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往事勾沉

中国最早的通货膨胀

2016-10-10 17:17 小君

摘要: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通货膨胀,据史书记载发生在西汉初年。

□ 王 郁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通货膨胀,据史书记载发生在西汉初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对货币进行了整顿,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秦王朝存在时间很短,公元前206年,西汉取代秦朝,成为大一统国家。西汉承袭了秦的货币制度,继续流通秦代的半两钱。

  后来,由于秦币太重,在使用中带来诸多不便,于是官府改铸汉钱,并允许民间自由铸造。当时人们对货币的看法是“有了钱币就拥有了财富”,因此自铸钱币的人越来越多。而官府为了解决财政困难,盲目扩大铸钱数量,并减轻货币重量,把省下来的金属材料,再铸成新的货币。这样一来,钱币变得越来越轻,货币的流通量则越来越大。

  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期,民间大量铸造荚钱,这种钱币仅重三铢(一两等于二十四铢),外形酷似榆荚。在此之后,官府又相继发行了几次新铸币,仍是又轻又小。这些铸货的币面上,都仿照秦代的样式,铸有“半两”(合十二铢)的字样,而实际上其重量比半两相差很多。

  从出土的文物来考查,汉文帝时(公元前179—公元前157年),最小的“半两”钱,仅重0.17克,约等于一铢的1/5、秦半两钱的1/60,人们将其称为“恶钱”。由于这种“恶钱”重量减轻,数量急剧增加,终于引起了通货膨胀。钱币的购买力快速下降,那些拥有货物的富商们乘机囤积居奇,抬高物价,从中牟利。

  关于当时的物价状况,根据《史记·平准书》《九章算术》等历史文献推算,米价上涨了350多倍,一石米(约一百斤)要价一万铜钱以上,马价上涨了115倍,黄金价格上涨了约183倍。这次通货膨胀,阻碍了西汉初期的经济发展。

  为了稳定货币,发展经济,自铸造“荚钱”以后,西汉政府曾八次改变货币制度,发行新币,取代旧币,并逐步取缔民间和郡国自由铸钱。直到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西汉政府才完全禁止私人铸钱,只允许官铸的五铢钱流通。

  由此,自汉高祖时期就开始的通货膨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波动,才最终得到控制,其负面影响一直延续到西汉末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