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党员、好干部张雅琴走了,离开她心爱的事业、牵挂的村民、深爱的家人。走得太匆忙了,她还没有来得及品尝事业果实,没来得及享受天伦之乐,没来得及回味酸甜苦辣的人生旅程。

" />
首页 专题新闻 本地专题 张雅琴:群众心中的好支书 难忘雅琴

“中国好人”留下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

2011-05-20 19:27 来源:江苏文明网 2010-10-12 费菲

摘要:

  好党员、好干部张雅琴走了,离开她心爱的事业、牵挂的村民、深爱的家人。走得太匆忙了,她还没有来得及品尝事业果实,没来得及享受天伦之乐,没来得及回味酸甜苦辣的人生旅程。

病中的张雅琴。资料图片

 

工作中的张雅琴。资料图片

    编者按:

    好党员、好干部张雅琴走了,离开她心爱的事业、牵挂的村民、深爱的家人。走得太匆忙了,她还没有来得及品尝事业果实,没来得及享受天伦之乐,没来得及回味酸甜苦辣的人生旅程。

    一位好党员、好干部走了,一个好党员、好干部的榜样树立起来了。在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的感染下,相信张雅琴式的好党员、好干部一定会越来越多。

    9月29日,赶来送别好干部、好邻居张雅琴的人越聚越多。

    村民吴俊峰,清晨六点半就赶来了;

    77岁的包月娣,看着张雅琴从小长大;

    67岁的周月美,清晰记得张雅琴病重期间对她说过的话“有困难记得对我说,我尽可能帮你”;

    ……

    55岁,对于女人,本该是品尝了这个世界赋予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后,稍稍歇息,与家人同享天伦的年纪。

    张雅琴的生命之花,却在此时凋谢。

    匆忙离去的张雅琴,虽没有给亲人朋友留下几句祝福的话,却留下了一座天翻地覆的金桥村,留下了一位敬业奉献的“中国好人”的背影。 

    上世纪,村级经济要的是实惠,是收益。新世纪,农村发展要的则是科学,是持续。她,凭着清醒的头脑、准确的把握,为一个落后村设计了蓝图,拓宽了道路,用一个个金点子,把这个村领上了正轨。

    金秋时节,金桥村绿意盎然,硕果纷繁,苏式园林风格的农民公园,现代化的村办工业园,小桥流水间掩映着一栋栋崭新的小楼、别墅。

    而就在10年前,这个如今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曾是赫赫有名的贫穷落后:勉强能容两人通过的破旧木桥,湖塘废弃,垃圾成山,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村干部没有地方办公,就连开会也要四处借会议室……


 

 10年间,这个村沧桑巨变:

    当年只有六七个工厂的农业村,企业成倍增加,如今光是年销售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就有20多家,10年增长近3倍;

    当年总产值不过2000万元的落后村,工业经济收入迅猛发展,今年全村工业销售预计超过10亿元,10年增长50倍;

    当年集体收入不过5万元的贫困村,一跃成为新农村示范村,今年预计村级集体收入超过500万元,10年增长100倍;

    当年人均收入不过5000多元的上访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创业村、致富村,去年人均收入已达1.5万元,10年翻了三番。

    数字,只是现实生活的浓缩。

    10年,从重修木桥起步,曾经的木桥村,完成了成为金桥村的嬗变:

    金桥村有了得到专家认可的、足以与任何一个新型集镇媲美的新农村规划方案;

    自然村合并拆除后,村民搬进了整齐气派的别墅集中区,家周围是小桥流水、葱葱青绿;

    村里竖起12层高标志性建筑“金桥大厦”,落地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为培训新型农民创造了条件;

    ……

    这一切,都会使村民想起一个人。

    这都因为她——张雅琴,一名普通女性,金桥人的女儿,党的最基层组织书记。

    是她,赋予了这个村新生。

    9月29日,雅琴出殡当天,寒风冷雨,陈建芬双眼通红。

    身为金桥村村委会副主任,陈建芬与张雅琴共事了整整10年。

    从雅琴病逝到出殡,陈建芬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但她不想停下来,“停下来就会想她”,“她说要是晚两年生病,她的任务就基本完成了”。

    10年前,丹阳市东北角就因工业发达、经济富裕被誉为“金三角”。进入21世纪,这一区域的乡镇经济发展极为迅速,中国工具之乡后巷镇、中国灯具之乡界牌镇,包括中国汽配之乡新桥镇,都是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乡镇里的民营企业造就了一批先富起来的人,也带活了一方经济。

    但就在这个区域里,仍有一部分经济薄弱村停滞不前。当时还叫木桥村的金桥村,就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许多人说这个村是不仅是木头,而且是块“朽木”。2000年,这块众人眼中不可雕的“朽木”,已经集体负债28万元。

    这境况,吓退了一批人。

    都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给木桥村选个好“车头”,让新桥镇的领导班子伤透了脑筋。

    在遍寻不着可以胜任的木桥村领头人时,有人想到了曾任该镇农科站副站长、自来水厂会计、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有过两年多村委会副主任经历的张雅琴。

    “和她共过事的人都评价她能吃苦、有头脑、善于创造效益”。新桥镇党委也正是看重张雅琴这一点,希望她回村当这个穷家。


 

 2000年7月,45岁的张雅琴走马上任。

    7月1日,张雅琴召集了第一次村支委扩大会。当时的她,明确了木桥村发展的目标,也给自己定下了工作的任务:“我们最关键的任务是要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上去了,实力增强了,村民富裕了,党支部说话才有分量,办事才有根基。我们是共产党员,我们就是要让老百姓口袋里的钱越攒越多、生活越过越好。”

    此后,拼,成了木桥村领导班子冠以这位张书记的代号。

    但仅仅靠拼,是换不来一个脱胎换骨的金桥村的。

    上任之初,张雅琴清醒地意识到,只有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才是壮大村级经济的根本,而富裕,也不是金桥村的终点站。只有走全民小康路,金桥村才有明天。

    经过认真调研、仔细思考和充分商讨征求意见后,张雅琴提出了“优化投资环境,盘活存量资产,加大开发力度”的金桥式发展思路。她以启动村级工业园作为发展村级经济的开篇之作,于2002年7月启动了村级工业园建设项目。随后,针对新桥镇汽配产业比较发达、流通业发展潜力巨大的特点,启动了旨在拉动全村三产服务业发展的物流中心项目。

    2004年11月木桥村与八字桥村、闸桥村合并成立金桥村,为了让木桥成金桥,张雅琴没有停止思考和探索。

    “关键张书记思路够清晰,想得够长远,点子够多”,村委会主任何冬生一语中的,“在任10年,雅琴书记为村里出了5个金点子,不仅拉动了村级经济的快速上升,更是彻底改变了金桥的面貌、经济结构和百姓生活。”

    造桥修路、建门面房、成立村绿化园艺工程队、建设村工业集中区,建金桥物流中心。这些就是张雅琴根据村里实际,审慎思考和谋划后陆续抛出的“金点子”。

    2005年10月的一次全村干部群众大会上,张雅琴在组织干群一遍遍学习讨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后,再次提醒大家“上世纪90年代我们错过了发展机遇,现在不能再错过了。”

    为拆迁老村庄,搞土地流转,张雅琴对村民们说“眼光要放长远些,眼前牺牲一点,项目引进来,就什么都有了。”

    好点子有了,张雅琴开始铺路子。

    10年支书路,何其艰辛坎坷?当面责难,背后讥讽,家门被人泼粪水。这些,都没有让这位基层干部有丝毫畏惧和退缩。10年后,是不争的事实,化解了此前的误解,推动人们跟着她干,最终品尝生活的甘甜。

 


 

 今年,张雅琴登上“中国好人榜”,成为“敬业奉献好人”。

    “她配得上这个荣誉。这不仅是她个人的荣誉,也是金桥的荣誉。”追忆雅琴,新桥镇原党委书记陈玉德难忍热泪:“我们18岁就是同学,风雨30多年,雅琴在最基层为金桥村操碎了心,她可是一天福也没享到呀。”

    亲自前往金桥村吊唁的市委书记许津荣,眼含热泪,握着张雅琴家人的手说:“作为一个村支书,雅琴倾注了心血,让老百姓富了起来,好样的。雅琴是我们基层党员的榜样,是我们干部的榜样,是我们老百姓的榜样。”

    但很多人不知道,这样一位“中国好人”,为了村里的发展,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委屈。

    崔立平,10年前还是同村能人崔洪昌的专职司机。而今,他也在村干部的引导帮助下,办厂兴业。

    虽然已过十年,但崔立平回忆起当年张雅琴大姐引进首家企业的过程,依旧清晰。

    “2000年,老板已经在镇中心村买了5亩地,办厂的合同都签了,但张大姐硬是给‘抢了回来’。”

    “怎么抢的?”崔立平哽咽着说:“每天一早6点多,天没亮就上门等老板,等了不下10次,大冷的天,每次都吃闭门羹,因为老板出门确实很早。后来一次,老板回家了,我们就和张大姐说,如果要等,再提前1小时。结果,第二天她还真就5点多跑到老板家门前等着,最终和老板见上一面。老板很感动。”

    但项目并没有因此就立刻落户。

    崔洪昌当时提出了一个要求:把村里那个木桥修好了再说。

    这句话,成了张雅琴第一个金点子——建桥修路的“导火索”。

    要知道,建桥的要求,是要在村集体还欠着28万元“外债”的情形下完成的。

    为了筹钱,张雅琴把10公里长的南河沿线跑了个遍,受尽白眼,被狗追咬,四处化缘,最终筹到了木桥村发展的第一笔启动资金——60万元。

    为了省下每一点费用,在那个呵气成霜的冬天,时年45岁的张雅琴不顾冰冷河水的刺骨,为赶进度,卷起裤腿跳进河里挑土方。见到支书都如此“疯狂”,原本还站在一旁看笑话的几位村民,跟着几位村干部,哭叫着跳了下去……


 

10年前的那一幕,依旧不时浮现在村民张耀龙眼前,“天是冷,但张书记让我们心里火烫”。

    4个月后,崭新的水泥桥建成。通车那一天,张耀龙他们彻夜未眠,崔洪昌也一样。

    第二天没等天亮,崔洪昌就跑到书记家敲开门,把5万元定金放在桌上:“跟着你这样的干部,肯定没亏吃。”

    作为第一个把企业搬回村里的企业家,崔洪昌已经把当年年销售几百万的企业,发展成如今年销售超亿元的江苏洪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利税3000万元,正在筹备上市。

    有了第一个,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

    村民姚荣森说“张书记是个好干部,是名好党员”。

    他回忆说,金桥物流中心所在,原本是块空地,因为上方有高压线穿过,所以不能建房,但张书记又不想让这块紧邻集镇的“优质地”荒着,就投资成立了这样一个物流中心,解决了就业,“我们许多村民都被带动起来了,现在有了自己的企业,住进别墅,开着汽车”。

    生前,张雅琴曾这样点评自己10年来的工作:村干部要有金点子,村民才能过上好日子,但木桥变金桥,不是靠我一个人的力量,靠的是全体村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是大家伙愿意跟着我们这套班子一起干。

    但在现实的农村基层工作中,村干部的思维和群众的眼前利益之间,往往是有一定距离的。村干部要干的事,即便出发点是为群众好,但群众有时一下子是不能理解的,这样阻力和矛盾就会来了。

    怎么处理?

    张雅琴有一套自己的理解:“别人骂,你得受,别人说,你得忍,只要你是真心为群众,暂时受些委屈甚至伤害,没什么的。”

    张雅琴被确诊患食道癌后,赶往医院或她家探望的村民一拨接一拨,其中,就有6位曾经被她免职的生产队长。

    面对曾经恨过她、背后说过她许多不是的这几位乡亲,张雅琴坦然,庆幸,她对爱人说“我在村书记的位置上为大家做一点事,是应该的,没想到会得到群众这样的拥护和感激。很满足,很温暖”。

    此后不久,张雅琴在和村干部交流时,还说道“做村官,气量要大,感情要真。村官虽小,但气量一定要大,心胸一定要宽,对工作、对群众的感情一定要真,否则什么事也做不成”。

    正是有了这份情感和气量,张雅琴主动请求警方和领导不要再追究春节时把大粪泼在自己门上的拆迁户。


 

村里经济活了,如何让百姓得益呢?

    在张雅琴的倡导下,村党总支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农民种田机插秧的,一亩补贴35元;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每人要交80元钱,村里代缴一半,特困户、贫困户全免,由村里承担;村里的孩子考上大学的,都有奖励,一本、二本、三本的补贴金额分别是3000、2000、1000元……

    这些费用加起来,每年村里的这些用项就要超过50多万元。

    10年间,金桥村的村民们富了,对这位女书记也彻底服了。2007年底,村民们自掏腰包办了酒席,请张书记他们吃“庆功宴”。家家户户都要给张雅琴敬酒,不胜酒力的雅琴也豁了出去,“大伙儿生活好了,高兴,这酒,我喝”。

    为村里的发展,张雅琴给村民们留下了“精打细算”的印象。而为了村民的生活,张雅琴又展现出她无私奉献的一面。

    村民印志坚回忆说:拆迁以后,第一年搬新居,她春节时挨家挨户给我们拜年,真的很感动。

    村民陆金娣回忆说:我一个儿子残疾,她对我们很好,很关心,经常买东西送给我们,给我们送钱。我小儿子心肌梗塞刚去世的,也是她帮着料理的后事。

    如果不是对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的爱,如果不是对这群可亲可敬的乡亲们的爱,如果不是对“共产党员”这个值得奉献一生的身份的爱,这名外表柔弱的农村女性,怎能挑起“点木成金”的重担。

    9月29日,一位采访过张雅琴的同行,在QQ上给记者发来这样一段话:张雅琴,我还跟她握过手,去年底在丹阳。

    那场报告会,他印象很深“当时丹阳市有一个文字稿,第一句话就是‘她病了,病得还不轻’”。

    陆荣华,张雅琴的丈夫。

    他与雅琴从小青梅竹马,一路携手,经风历雨,迈坎踏坷,组建起令人羡慕的家庭。独子年近而立,也已结婚生子。

    他们的家,与建成一年有余的崭新别墅区比邻,有些相形见绌。

    当纷纷赶来的人们吊唁病故的爱妻,站在屋外,陆荣华抬眼看到二楼窗户上那依旧清晰的大红囍字,不禁潸然。

    此刻,只有家人,最为思念故去的雅琴。

    “雅琴这几年越做越有劲,她已经入迷了,近乎于疯狂了。”采访时,陆荣华不断重复这句话。

    同为共产党员,同样在村里主持过工作的陆荣华,对妻子的“疯狂”最为了解。在他心中,雅琴是好妻子,父母的好女儿,孩子的好母亲,基层的好党员。

    同为木桥村人,陆荣华在张雅琴上任前,是临时主持工作的村党支部副书记,对木桥村的家底,再了解不过。所以当他得知上级希望妻子能挑起这个重担时,他很不情愿。

    “我当时对她说‘雅琴啊,村里基础这么差,群众期望又这么高,一个个男人都是雄心壮志而来,垂头丧气而走。你一个女人家,能顶得下来?’我一再劝她,‘我们有自己的企业,你在农服中心干得红红火火,日子舒舒服服,要回来受这份罪干吗’。”

    在当不当这个村总支书记的问题上,夫妻俩意见相左。

    其实,陆荣华也知道,妻子是个执拗的人,一旦她认准了,八匹马也拉不回头。

    接连几天,两人都这么僵着。

    一天,张雅琴首先开口,希望与丈夫长谈一次。

    这一谈,就是整整一夜。

    “雅琴当时对我说,穷家也要有当家人,作为一名党员,带领群众致富,是她的一份责任”,陆荣华回忆着那句刻骨铭心的话:小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富。

    从相识到相知,再到携手走余生,陆荣华还是第一次如此强烈地体会到妻子对金桥村这片乡土的热爱。

    劝是劝不住了。除了支持,已经别无他法。

    那次长谈后,陆荣华思考良久,最终决定多承担点家里的事,不让妻子分心。“行。我辞掉村里的职务。你专心谋发展,放开手脚干,我一心促生产,全力支持你。”陆荣华这么说了,也这么做了。


 

 作为金桥人,作为村支书的亲人,陆荣华和家人默默支撑着张雅琴。

    2004年,张雅琴率领的绿化工程队接到了新项目,可她的肩周炎复发了,一只手疼得连穿衣都困难。为了不耽误工作,张雅琴偷偷加大了用药量,结果却造成了腿部不听使唤。让陆荣华没想到的是,这样身体状况下,雅琴还是跑去工地干活。

    眼见妻子这番模样,老陆五味杂陈。气不过的他,把饭盒往妻子怀里一塞道:“雅琴,你一心扑在工作上,我不怪你。家里的事情你顾不上,我也不怪你。可你不吃早饭,胡乱吃药,身体不好还上工地做事,不是拿自己的命开玩笑嘛!”

    为了营造村子里的商业氛围,张雅琴利用拆旧建新,在南河以南造了一批门面房,可村里没人敢买。于是,荣华便又一次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时买了门面房做广告公司,等于是做个样子”。令老陆欣慰的是,在妻子的鼓励和带动下,门面房变得俏销,“村里人气旺了,商气也旺了”。

    在张雅琴病重期间,记者采访时,陆荣华还憨笑着对记者说:“年轻时我是她的‘追夫’,现在年纪都大了,我成她的‘车夫’了。”

    那时,记者问张雅琴“您觉得自己是一位‘贤妻良母’吗”?

    张雅琴表情复杂,颇有些愧疚地说:“从感情上说,我是,因为我非常爱丈夫和孩子。但从生活上、从对他们的日常照应上说,我的确够不上,我亏欠他们太多了。就连我的孙子,我都没时间好好亲亲他。”

    那时,提及爱人、儿子,特别是出生不久的孙儿,张雅琴的眼睛是湿润的。

    但张雅琴同时又说出了深埋在心底的实话:“在我心中最最重的,还是金桥村的发展和金桥村的群众!”

    就在今年,经受过化疗之苦的张雅琴,在去无锡休养的途中,坚持要回金桥看一看,走一走。但病魔缠身的她,真的没了气力。

    为了完成妻子的心愿,陆荣华拿着DV,拍下了新金桥的今天。

    “看着电视屏幕,金桥的美景让雅琴无比欣慰。透过眼前的那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她似乎已经看到了金桥的未来。”陆荣华在妻子病逝后,忆起那场景,几乎语不成句:“她当时还说,国庆节要回来亲眼看看的……”

    这,就是“草根支书”张雅琴。

    这,就是“中国好人”张雅琴。

 

责任编辑:费菲

(原标题:江苏文明网 2010-10-12)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