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本地专题 文宗阁复建 文宗阁的前世今生

文宗阁藏书的抄校

2011-10-27 22:24 来源:镇江日报 费菲

 
恢复重建的文宗阁



  《四库全书》的抄录和校对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文宗阁藏《四库全书》本的抄录和校对如江南的文汇阁、文澜阁一样,在成书的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供给。为了如期完成南三阁《四库全书》的抄录和校对,乾隆皇帝除谕令江浙两省地方官员做好《四库全书》贮藏的准备工作,又“饬发内帑银百万,于京师雇觅书手缮录全书三分,驿致庋阁,以昭我国家藏书美备,教思无穷之至意。”先后挑选了1000名书手分头承担《四库全书》的缮写,还奏定从翰林院的翰林、内阁的中书及国子监士子中,挑选出80个文理明通之人担任分校官,负责南三阁所藏《四库全书》的校对文字。

  文宗阁入藏的这部《四库全书》本,抄录时间应该是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以后开始,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时结束,而完成抄录后,到最终校订完毕,装潢进函套则是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六月。考虑到成书的周期比较长,因此,在抄录校对中也是分期进行的,完成一批就先发一批,以达到节约空间的目的。因为当时配给缮写和校对南三阁书的用房不足。那时发往文宗阁的第一批《四库全书》,只有2000多册;第二批《四库全书》为6000多册。以后又发来几批,不太清楚,不过最后一批的发书时间是在乾隆五十五年。

  在抄写文宗阁藏《四库全书》本的过程中,虽然另辟了新局,没有在武英殿内完成,但仍严格地按照了北四阁的成书规则,有章可循。对其中需要缮写的书,有刻本者,首先用刻本去对照抄写;有原底本者,用底本去对照抄写。为了加快缮写的进度,保证在六年内完成任务,当时规定有刻本者和有原底本者,可以由缮写者领出去抄写校对,抄写完毕后再归还。而对于未刻的孤本,因其只有一份,不准领出,只许在馆内缮写。

  为了保证文宗阁藏《四库全书》的缮写进度,对缮写誊录之人规定了定额:每人每天抄写1000字,每年抄写33万字,5年限抄180万字。五年期满,抄写200万字者,列为一等;抄写165万字者,列为二等。按照等级,分别授予州同、州判、县丞、主簿等四项官职。发现字体不工整者,记过一次,罚多写10000字。由于措施得力,赏罚分明,所以《四库全书》的抄写工作进展顺利。

  另外在文宗阁藏《四库全书》的校订上,也严格地执行了《功过处分条例》,做到了及时考核,及时抽检。根据条例的规定:所错之字如系原本讹误者,免其记过;如原本无讹,确系誊录致误者,每错一字记过一次;如能查出原本错误,签请改正者,每一处记功一次。各册之后,一律开列校订人员衔名,以明其责。一书经分校、复校两关之后,再经总裁抽阅,最后装潢进呈。分校、复校、总裁等各司其职,对于保证《四库全书》的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文宗阁藏《四库全书》本到阁后,在排架上也曾经有过调整。自《四库全书》颁布后,可能又发现了其中有些书出现问题,于是又组织进行了重新校对和缮写。如嘉庆八年十二月初八日,从原四库全书馆提调吴裕德呈上的奏折中我们知道,有《圣制诗五集》《钦定重修八旗通志》《圣制文三集》《圣制诗文余集》,因为原缮写字画中多有草率之处,被要求抽回重新缮写了七分,经过校对后,将书匣面签抽换齐全,然后再发回七阁归架。当时,定有这样的规矩,“抽换之书匣,应改刻书名,动之书匣,须改刻号数。新书须用装潢,旧书抽换分析,亦不免有换写页面之处,其间行款、式样俱有一定规制,即做法亦与外间不同”。由于当时重新缮写的书数量较多,需要改动的地方不少,为保持书装潢的统一,重新缮写的本子一律由武英殿修书处负责组织人员抄录。文宗阁抽去重新缮写的《圣制诗五集》《钦定重修八旗通志》《圣制文三集》《圣制诗文余集》,大概在嘉庆九年的年底发回归架。

责任编辑:费菲

(原标题:镇江日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