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往事勾沉

宋哲元:中了日本人的“缓兵之计”

2012-04-09 16:47 宋君

摘要:宋哲元(1885~1940),山东乐陵县人,1907年从军,北洋陆军随营武备学堂毕业,后服役于冯玉祥部。

  宋哲元(1885~1940),山东乐陵县人,1907年从军,北洋陆军随营武备学堂毕业,后服役于冯玉祥部。1930年中原大战后,西北军瓦解被张学良整编,宋哲元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1935年6月第29军移防平津,宋哲元被推上了中日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这以后的两年间,他同时还出任平津卫戍司令兼北平市长、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掌握华北的军政大权,可以说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顶峰。但是经历“七七事变”的转折,他在事业和个人健康上经受了双重打击,郁郁寡欢,不久就得上了肝病,病情日渐恶化,于1940年3月回到其夫人的故乡四川绵阳疗养,4月5日,因医治无效溘然长逝,终年55岁。

  相对于佟麟阁与赵登禹两位以身殉国的将军,对“抗日雄师”29军军长宋哲元的归结则要稍微复杂一些,争议之一是:对于卢沟桥事变,他幻想和平解决,因此缺乏作战准备,导致平津很快陷落。但后人为宋哲元盖棺定论,考虑他一生大节,仍然尊称他为抗日名将。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惠兰是宋哲元的外甥女,也是宋氏一脉在国内仅有的几个至亲之一。李惠兰教授毕业于津沽大学,一直都在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与当年一些抗战名将及其后人相熟,因此说起发生在70余年前的那段历史,在她看来,“轻车熟路”。 

  “七七事变”的时候,我只有七岁,当时住在天津,跟姥姥一起生活。我的舅舅宋哲元最孝顺了,他经常到姥姥那里去,即使是去北京,他也会到姥姥那里去辞行。

  我看遍了关于“七七事变”几乎所有的书,我认为宋哲元是坚决抗日的,因为在1933年喜峰口战役之后,他还给29军题词“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1936年,他又在报纸上发表谈话说:军人的本色是保卫国家,保卫民族,坚决不打内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当时蒋介石调了很多人去苏区打共产党,他坚决不去打仗。

  29军驻京后,常与日军发生冲突,然后就是无休止的调停。按照舅舅的脾气,立马就会跟日本人打仗,而蒋介石给他的对策则是与日本人拖延,为国防争取准备时间。宋哲元没有办法,就在1937年2月离开天津回到老家山东乐陵扫墓,暂时回避,将军务交由属下负责。

  “七七事变”发生后,舅舅从山东乐陵返回,7月15日,在他的寓所主持召开了29军主要将领会议,研究当前形势与对策。在这次会议上,29军将领之间出现严重分歧。当时,时任天津市长的张自忠等人主和,而冯治安等人主战。尽管如此,宋哲元还是毅然在16日给37师师长冯治安下达了“确保北平,迅速扑灭卢沟桥、丰台之敌”的作战命令,同时把这份作战命令上报蒋介石。

  然而,由于被大量亲日分子所包围,宋哲元仍然对和谈存在幻想,从而使备战不足,这恰恰中了日军的“缓兵之计”。7月26日,在调来大量关东军后,日军给宋哲元下达最后通牒,要求37师在28日把军队撤至永定河以西。

  宋哲元严辞拒绝,同时发布守土通电。蒋介石给宋哲元下达的命令是守城3日,等待孙连仲等援兵到达。7月28日上午,战斗打响,29军奋勇杀敌,宋哲元发布了愿与北平共存亡的全国通电。

  但是到了28日下午,北平形势突变,当日下午3时张自忠去见宋哲元,向宋哲元表示,和谈不成是由于日本人对宋有意见,并说:“如果委员长(宋哲元时任29军军长、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暂时离开北平,大局仍有转圜的希望。”宋哲元听后,立刻写下让张自忠代理冀察政务委员长的条子,夜间与冯治安等率领部队离开北平。而蒋介石在28日也给宋哲元下达了离开北平的命令。28日晚,37师所部全部离开北平。

  “七七事变”后不久,宋哲元升任第一集团军司令,兼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他的四个师扩编成三个军,当时仍在河北省作战。这三个军,一个是由原来的37师改编的77军,一个是天津李文田在天津抗战之后带出的38师,改编成59军,再一个就是29军的一四三师改编为68军。无论是“77”、“59”,还是“68”,都是为纪念七七抗战而专设的番号。七七抗战的所有荣誉都给了29军了。可以说,宋哲元是被挤出北平的,他心里特别难过。退出北平后,在收拢他的军队的时候,他的血压已经高到180了,只能躺在汽车里打电话指挥作战了。后来,他的身体越来越糟糕,由血压高造成的肾病也很严重,全身浮肿,他已经不能在军队里生活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主动提出辞职,去后方休养,1938年到了湖南衡山,1940年又去了四川绵阳,不久在那里病逝。

  据《南都周刊》

责任编辑:宋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