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翻阅镇江

一部五味杂陈的“迁徙史”

——家谱所见镇江姓氏来源概述

2017-02-28 17:40 小君

摘要:镇江现分布有1000多个姓氏,其中超过一半的姓氏是近20年才迁入镇江的。

  数据来源:《中国家谱总目》

  文/图  邱隆洪

  镇江现分布有1000多个姓氏,其中超过一半的姓氏是近20年才迁入镇江的,迁入时间较早、演化为镇江本土姓氏的大概只有三四百个左右。这些本土姓氏多聚族而居,往往整个村庄的居民主姓仅为一个,也给许多地名村名打上了姓氏宗族的烙印,比如王家村、李家庄、刘家边、赵巷等。这些本土姓氏是什么时候迁入镇江的?他们来自哪里,因何迁来镇江?近年来,有关镇江姓氏家族的调查材料不断见诸媒体,学者关于镇江各地姓氏溯源的考证文章也时有所见,为我们了解镇江姓氏家族提供了生动的素材,由王鹤鸣先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家谱总目》收录了大量镇江家谱,为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镇江姓氏文化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料。

  据初步统计,《中国家谱总目》收录有镇江家谱730多种(含少量跨地区分布的姓氏纂修的合谱),记载了156个镇江姓氏的410多个家族,记载姓氏数量大致相当于镇江本土姓氏的百分之四十左右。《中国家谱总目》收录的镇江家谱中,记载了镇江一百大姓的92个姓氏、330多个家族,因此可以说,分析《中国家谱总目》收录家谱记载的镇江姓氏家族信息,具有很典型的代表意义。

  家谱记载镇江姓氏多来自省内及邻近省份

  《中国家谱总目》收录家谱记载的410多个镇江家族中,不少家族的祖居地(迁出地)已无从查考,仅有187个家族的家谱对祖居地(迁出地)有详略不一的记载。比如《京江宋氏宗谱》记载,始祖宋德来自山东临朐县蒋时村龙冈集,这是比较详细的记载;更多的是对祖居地语焉不详,仅有“中原”、“关中”、“江右”等宽泛的地理概念,或“泗州”、“海州”等笼统的行政区划名称,如《京口朱方陈氏续修族谱》记载,始祖陈大五来自关中;再如《润东当江沙唐氏族谱》记载,始祖唐文一来自江陵,等等。

  由于大部分姓氏家族早期都没有修纂家谱,或是因火灾、水灾等导致家谱灭失,后世修谱者或续谱者只能凭口耳相传的家族记忆来叙述家族史,难免模糊不清乃至出现差错,如《京口丁氏族谱》记载,始祖丁煜南宋初年由河南恩州清河迁居镇江,今查《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恩州,北宋庆历八年改贝州置,治清河(今属河北),家谱“河南恩州清河”提法显系讹误。丹阳有个陈氏家族还发生一桩在今人看来有些搞笑的事,因为对祖先名讳、早期传承世系意见不一,几个支派之间相互“掐架”,各不相让,以致他们编修的支谱表述不同,在某一支派谱里的爷爷,到了另一支派的谱里,可能就变成了父亲甚至儿子。

  如果按地域来分,187个家族的祖居地分布为:苏南(含旧属江苏的今上海地区)36个、苏北24个、安徽27个、浙江18个、江西17个、河南24个、山东10个、福建8个、河北8个、山西5个、陕西5个、四川2个、湖北1个、湖南1个、甘肃1个。通过分析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镇江姓氏家族来源地高度集中,苏南、苏北及邻近省份合计160多个,也就是说,将近九成的家族始祖来自省内各地及邻近省份,其中近三分之一的家族始祖来自江苏省内。来自江苏省内的镇江姓氏家族,不少都有二次迁徙的经历,即由邻近省份迁入江苏某地,然后再迁到镇江,如《润东圌北龚氏重修族谱》记载,始祖龚炳南宋时由江右(今江西)徙居高邮,龚炳子龚基先,南宋末年再迁润州(今镇江);再如《润东安港王氏重修族谱》记载,始祖王铎振元初自江西茶溪(今地不详)迁维扬仪真(今仪征),后裔王洪一,元末再迁润东安港(今属镇江新区)。

  家谱记载镇江姓氏迁入时间多为宋代以后

  与祖居地大多说不清楚不同的是,《中国家谱总目》收录家谱记载的410多个镇江家族,绝大部分对始祖迁入镇江时间都有记载,有的甚至详细到具体年份,如《云阳姜堰梅氏重修宗谱》记载,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始祖梅天秩自宁国(今属安徽)迁居云阳嘉山戚里(今属丹北镇);再如《润州颜氏宗谱》记载,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始祖颜高自山东曲阜县东乡巨鹿村迁丹徒(今镇江)。

  如果按迁入年代划分,《中国家谱总目》收录家谱记载的410多个镇江家族中:唐代及唐代以前的15个、五代10个、宋代163个、元代66个、明代113个,清代17个,迁入年代不详者27个。也就是说,家谱记载的绝大部分镇江姓氏家族,迁入时间集中在宋元明时期,其中宋代迁入的又占了将近百分之四十,这与今天存世家谱大都从宋代记起有关。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修家谱的记录,但是历经战乱,宋代以前的家谱基本荡然无存,后人纂修家谱,一般都从宋代记起,有的因资料缺失,年代久远难以稽考,记载的家族史起始年代还要晚,还有些家谱采取变通办法,将宋代或始迁祖以前的世系列为外纪世系,而将宋代或始迁祖以后的世系列为内纪世系,以显示两者可信度不同。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镇江家谱在记载家族世系时,上溯到秦汉六朝,甚至追溯到三皇五帝,看上去传承有序,其实并不靠谱,难免有攀附名人、杜撰世系之嫌。1000多年前,谱牒缺失已经让宋人对祖上的情况了解不是很清楚,欧阳修《与曾巩论氏族书》就说道:“近世士大夫,于氏族尤不明,其迁徙世次,多失其序,至于始封得姓,亦或不真。”抑或欧阳修学富五车,可是他编修的自家家谱《欧阳氏谱图》也只能追溯到唐朝而已,对世系较远的先祖,仅有疏略不一的记载。试想一下,宋人眼里就是一笔糊涂账的祖上世系,后人又怎么可能“整”明白呢?换句话说,历史上确有其人的名人,毫无疑问是某个姓氏的先祖,但是在没有确证的情况下一定要认定为某一家族的直系先祖,则未免有点牵强附会了。

  家谱记载镇江姓氏多因躲避战乱而来

  “见沙景秀美,土沃风淳,遂占籍矣”、“爱兹山水之盛,遂卜居焉”……不少镇江家谱在叙述始祖迁来镇江的原因时,都有这样诗意化的描述,甚至连字句都差不多,其实这并不是十分靠谱的,一些修谱者出于美化家史的需要,故意隐去了祖先背井离乡来到镇江的凄惨经历。《中国家谱总目》收录的镇江家谱中,对始祖迁徙原因有明确记载的不是太多,好在我们可以从迁徙时间来大致推断。在有迁入时间记载的380多个镇江姓氏家族中,其中在宋末元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等朝代更迭时期以及宋室南渡等局势动荡时期迁入的将近200个,总数超过了一半,这些家族的先祖基本可以推断为躲避战乱而来。兵荒马乱年代,老百姓出于生存的考虑,顾不上安土重迁的祖训,赶紧找个安稳的地方,逃命要紧。镇江是北方移民迁往江南的重要登陆地,很自然地成了许多北方难民南逃的落脚地。

  当然,姓氏家族的迁徙并不总是充满辛酸,也有“风花雪夜故事”或是光宗耀祖的辉煌史,特别是新的王朝建立之初,有些功臣勋戚,或因分封,或因世袭来到镇江。如《京江宋氏宗谱》记载,始祖宋德,元末为清军千户,后附明,封西宁侯,子孙世袭镇江卫指挥使,遂家于此。和平时期,有的姓氏家族先祖或因仕宦、或因经商甚至因通婚(含入赘)来到镇江,如《陶氏重修宗谱》记载,始祖陶节夫,宋代任京江处置使,因移居润州(今镇江);又如《骥江韩氏重修支谱》记载,始迁祖韩普章,山西繁峙人,明嘉靖间因经商来居镇江,后裔繁衍为润东四大分支;再如《京江郭氏家乘》记载,始迁祖郭廷章,山西汾阳人,明嘉靖九年官苏州,后娶丹徒李氏女为妻,遂占籍丹徒(今镇江)。

  此外,还有的姓氏家族先祖是因为守墓、隐居、贬谪等来到镇江,如宋代名臣宗泽,即因谪居润州(今镇江),其后裔有分布在镇江的;另据《云阳郦氏宗谱》记载,北宋徽宗时殿前都统郦洪殉国难,其子郦伦寻父尸,卒于丹阳古宁寺,郦伦之子德一、德二为守先人庐墓,留居丹阳,郦伦为丹阳郦氏之祖;再如《团氏南北合订宗谱》记载,团姓始祖为朱蒙如,南宋末年在鄂州团练副使任上得罪权臣贾似道,弃官隐居于镇江,以官为姓,改姓团。

  梳理镇江姓氏家族先祖的迁徙史,有漂泊流浪的辛酸,有骨肉分离的悲怆,有壮志难酬的无奈,也有荫及子孙的荣耀,堪称一部五味杂陈的“迁徙史”。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