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阁选择了镇江(一)
清朝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弘历帝下令,选派了以纪昀为首的著名学者100多人开馆编辑《四库全书》,先后共收书籍3461种,79309卷,装订成36000余册。存目的有6793种,93551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所以取名叫《四库全书》。这是我国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一部丛书。此书头份告竣,历时十年,连同在抄的三份,分别庋藏于北京故宫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承德行宫的文津阁。这四阁,被世称为“内廷四阁”亦称“北四阁”。皇帝念及江浙一带,人文渊薮,又续抄该书三份,分别庋藏于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杭州圣因寺的文渊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这三阁,被世称为“江浙三阁”亦称“南三阁”。这七阁均仿宁波天一阁藏书楼的式样。
镇江的文宗阁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毁于咸丰三年(1853年),中经嘉庆、道光两朝,历时75载。
文宗阁暨《四库全书》为什么选择在镇江呢?历史文献没有明确的记载和统一的说法,这是一个值得研讨的课题。笔者认为原因应该主要为以下三点。
灵山秀水的自然环境
镇江枕山襟江,水陆相连,承楚湘山峦余脉,开吴越水乡门户,是天然的山水城市,镇江的峻山秀水,钟灵神毓,既有北方山岭的豪犷之气,又具江南山川的秀丽之质,以金山、焦山、北固山著称于世,金山倚江而立,傲视江流,原是大江中的一座孤峰,上矗天穹,云烟缥缈,婉若凌虚仙境,下镇洪流,鱼龙飞腾,直同泽国梵宫。人们只要一看到金碧辉煌的金山寺建筑群,一种神幻莫测的瞻仰心情,就会油然而生,整个寺庙,依着金山层层向上的山势,参差而建,把山体全部包住,一幢幢殿宇厅堂,一座座亭台楼阁,栉比相连,有序相衔,又自成景点,各有诱人的传说、故事。山巅宝塔,独矗云霄,似乎与天拉得更近了。远看云蒸霞蔚,近听“惊鸟”叮当,引起人们多少幽思遐想,形成了金山的奇特景观。金山寺这种匠心独具的建筑,千百年来倾倒了多少游人,也震撼了无数信士的心田,他们不远万里,来金山顶礼膜拜,甚至把这种金山式的建筑,移植到清代皇家园林的承德避暑山庄,称为“小金山”。
清代康熙皇帝玄烨曾六次南巡,每次必登金山。他说:“朕历览诸胜,江山之秀,未有逾于此者。”
乾隆皇帝弘历,也先后六次南下,金山也成了他必游之地。他说:“金山上凌太虚,下瞰洪流,为江南诸胜之最。”
祖孙俩对金山之赞美,如出一辙。金山之美,真是萃江山之灵秀,领江南之风骚。
博大精深的人文底蕴 民国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镇江还是历代名人藏书读书的圣地,萧统与读书台及增华阁,张玉书于八公洞,许浑与丁卯桥,刁约与藏春坞,米芾与宝晋斋,苏东坡与书经楼,笪重光与笪江上读书楼,冷士嵋与江冷阁等等历代流传。另外,由于镇江文化资源丰富,许多文学名著把镇江纳入小说内容进行艺术渲染。《三国演义》中“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描述了刘备招亲甘露寺的事情;《水浒全传》有“张顺夜伏金山寺、宋江智取润州城”的故事,李逵被授“润州都统”的故事;《西游记》中描写了金山寺的长老将随江漂流的江流儿救起,抚养成人,取名玄奘等情节。
同时,镇江的多元宗教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其中金山寺的“水陆道场”,宝华山称“第一律宗”、茅山为道教茅山宗发祥地之一,举世公认,名声远扬。古人云:“京口江山,为天下冠。清淑之气,扶舆盘礴,以钟乎人者,代不乏才……是以上下千数百年,名公巨卿,鸿儒硕彦,项背相望。或以节义励俗,或以政事裕民,或以武略定乱,或以文学垂范。至于高蹈物表,远引方外,亦皆清隽卓绝之士,是其遗风逸尘,沾被无极。”这样的评价应该说是不为过的。另外,《四库全书》中也收集了许多与镇江有关的历史文献。
“书赖名山藏,山因古书觏”。镇江灵山秀水的自然环境与博大精深的人文底蕴,融合成镇江极具个性的启人遐想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这为建造文宗阁和庋藏《四库全书》提供了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镇江亦因庋藏文宗阁暨《四库全书》而名声大振。弘历帝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春第五次南巡,驻跸金山行宫,在《再题文宗阁》(即第二次题诗,他曾为文宗阁三次题诗)中所说:“百川于此朝宗海,是地诚应庋此文。”
弘历帝的这句诗文画龙点睛地说明镇江百川朝宗,形势雄险,景色壮观,文化深厚,是建造文宗阁和庋藏《四库全书》的胜地。文宗,便是百川朝宗归海的自然美景和荟萃古今载籍的《四库全书》之融合。由此可见弘历帝冠名“文宗”的寓意所在。
文/王玉国
责任编辑:费菲
(原标题:京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