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坚守,使船只安全过“虎口”
这里离镇江市区不算远,也就不到二十分钟的车程,春节期间,市区上空的烟花看得清清楚楚,爆竹声声声入耳。周围的热闹更衬托了这里的冷清,除了江水拍岸的声音,陪伴他们的还有指挥中心不时传来的指令。在欢乐祥和的春节里,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航段,他们依然坚守,只为了过往船只能够安全通过“老虎口”。
大年初五,年味仍浓,一片爆竹声中,记者来到镇江海事局大沙海事处,与海事人员一起登上海巡艇,感受“水上交警”守护水上安全的过程。
文/本报经济民生工作室副主编 姚秀峰
守卫“老虎口”就像站在火山口
上午9点15分,记者登上大沙海事处0826号海巡艇一起出航。一行人中,周其中是现场执法主管,童国明是船长,夏江是随艇监督员。海巡艇缓缓驶离基地,随着不断加速,船舷边不断泛起白色浪花。
随着海巡艇驶入江中心的主航道,江面上来往的船只多了起来。前方一艘“庆998”集装箱船正在上行,一艘来自天津的万吨级海轮“蓝海和美”正在下行。“赶紧提醒两艘船注意安全,以免发生碰撞”周其中提醒童国明。“两艘船明明相隔一段距离,你们为什么这么紧张?”面对记者的提问,周其中笑着解释:“这一航段位于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航道狭窄弯曲,整个航段呈Z字形,最险处弯曲度达90度,刚才两艘船长度都在20米以上,速度又快,稍有不慎,就可能挤到一起,发生碰撞。船舶出事,少则损失几百万元,多则上亿,不能有丝毫大意。”
继续前行,江上万吨巨轮密集起来。“这是来自非洲的万吨外轮,另外一艘写着‘长丰海’的也是万吨级海轮,前面那艘看起来像座山的是来自广州的4万吨级海轮,对于航道狭窄的‘老虎口’来讲,这时的水上交通堪比市中心的大市口。”船长童国明一边用高频电话对过往船只喊话,疏导水上交通,一边向记者介绍。
“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在地面交通上,大家都按照这一交通规则行驶,水面上没有交通指示灯,船舶如何航行?
“长江上虽然没有红绿灯,没有高架桥,但航行也有自己的规矩。”周其中指着前方的船只给记者进行了讲解:“在水上航行讲究大小船分流,上下行船分道,但是,也有个别船只,尤其是一些小渔船不守规矩,让人特别担心,感觉随时就站在火山口上。”
大船小船各行其道。 郑国庆 摄
光荣的岗位对不起的家人
回到岸上,已是上午10:40。在船长童国明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一本值班日志。翻开1月23日(春节)的记录,上面写着:06:30,升国旗;17:30,降国旗;09:35,出航;10:15,出航;11:30,靠大沙待命。
“这就是我们的工作,看似单调,但责任重大,每一次出航都高度紧张,生怕这一水域出现安全事故。”执法主管周其中说:“长江安全看下游,下游看镇江,镇江看大沙,大沙海事处所管辖的水域地处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过往船只多,航道狭窄,水流复杂,上世纪90年代事故发生量占整个长江的1/4,素有‘老虎口’之称,在这里工作,压力可想而知。”
对于已经工作了30多年的童国明船长来讲,或许已经习惯了水上的生活。但对于大学毕业仅两三年的随艇监督员夏江而言,大沙生活的单调曾经让这位80后小伙子难以忍受。“每次值一个班要48小时,每天巡航不少于4小时,遇到极端天气,晚上睡觉就在海巡艇的船舱里,根本睡不着。有时一个电话过来,马上就要起来。两三年下来,现在基本适应了。”
“这是一个辛苦的岗位,也是一个光荣的岗位。这里高峰期一天要过往近3000艘船,对我们来说,最开心的事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他们安全通过。”船长童国明在海事工作已经30多年,从17岁的少年到头发花白的船长,这些年的除夕,他与家人团圆的时候很少,只是在新年钟声敲响时,抽空给家里通个电话。“别看我们大沙有几十个人,但大家聚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很少,平时巡航回来有早有晚,吃饭总碰不到一块,因为一日三餐长期不规律,不少人患有胃病。”今年除夕,承蒙领导排班时照顾,童国明终于与家人一起过了个除夕夜。不过,大年初一,他又来到了大沙。
谈话间,周其中家里来了电话。“你和妈妈去逛逛吧,等爸爸值完这个班就回去。”电话里,周其中满是歉意。“与过去比,现在大沙的硬件环境好多了,只是随着对安全的重视,压力更大了。”周其中说,大沙人承担的一方面是安全指标的压力。安全重于泰山,即使在家睡觉,遇到大风大雾,一个电话就往大沙跑。同时他们还有一个压力,就是来自家庭。“作为男人,家里的大事小事都要靠老婆支撑,感觉很对不起她。”周其中说。
责任编辑:李斌
(原标题:京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