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本地专题 贯彻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辖市区专访 扬中市

实力扬中:打造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

2011-09-14 18:45 来源:京江晚报 费菲

摘要:  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城市经济、生态旅游业,确保“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增速、服务业投资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现代服务业增速高于传统服务业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以上。

  实力扬中:打造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力推动“绿色增长、低碳发展”, 基本建成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架构。

  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城市经济、生态旅游业,确保“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增速、服务业投资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现代服务业增速高于传统服务业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以上。

  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工程电气产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系列化发展,打造竞争优势明显的“中国智能电气岛”。新能源产业、光伏产业,着力做大做强硅料提纯、铸锭切片、电池组件等核心环节,继续向光伏应用等终端环节延伸,建成集群效应明显的“中国光伏产业岛”;风电装备着力发展1.5-3MW陆上风机、3-6MW海上风机,同步引进发电机、叶片、控制系统等配套产业。

  装备制造业,扩大高技术船舶、港口机械、船舶设备的产出规模,积极开发海洋平台、海工船舶等高附加值产品。到2015年,智能电气产业、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两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均突破1000亿元。

  特色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建设万亩秧草设施栽培、万亩特种水产两大基地,设施农业、设施渔业面积比重分别达到20%、90%以上;加快建设现代渔业园、南江农业园两大产业园区,“十二五”期间,现代渔业园区建成国家级园区; “十二五”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8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以上。

活力扬中: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十二五”期间,实现三个翻一番、三个翻两番。

  全力推动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十二五”期间,建成“清华-扬中智能电网研发平台”,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以上,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平台达到60家以上;建成国家级“智能电气产业园”、“太阳能光伏产业园”,新建科技创业孵化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

  有效集聚高层次人才(团队)。“十二五”末,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个以上、省“双创”人才20个以上、镇江市“331计划”30个以上。

  构建多元化的创新投入机制。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和财政科技投入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均达到3.5%以上,规模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均达到5%以上,新增创投公司5家、风投公司3家。

生态扬中:宜居宜业的绿岛新城

  充分彰显“生态宜居、水上花园”的城市特征,持续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乡建设:打造滨水临江的现代化主城区。到“十二五”末,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集聚人口15万人。培育功能完善的特色型新市镇。深入推进新市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打造“居住集中、产业集聚、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新市镇。建设富裕生态的田园式新农村。到2015年,全面消除年稳定性收入7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构建配套完善的城乡一体新格局。2012年,城乡公交实现“一公里半径全覆盖”,泰州长江公路大桥、新238省道全面竣工,2013年,扬中-镇江直达通道建成通车,“十二五”末,燃气普及率达到98%以上,完成数字化城管建设工程。

  “两型”城市建设:淘汰落后产能。启动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分期分批淘汰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重、经济效益差的落后产能,建成1-2个循环经济产业园和一批循环经济骨干企业。

  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到2015年,全市规划居民点控制在80个以内;加快转变拆迁安置方式,推动农民向市民的转变;鼓励建设多层厂房、高层楼宇,积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建立建设用地综合评估核准制度。优化生态环境。深入推进“四城同创”,确保2013年全面创建成功。

幸福扬中:全面提升群众幸福满意度

  更加注重人的自身发展、社会的“包容性增长”,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受。

  持续促进居民增收。实施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5万元和2.5万元。

  健全完善保障机制。做好各类保险的提标扩面,逐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构筑“人员范围广覆盖、保障水平多层次、制度办法可衔接、管理服务现代化”的社会保障体系;2013年建成市福利中心,“十二五”末慈善基金规模达到2亿元。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成奥体中心、广电中心、文化广场、博物馆等重点工程,率先建成普惠型、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创作、网络传媒等新型文化业态,推出一批时代感强、老百姓欢迎的文艺精品力作。

  积极发展社会事业。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均衡发展基础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开放发展终身教育;基本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卫生事业发展与计生优质服务水平、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走在全省前列。

 

责任编辑:费菲

(原标题:京江晚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