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文学茶座

前人笔记拾趣(二)

2016-12-09 17:24 小君
□ 陈 静

  茶余饭后,读点前人撰写的笔记,既增长文史知识,又平添几分乐趣。今举例四则,闲话片言。    

  “八景”之说始于宋代

  我国名山胜境,多有“八景”之名。就古城镇江而言,风光旖旎多姿,昔年,在蕞尔之地的谏壁乡雩山境内的月湖亦有“八景”:宋陵片石、萧寺清钟、雩麓秋樵、云栖夕梵、龙池夜月、兔岭晴霞、柳堤帆影、棠社诗声,此“八景”的叙述,详见清代丹徒人许瀚青的《月湖八景并序》诗篇。

  “八景”之名,始于宋代,见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

  度支员外郎(北宋官名之称)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    

  唐宋民间“说书”

  老镇江的俗称:“评话”称之“说书”,书场听“评话”称之“听书”。少时,家住石浮桥边的上河边,时常去鸿福泉书场听“说书”,例如聆听著名扬州评话演员康重华先生演说《三国》中的“三把火”:诸葛亮用计“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康先生说书口齿清晰,表演潇洒,数十年来还记忆犹新。

  “说书”,古代亦称之“说古话”,始于唐代,普遍宋代:

  李商隐的《骄儿诗》,有“或谑张飞胡(须),或笑邓艾(口)吃”之句,说明唐代已有说《三国》的这部书。苏轼的《东坡志林》记载:“涂巷小儿薄劣,为其家所厌苦,辄与数文(钱),今聚坐听说古话;说《三国》事,闻玄德(刘备)败,则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则喜跃畅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可知北宋“说书”极为普遍,连小孩子也去“听书”。    

  明代的“打铁歌”

  《句容的传说与歌谣》资料本,内有一首儿童游戏的“打铁歌”,采录于上世纪80年代镇江民间文学普查采风,其实此歌谣是由明代童谣“打铁歌”演进而来,之所以流传至今,正如作家汪曾祺先生在《童歌小议》中所云:这些儿歌“美在有意无意之间,富有生活情趣,皆朗朗上口。”

  明代的“打铁歌”,见于明代李介立的《天香阁随笔》:

  天启时(1621-1627年),南直(今江苏南京)有童谣曰:“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还要家去学打铁。”皆连臂而歌,手作打铁势。    

  清代“吹皂荚”词

  昔年,镇江有些人家常用皂荚制作洗涤剂洗衣服等物件。小孩子有时拿小瓶子盛些皂荚水,用麦秸做吸管蘸点儿小瓶子盛的皂荚水,放在嘴唇轻轻吹,吹出五彩小泡泡,随风飘逸,很有趣味,此游戏叫做“吹皂荚”。

  “吹皂荚”,不仅是小孩子的游戏,在清代也成为深闺女儿们的游戏,借以寄托追求自由天地的深情,此说,见于清代梁绍壬的《秋雨庵随笔·吹皂荚》:

  闺中女儿以笔管吸皂荚水,吹五色泡为戏,此事未有人咏者。叶雨辀先生赋《钗头凤·吹皂荚》一词云:“春归闷,眼难稳;闲来吹个团团晕。虚空界,圆光霭,窗边才过,又飞帘外,快快快。朱唇吮,香泉润,笑拈湘管郎肩喷。风前摆,儿曹待,明珠无数,霎时何在,再再再。”

责任编辑:小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