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本地专题 张雅琴:群众心中的好支书 张雅琴事迹

张雅琴:群众心中的好支书

2011-05-20 18:21 费菲

  张雅琴病了。这次病得不轻。

  听到这个消息,金桥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心揪紧了。一些人忍不住失声痛哭,就像自家人得病那样难过。在张雅琴动手术和住院化疗期间,市里及新桥镇镇村的干部和群众自发地前去看望,一拨接一拨,以致医院要求,“控制探望的人数和次数,免得影响病人休息”。

  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党总支书记,张雅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多的牵挂?6月25日,记者随同金桥村部分干部群众到无锡市人民医院看望在此化疗的张雅琴,多少体味到了其中的缘由。

  今年56岁的张雅琴,原是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2000年7月,镇党委决定让她回木桥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刚开始她很犹豫,因为木桥村是全镇有名的贫困村和上访村。家人及亲戚朋友也劝她,但当看到村民们期盼的目光时,她强烈感受到了镇党委的意图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担的责任。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拼出一条路来,彻底改变木桥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以不辜负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期盼。

  到村里任职后,张雅琴先从理顺干部群众的思想入手,多次召开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座谈会,分析村里经济薄弱的原因,引导大家树立只有发展才有出路的观念。在经过充分调研和仔细思考之后,她提出了“优化投资环境,盘活存量资产,加大开发力度”的发展思路。她对村干部们说,一个村集体,如果没有收入作保障,村里工作怎么开展?怎能为村民办实事?她把启动村级工业园作为发展村级经济的第一步。建设工业园,缺乏资金是最大问题。她带领村干部跑银行、找部门,四处筹集资金。通过艰苦努力,2002年7月,村级工业园建设正式启动,盘活了450余亩存量土地,共建标准厂房300多间3.2万平方米。仅此一项,村年租金收入就达180多万元。

  随后,在张雅琴的策划下,村里创办了绿化园艺公司和外包装加工厂,两家企业每年也可为村里创造1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2005年绿化园艺公司还在江苏天工集团绿化工程招投标会上成功中标,为村里带来了一笔不小的收入。

  针对新桥镇汽配产业比较发达、流通业发展潜力大的特点,张雅琴敏锐把握商机,筹资投入1500多万元,在交通便捷但因高压线横贯、利用价值不高的上游路与南环路交汇处,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金桥物流中心。目前,一期工程已竣工,总建筑面积达9000平方米的168间商铺已全部出租。物流中心每年可为村里创造100多万元收入,并带动了村三产服务业的发展。

  2004年11月,木桥村与八字桥村、闸桥村合并为金桥村,张雅琴担任金桥村党总支书记。新桥镇的三个“苦瓜”“长”在了一起,张雅琴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然而,在张雅琴及其他村组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仅仅几年时间,金桥村由当初负债20多万元发展到现在年收入近500万元,综合实力排在了新桥镇8个村的前列,“苦瓜”变“金瓜”,实现了从经济薄弱村向经济强村的大跨越。

  几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随着村集体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鼓励全民创业、带领大家共同富裕又成为张雅琴的一个工作重点。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为激发村民创业热情,她带头干,先后创办了群艺广告公司、汽配加工厂、红樱桃大酒店。她还发动全村党员干部做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动员农村先富能人投资办企业或开发特色农业。目前,全村11个“两委”委员都有了自己的经济实体,80%的党员都拥有自己的致富项目。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下,村民们纷纷转变观念,四处筹措资金,购设备,请人才,办企业。短短几年时间,全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目前大大小小的企业有100余家,做得最大的年销售达2亿多元。全村1200户,超过1/3的家庭有经济实体。

  经济搞活了,村民就业渠道也就多了。通过企业吸纳一批、发展三产服务业容纳一批、自主创业消化一批、提供岗位化解一批等途径,金桥村劳动力纷纷向二、三产业转移。目前,全村近4000人中,有劳动能力的基本上都有事做。全村90%的家庭住上了楼房或别墅,70%的家庭购买了汽车或摩托车,50%的家庭装上了宽带。去年,该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5400元。为保证在小康路上不让一户村民掉队,张雅琴带领全村党员干部深入开展了“党员进万家”、“联户帮扶”等活动,采用“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方法,帮助贫困户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几年来,全村党员干部共为“结对”农户筹资、捐款、借款100余万元,帮助35户家庭新上了致富项目。

  在帮扶过程中,张雅琴注意到,有的贫困户在得到帮扶钱物后,虽然解决了一时困难,但不能从根本上脱贫,只有帮其转换思路,开拓致富门路,才是唯一出路。有个家境贫困的懒汉,起初村里捐助的钱物没几天就被他吃光赌光,仅有的两间破房子也被抵了债,他妻子一度产生离家出走的念头。张雅琴主动找他谈心,并把他和他的妻子分别介绍进村属企业工作。现在该村民家庭年收入达3万多元,生活由此走上了正轨。张雅琴还把年纪较大、家境困难、但有劳动能力的几十个村民组织起来创办了纸箱厂,免费为他们提供厂房,帮他们联系业务和销路。通过纸箱厂的经营,现在这些村民每人每年可增加收入近1.5万元,脱贫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造福百姓,张雅琴始终坚持这一点。

  近年来,她从村民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修桥铺路等基础设施做起,通过积极向上争取一点、企业回报社会捐助一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筹集一点等途径,先后投入600余万元,修建了4座大桥,浇筑了村级道路4.5万平方米,安装了路灯45盏,修建了垃圾箱(房)80余只,绿化面积达2万平方米,修建了3座排涝站,疏浚河道支沟3000余米。金桥村原先路难走、水难排、村容落后的情形被如今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水系畅通、村容整洁的情形所取代。

  除了持续加大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外,金桥村对村里公共事业的投入也在逐年加大。村里建起了农民公园,茶余饭后村民多了健身休闲的场所;村里开发建设的住宅楼,以低于市场价格卖给村民;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有补贴……村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

  近两年,张雅琴将自己主要精力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去,通过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推进,一个总投资2800余万元,集农民集中居住区、河岸风景区、人工湖区和生态农业区等四大功能区为一体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已初具规模,金桥村也成为了镇江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在她看来,加快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可以提升村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拆并老村庄可以腾出发展空间,为新一轮发展奠定基础,这是金桥村当前最主要、最紧迫的“造福工程”。

  躺在病床上的张雅琴一刻也放心不下村里的工作。

  每次有人去看她,她总要询问村里的情况:新农村建设推进得怎样了?利用老厂房改造建设的创业园进展如何?……

  有时,忽然想起一件事情,她拿起手机就和其他村干部联系。她丈夫陆荣华实在“看”不过去了,只得将她的手机“没收”。没了手机,张雅琴就把想到的事情写在纸上,有人来时就让他带回去。

  “自从到村里工作后,雅琴基本上没有好好休息过,一天到晚都在忙。她把村里的事情看得比自家的事情还重,做什么都想力求完美,不仅身体累,而且心累。”妻子的辛苦,陆荣华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为了了解本镇及周边镇新农村建设情况,张雅琴时常叫陆荣华开车带她四处转。看到其他村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张雅琴坐立不安,她不能容忍金桥村的新农村建设落在后头。

  然而,在拆迁老村庄过程中,矛盾多多,阻力重重,匿名信、人民来访的矛头时常指向张雅琴,甚至有无理取闹对她进行人身攻击的,有到她家寻衅闹事的。对于这些,张雅琴默默承受着,始终没有放慢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而那些村民,当搬进环境优美、设施齐备的新农村集中居住点后,态度转变了,“村里确实在为我们做一件大好事”,于是东家请西家带,弄得张雅琴等村干部应付不过来。

  2005年,陆荣华劝妻子“放下担子、享享清福”,但张雅琴说:“村里的摊子铺开来了,我怎么好丢给别人?再说,我这样放手了,怎么对得起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信任?组织和群众给我这个舞台,我就要珍惜机会,和大家一起来唱好这台戏。”

  去年下半年,张雅琴时常感到身体不适,家人及周围的人劝她到医院检查一下,她总是说,现在忙,等过了这段时间再说。今年5月份,陆荣华硬是把她带到医院检查,结果竟然查出她已身患重症。

  张雅琴责怪疾病来得不是时候,“再给我两年时间,金桥村的新农村建设就好看了。”

  “张书记,你尽快把身体养好就是对金桥村最大的贡献。村里的事,有我们呐。”村干部何冬生、陈建民这样劝她。

  “没有张书记,哪有金桥村的今天?在我们老百姓心中,张书记就是党的形象。像这样的党员,我们信服,我们离不开。”72岁的村民陈保保说。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张雅琴不仅为个人赢得了口碑,更给党赢得了口碑。党和政府也给了她许多荣誉: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省十佳农村新女性、省“三八”红旗手、镇江市劳动模范、丹阳市优秀共产党员等。

责任编辑:费菲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