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城中四大准备 上海战役军政全胜
摘要: 6月9日,“红色足迹,辉煌传奇”苏南报道组走进丹阳市总前委旧址纪念馆。
6月9日,“红色足迹,辉煌传奇”苏南报道组走进丹阳市总前委旧址纪念馆。丹阳市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坐落于丹阳市人民广场北侧,62年前,解放军接管上海的各项准备工作就是在这里进行的。
1949年4月下旬,渡江战役胜利后,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的总前委从南京到达丹阳,在这里组织和指挥了上海战役,并从思想上、组织上、物资上、事务上为接管上海进行了紧张准备,使上海这座亚洲最大的城市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取得了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全胜。
丹阳市总前委旧址纪念馆馆长贾云飞给我们介绍说,当时为了达到军政全胜,解放军在思想上、组织上、物资上、事务上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思想准备。解放军很多战士来自农村,没进过城市,更别说是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了,一些战士把抽水马桶当脸盆,闹出不少笑话,更有甚者,看戏不买票、拿群众东西,这都给解放军抹了黑。5月10日,在丹阳的大王庙里,陈毅向数百名端坐在背包上的接管干部,作了一次入城纪律报告,特别批评了上述两件事,他特别强调:“纪律,一定要严!”。会上陈毅宣布了不准开炮、不准爆破、不入民宅的入城“三大公约”和“十项守则”,有了这些严格的思想纪律约束,才有了解放军进驻上海后的“淋雨睡大街、绝不入民宅”的优良作风。
战士们将《入城守则》贴在背后,一边行军,一边学习。
第二个方面是组织准备。为顺利接管上海,总前委在丹阳培训了大批干部,先后接受培训的干部达三万多人。当时的丹阳相较于上海,只是一座江南小城,但进驻上海后的干部任命、机构设置、布告通令、以及委任状的印制,全都是在丹阳完成。所以在进驻上海后,解放军才能从容对政府机构及人员大换血,迅速在战后稳定了政务,这就是组织上的准备。在丹阳市总前委旧址纪念馆里,游客可以看到大量当时上海的布告和委任状等,签发地点都是丹阳。
第三方面是物资准备。正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不仅军队需要粮草,百姓也需要。陈毅意识到进城后“两白一黑”(指米、棉、煤)的重要性,提前作了物资准备,据统计,解放军共筹集粮食350万吨、大米18000担、以及大批棉花和煤炭。果然,上海解放后经济情况不乐观,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很多工厂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面粉业由于北运通路不畅,产量只是内战爆发前的十分之一。占上海工业产值74%的轻纺工业,陷于半瘫痪状态。与此同时,人民政府接管的大米、面粉仅够全市吃半个月,而储煤只够全市烧7天。先前大批物资的准备,为解放上海后稳定民生赢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一个是军事准备。5月12日,三野第九、第十两个兵团,向沪市外围守敌发起了攻击。随着解放军在月浦等地步步推进、在浦东直逼高桥,汤恩伯终于沉不住气,将驻守市区的第七十五军调到浦东,被解放军逐口吃掉了。解放军在外围的钳形攻势,又迫使大量敌军缩守于吴淞口两侧地区以保其出海逃生之路。上海市区的国民党军大减,为攻取市区造成了有利态势。
入城战士严格遵守纪律——不入民宅
丹阳城中四大准备,上海战役军政全胜。解放军以“胜利之师、仁义之师”的形象赢得了上海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他们在进入上海市区后露宿街头,纪律严明;在金钱、美女面前目不斜视、秋毫无犯;在霓虹灯下,拒腐蚀、永不沾。在正确的接管方针指引下,我军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复杂而艰巨的接管任务就顺利完成。之后的“南京路上好八连”成了我军“军政全胜”的最好写照。
责任编辑:费菲
(原标题: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