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本地专题 张雅琴:群众心中的好支书 追忆张雅琴

时代呼唤张雅琴式的基层带头人

2011-05-31 23:58 来源: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费菲

  5月19日至22日,中央新闻采访团来到丹阳市新桥镇金桥村,集中采访创先争优的先进典型、广大基层党组织书记的楷模金桥村原党总支书记张雅琴先进事迹。

  村治保委员陈步军的哥哥刚刚过世,但他听说是要宣传张雅琴,立马放下家里的事,在记者见面会上讲起了“和谐村里的当家人”;村民周美珍,丈夫刚做完手术还在上海住院,也连夜赶回来要给记者讲讲张书记帮她创业的故事;大学生村官刘国新一张嘴,泪水便夺眶而出,“书记妈妈”的故事一时讲不下去……

  老人们来了,他们拉着记者的手拜托着,一定要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在金桥,有一个“把心捧出来、把命豁出去”的好书记!在金桥村里,记者们每天都被感动着,这里的干部群众心里深深镌刻着对张雅琴的怀念。尽管张雅琴离开快8个月了,村民们讲起她的事迹还是那么真切感人。

  “张雅琴是个善于发展、善于创造幸福的人。”新华社江苏分社常务副总编郭奔胜18日下午到丹阳,晚上就去探访金桥村。“真的是个美丽幸福的村庄,广场上村民们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景观河边人们成群结队悠闲地散步,创造眼前幸福的人实在了不起。中国有那么多村庄,只要每个村都有一个张雅琴,中国的未来大有希望。”“我要身心交融地去感受,好好当几天村民,写出有灵魂有生命的张雅琴。”光明日报记者郑晋鸣直接住到了张雅琴家里。

  在采访金桥村党总支副书记陈建芬时,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记者屠志娟问了一个问题:10年来,除了村民们腰包鼓了,金桥村最大的改变是什么?陈建芬回答,“大家变开心了。”屠志娟说,以前我们觉得经济增长就是发展,现在我们对发展的认识更深了一层,除了腰包鼓,群众的幸福感同样不能少。金桥村的见闻证明,只要基层干部能像张雅琴一样去做工作,经济发展与精神富足是“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

  “很久没这样感动了,听报告会时,我流泪了,问了问身边的同行,他们也流泪了。在采访中,我流了三次泪。”工人日报记者王伟说。王伟先后采访了4位企业家,企业家们谈起张雅琴都很佩服,他们说,“以张雅琴的智慧、胆略、经济头脑,要是自己开一个公司,一年挣个百八十万不成问题,她却选择当一年只拿3万元的村干部。那时候金桥还是木桥,村支书退休后没人愿意接这烂摊子,张雅琴挺身而出,勇于担当,毅然决然选择做最难的工作、干最苦的事,这是一种责任心的体现。基层的事很繁杂,要是不敢担当是干不成事的。”

  张雅琴长于化解错综复杂的矛盾,给记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央视的屠志娟采访了村里的几个“刺头”,他们谈起张书记都很服气。随身带着“计算机、笔、笔记本”给村民算清账、说明理做工作,通过细致的工作把仇人变亲人,这样的故事很多。工人日报的王伟说,现在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农村干群矛盾、党群矛盾增多,张雅琴想方设法化解矛盾,工作的“土”方法很有中国特色,很管用,这就是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体现。

  “张雅琴这个典型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如今基层特别需要这样甘于奉献的人。”经济日报记者齐平这样评价,“张雅琴身处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她所在的不是穷困省份,而是积极推进‘两个率先’的江苏、经济发达的苏南,人生选择有很多种可能,她最终选择了为集体、为老百姓奋斗的生活;她有眼光有智慧,接受过市场经济的洗礼。炼就这样的人需要哪些要素,是这个时代的命题,深入报道这个典型意义重大。”

  人民日报社记者申琳从踏上金桥村土地的那一刻,就不停地问不停地记。他说,“我们不是在采访而是在接受一次精神教育,从张雅琴身上我感受到了人的生存价值和一个党员的使命。”张雅琴有两件事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一是带头挖土方造桥修路;二是成立村绿化园艺工程队,所有村干部当工程队队员,她带头不拿一分钱。“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基层干部党员要身先士卒,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张雅琴告诉我们,人的生存价值应该是对社会有贡献,时代呼唤更多张雅琴式的基层带头人。”

本报记者 曾力莹

作者:曾力莹

(本文来源: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责任编辑:费菲

(原标题: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