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往事勾沉

“二战最伟大工程”几乎无用

2014-07-07 16:35 小君

摘要:丘吉尔、陈纳德反对修筑中印公路,主张提高驼峰航线的运输量。

如《短史记》第172期所述,在日军发动空前规模的“一号作战”时,史迪威却将中国最精锐之驻印军、远征军投入缅甸战场。在付出巨大牺牲后,盟军终于收复缅北,实现了中印公路(即“史迪威公路”)的通车。事实上,这条被誉为“抗日生命线”的公路,所发挥的实际作用极为有限。甚至可以说,修筑史迪威公路是得不偿失的。

抗战爆发后,日军封锁了中国沿海,使滇缅公路成为中国获得盟国援助的唯一通道。为保持对外交通,早在1940年秋,国民政府就建议开辟一条通往印度洋的道路。但开工时间一拖再拖,至1942年5月,日军占领缅甸,中印公路的勘测被迫中止。

对于开通中印公路的问题,盟军内部的意见并不一致。史迪威力主修路,陈纳德则对蒋介石说,“史迪威致力于驻印军的训练,即便打开中印通路,亦需时甚久,要在一九四五年后,始能运入物资”,而当时“太平洋与中国战区之战争将迅速发展,史迪威所练之陆军恐缓不济急”。因此陈纳德建议,“加强中印航运吨位较为现实”,“如中印航运每月保持一万吨运输量,则可以满足中国战区的补给。现美援物资在印度堆积甚多,如加强阿萨姆飞机场(中印边界的飞机场),中印航运增至一万吨,则毫无问题。”①

丘吉尔的意见同陈纳德不谋而合。1943年5月,丘吉尔告诉宋子文,中印公路开通后,每月最多也只能运送2万吨物资。因此在他看来,将驼峰航线的运输量增加到3万吨才更“切合实际”。②

美国军方在经过评估后,也对修筑中印公路的必要性表示怀疑。作战科主张,只把缅甸通往云南的小路加以整修,使炮兵与卡车能够通过就足够了。美国空军则表示,向中国输送租借物资的任务,完全可以由驼峰航线承担。③


美国运输机飞越喜马拉雅山(南部余脉)。

史迪威不顾反对,修筑成中印公路,但其总运量尚不及空运一个月

以上这些反对意见都没有动摇史迪威打通中印公路的决心。中印公路从1942年12月动工,到1945年1月最后开通。期间美国前后投入了1.7万名工作人员,花费1.49亿美元,使用中国、印度、缅甸、尼泊尔劳工12万余人。④

因为在筑路过程中,各国人员克服了当地恶劣的地理、气候条件,而使中印公路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伟大的工程奇迹”之称。只是这个工程学上的奇迹,并没能给中国抗战带来真正的帮助。

从1945年2月—7月,中印公路的货物运量分别为1111吨、1509吨、4198吨、8435吨、6985吨、5900吨,总计2.8万吨。这个数字显然与史迪威在筑路之初,预计的每月3万吨相去甚远。⑤

史迪威对中印公路寄予厚望,缘于他对驼峰航线的不信任。他在1943年5月的一次会议上说,“中国的机场很不错,而印度的机场却很糟糕”,中印间的“空运量从未超过3400吨,而且他认为以后也不会超过7000吨”。⑥让史迪威意外的是,驼峰航线的运量从1944年下半年开始不断增加,仅当年11月就为中国输送了3.5万吨物资。中印公路开通后,驼峰航线的运量依旧不断攀升,1945年1月为4.4万吨,6月增加到5.5万吨,7月更达到7.1万吨的顶峰。⑦

对于空运数量的增加,有人将之归功于史迪威。在他们看来,史迪威收复缅北,不仅使中印航运免于日机干扰,还缩短了驼峰航线的里程。这个说法固然是成立的,但忽略了两点事实:第一,为驼峰航线肃清敌机,不在史迪威发动缅北之战的战略目标之内,属于“意外收获”;第二,如果要为驼峰航线清扫空路,收复缅北即可,耗费人力、物力修筑中印公路是没有必要的。

更何况,即便没有肃清缅北,驼峰航线的运量同样可以增长。美国陆军航空队当时预计,如果增加150架C-54运输机,968名军官与4326名士官兵,每个月的空运量可以达到8万吨。正如学者齐锡生假设的那样,“若从1942年开始,美国就决定把同样的人力物力财力,投注在改善空运工作方面,得到的成绩是否将大得多?”⑧

蒋介石为改善与史迪威的个人关系,以纪念其功绩之名义,将中印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但其实正如近几期短史记所说,无论是史迪威本人,还是其主持修筑的史迪威公路,都没有为中国抗战提供实际的助益。


史迪威公路上运输物资的卡车。

注释:

①杜建时:《抗日战争时期蒋美勾结与矛盾》,《文史资料选辑》第五十七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78年,第200页;②③⑤⑦⑧齐锡生:《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时间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1941-1945)》,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481—485页;④马建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军事合作》,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第327页;⑥吴景平、林孝庭主编:《战时岁月:宋子文与外国人士往来函电稿新编(1940-1943)》,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0页。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