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社区,做居民的贴心人
——京口区四牌楼街道江滨新村第一社区 张凤霞
摘要: 我叫张凤霞,来自四牌楼街道江滨新村第一社区。我是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更是一名普通的社区工作者。如果有人要问,你在社区工作多年……
大家好,我叫张凤霞,来自四牌楼街道江滨新村第一社区。我是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更是一名普通的社区工作者。如果有人要问,你在社区工作多年,有什么经验感悟?我想说的很简单:只要心系社区,做居民的贴心人,你就会赢得大家的支持。
2004年我带着街道领导的信任,来到江一社区,做了社区主任。江一社区是个大型的开放式老社区,有5000多户居民、2万多人口。要做好这样一个社区的主任,可谓责任重大,困难重重。我知道这份工作不容易,但只要我有服务好社区居民的决心,何愁前方无坦途!
学习和了解社区情况是服务好居民的前提。我经常深入到社区居民和老主任家中,了解和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同时注重自身理论业务素质的提升。我的想法只有一个,就是要通过学习,为高效率地服务社区居民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习和了解的过程中,我渐渐的熟悉了这个社区,也更坚定了我作为社区主任的工作目标,那就是: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
2005年,社区居民、失业职工陈国强的爱人在酒店打工时不幸意外身亡,而他的儿子刘涛才读小学六年级。听到这个消息,我坐不住了,在最快的时间内组织了募捐活动,把大家的爱心捐款送到了孩子刘涛手里。那天,我握着孩子的手,一遍遍的叮咛他:有事记得找社区,找阿姨! 看着刘涛咬住嘴唇忍着眼泪懂事的样子,我的心被震动了,这些困难家庭的孩子怎么办?我要帮助他们,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成长的路上有爱相伴!事后,我多方求助,为刘涛找到了资助他的社会妈妈,为他带去温暖。孩子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后来,辖区内另外18名困难学生也陆续与他们的社会妈妈结上对子,看着孩子们脸上恢复的笑容和纯真,我觉得无比欣慰。
社区的困难学生需要帮助,为社区失业人员服务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在2005年“三小车”专项整治工作中,我结识了残疾人李竹林,李竹林夫妇都是残疾人,靠残疾车代客维持生活,实行“三小车”整治后一时没有了工作。我主动联系他们,为他们报名参加了技能培训班和创业培训班,使他们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引导他们自谋出路再就业,很快,以李竹林的名字命名的“竹林”花店开张了,如今,“竹林”内衣店又开业了!李竹林常说:“是张主任和社区帮助了我,我也要去帮助那些比自己困难的人,感恩社会,回报社会”。而我更想说的是:帮助居民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居民一起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事,是我不变的目标。
社区工作是细碎而繁重的,我不是铁打的人,有时候也会累,也会生病。在2008年的拆迁工作中,我因为用嗓过度,做了声带手术,为了不耽误工作,我就一边揣着药,一边带着小组同志加班加点工作在拆迁第一线。在和拆迁户的谈判中,我的嗓子几度嘶哑得说不出话来,喝口水润润嗓子,我再继续耐心细致的做工作,终于圆满完成了小组66户的拆迁任务。有人说我傻,一份工作而已,何必这么拼命?我想,如果我的傻能换来那么多居民的认可,换来两万多人更多的安宁幸福生活,我觉得值!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咱们社区工作也不能落下脚步。我和社区的工作人员一直在思考如何将网络运用于社区工作,更好的为居民服务。在市、区宣传部门的指导下,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我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积极探索并率先开展了“网上居委会”建设。我们在网上及时发布社区服务信息,及时回应答复居民访客的提问,切实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目前,网上居委会互动帖子有900多条,点击量达到四万七千多次,形成了信息直通车、便民服务所、矛盾化解站、干群连心桥四大服务特色。
社区的工作太多太细,我自己也记不清这些年在社区做了多少事情,在社区工作的时间越久,我越放不下这份工作,放不下社区的居民,我记得他们每一张认可的笑脸,每一句贴心的问候。我喜欢社区,因为它最接地气!
这几年,江一社区先后荣获了“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全国文明单位”等光荣称号,我本人也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镇江市五一劳动奖章”、镇江市“十大女杰”等荣誉称号。对于这些成绩的获得,说实话,我心里是自豪的。瞧,这些荣誉属于咱们江一社区,属于江一社区的全体居民!我爱江一社区,我爱这份工作,我愿在这平凡的岗位上永做居民的贴心人!
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