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弓射日到江南——挺进茅山
1938年4月28日,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挺进苏南战略侦察
1938年5月,毛泽东明确地把茅山地区列为在全国建立的六大山地根据地之一。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决策指引下,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新四军,挺进苏南敌后,开始了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根据中央部署,新四军第一、二支队先后从皖南东移,向苏南敌后挺进。由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率领的第一支队于5月中旬从岩寺出发,6月13日,部队继续前进,越过天王寺、金坛之间的溧(水)武(进)公路进入茅山地区,于14日挺进茅山,15日到达宝堰,活动在镇、丹、金、句之间。
新四军第一支队进入苏南后,以张鼎丞为司令、粟裕为副司令员、罗忠毅为参谋长、王集成为政治主任的新四军第二支队也奉命于6月中旬从皖南出发,东进江南。
新四军到达苏南后,发扬红军的优良传统,开展深入的抗日宣传,以模范的纪律和胜利的战斗来教育民众,发动群众,并切实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各阶层人土一致抗日、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热情支持和拥护。7月1日,新四军一支队第二团夜袭辛丰车站,全歼日伪军五十多人,首次袭击铁路线上的日军据点,震慑了敌人,鼓舞了人民。从9月至年底的四个月共粉碎敌人大小“扫荡”三十二次、并主动攻袭据点十余次,大部获得成功,新四军不但战胜了敌人,而且解放了部分乡村,安定了人心,逐步把日军占领控制的地区变为由新四军控制的地区,从而建立起许多小块的抗日游击基地。广大群众被发动和组织起来后,抗日热情高涨,出生入死地破坏铁路,配合新四军作战,站岗放哨,传递情报,救护伤员,掩护干部,节衣缩食为新四军筹备粮秣,做军鞋,慰劳子弟兵,开展锄奸活动等,为抗日斗争出了大力。
陈毅率领新四军第一支队进军苏南
此外,经过新四军的艰苦工作,越来越多的人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下,原国民党句容第二区区长樊玉琳、原泰兴教育局局长、爱国知识分子巫恒通,经过陈毅等领导人的启发教育,他们接受党的领导,在斗争中光荣地入了党,成为我党的军政干部。1938年5月至12月是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初创时期。六个月时间,新四军第一、二支队以胜利的战斗、模范的纪律、艰苦卓绝的统战工作,打开了茅山地区敌后抗日的局面,牵制日军第二军第三师团、第十六军第一O一师团共计4万余人的兵力,有力的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经过半年的斗争,新四军己先后建立起茅山、丹北、句北、小丹阳等十多块小型的游击基地,拥有40万人口,为根据地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根据地群众踊跃参军的情景
1938年10月,日军在苏南一方面迅速收缩防线,将兵力集中于溧武公路沿线,深入新四军活动地区,特别是镇江、句容、丹阳等地进行“封锁”、“清剿”、“扫荡”,企图消灭苏南新四军主力,以减轻其在宁、镇、芜地区所受到的威胁。
针对敌人的策略,新四军采取避实击虚的方针,选择敌人重要交通线和孤立据点予以狠狠打击,以消耗敌人、牵制敌人,1939年1月21日,粟裕率第二支队第三团长途奔袭芜湖日军飞机场外围宫陡门伪军据点,“从开始攻击到解决战斗,大约经过8分钟光景,连清扫战场总共耗时20 分钟,全歼守敌300余名”。2月8日,第一支队第二团在句容天王寺附近以夜袭火攻、围点打援的战术,拔掉了京杭国道上日军东湾据点,并在伏击中数次重创增援之敌,共毙日军79名。接着第二团又于2月17日,在地方武装和游击小组配合下,从句容白兔奔袭丹阳延陵日军据点,歼敌20余名,缴获钢炮两门,打下延陵迎春节。3月7日,第二团宿营在镇江县上下会地区遭敌包围,发生上下会战斗,突围中毙敌50名,伤敌43名,但第二团伤亡较大,团政治处主任肖国生等58名指战员英勇牺牲,82人受伤。从1939年2月至5月,新四军第一二支队先后进行了博望、陶吴、朱门、横溪桥、索墅、水阳和孟河等一系列战斗,大部获胜。在新四军沉重打击的威慑下,伪军内部开始分比。在中共组织策反工作配合下,金坛直溪桥伪军王德成部60余人、镇江韦岗绥靖队姜希安部100余人,于3月中旬相继带枪反正。
新四军及地方武装通过积极地打击敌人,积小胜为大胜,不仅巩固了原有阵地,而且进一步扩大了活动范围,开辟了多新的游击基地,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新四军在苏南敌后实行了战略展开,中共各级组织自上而下地逐步建立起来。党和军队与苏南人民一起,巩固了原有的抗日阵地,积极发展新区,至1939年底,抗日根据地控制人口超过140万人,新四军已从1000人发展到1.4万人,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地根据地经过艰难地斗争,终于建成。
责任编辑: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