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文学茶座

填补镇江历史文化的一处空白

——有感我参与的《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编纂工作

2016-12-02 17:48 小君
□ 许 林

  《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于2008年9月启动,到2013年9月出版发行。历时五年,六易其稿,近200万字,全书分上下两册,共3328条词目,照片189幅,参与编写人员80余人。大辞典涵盖范围广,时间跨度长,从古至今,把历年来镇江历史文化主要研究成果,分门别类汇集成辞典。它包括自然、历史、人物、城建、名胜、教育、科技、文体、文学、艺术、军事、民族、宗教、民俗、友城等16个部。大辞典极具实用性和广泛性。

  我参与了《大辞典》编纂,《大辞典》自然部共有地域、地貌、气候、土壤、水文、地质、矿产、生物、自然灾害9类156个条目,涉及部门多,专业性强。我们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收集资料,再进行整理、鉴别、考证,一字一句认真推敲,精心撰写。不仅到有关部门收集资料,征求意见,对一些重要条目还多次请有关专家评审。对条目中持有不同学术观点的内容,如南山莲花洞古人类化石年代问题、茅山断裂带北延问题,撰写人不持观点,一并收录,供学者对比研究之用,保证了大辞典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对条目中涉及的人名、地名、年代、有关数据都经核查,确保无误。在对文稿反复校对中发现的问题即时修订,以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目的,提高质量,确保大辞典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历时五年多的撰写过程中,即时补充镇江最新建设成就和新资料,如镇江湿地资源、地热资源、山体滑坡、长江沙洲开发建设等情况都即时补充到有关条目中,提高了大辞典的可读性和资料性。此外,在撰写过程中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条目,如地质类条目,少用专业性术语,使用大家都能理解通俗易懂的文字来叙述。对有些条目与其他部条目在内容上发生交叉时,做好协调统筹工作,都做到了名称上的统一,数据上的一致,保证了大辞典的通俗性和统一性。大辞典不仅能为文史、科技工作者使用,还可为全市广大市民、各界人士提供服务。

  编纂一部大辞典实属不容易,工程浩大,编写人员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大辞典是在名城研究会二位老领导钱永波、昌万海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二位老领导不仅亲自担任有关条目的撰写工作,还对整个大辞典的编审工作精心谋略策划,组织编写队伍,提出编写要求,多次开会研究落实等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保证了《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顺利出版发行。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镇江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文化,编纂一部历史文化大辞典十分必要,填补了镇江历史上无历史文化大辞典的空白。大辞典分类广,条目多,信息密集,史料翔实,文字通俗,体例完整,是一部梳理镇江历史发展脉络、真实纪录历史经验教训的重要史学著作和百科全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镇江深厚历史文化的进一步反映,也为人们了解镇江、认识镇江提供一个新的窗口,对进一步研究镇江历史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无疑对镇江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都具有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小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