。公立医院需要自主的人权、财权,才能拥有现代管理的基本权力,才能提供优质服务,才能有实力建设和发展医院。赵庆荣建议,市政府应尽快出台专门的配套政策,在用人政策上,坚持人才实用化。不过分追求高端人才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只唯德能。在法人治理结构上,放权给医院,积极推行院长职业化,为医院的发展提供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在管理机制上,建立严格的“三滥”控制机制,确保成本最低,服务最好,效率最高,效果最好。
针对目前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现状,赵庆荣建议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医保的监管和调控作用,科学安排医保基金配置方案。要运用基金分配的杠杆作用,进一步完善政策,让医保基金更多地、更有力地向体制机制灵活、服务质量好、医疗技术水平高、医疗成本低的医院流动。(戴慧 姚秀峰)
责任编辑:李斌
(原标题:京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