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人物风采

天道酬勤 书道酬心

——安徽书法家葛良胜的书法情缘

2017-07-17 09:07
 
  李白 《赠孟浩然》
  苏轼 《东武帖》
  宋人诗两首
  《般若波罗蜜心经》

□ 张春华

葛良胜  1975年生于安徽省潜山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大别山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安庆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潜山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多次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比赛中入选并获奖。

带着对家乡的浓浓情意,青年书法家葛良胜于2012年10月,在合肥隆重举办了“葛良胜书历代名人咏天柱山作品展”。那次由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天柱山管理委员会、安徽大别山文化研究院主办的个展,不仅受到了书法爱好者的广泛关注,还得到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安徽省文联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吴雪,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方茂鸿,以及安庆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余龙生等名家的好评,尤其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家新,为此展亲笔题写了展标,这不仅是对葛良胜书法艺术以及他浓浓乡情的肯定,更是对他学习的鼓励。

5年来,葛良胜并没有停留在当时的光环下驻足不前,而是始终不渝地走着一条恪守传统的正脉之路,发掘书法艺术的深厚涵养,不断前行。在“第八届楹联书法作品展”、“ 多宝堂杯全国手卷书法展”、“ 全国千字文书法大展赛”等大展中不断入展、获奖。

通过与葛良胜的交往和对其书法艺术的品赏,我认为,他之所以学有所成,是来自他研习书法艺术的执著追求和奋力跋涉。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葛良胜出生于安徽省潜山县,这里不仅是《孔雀东南飞》的发生地,而且其西北部的天柱山,雄奇灵秀、兼容并蓄,历来吸引着众多文化墨客驻足流连,李白、王安石、白居易、黄庭坚、苏东坡等均在此留下了千古名篇和摩崖石刻。脚踏着这片灿烂而厚重的文化沃土,葛良胜当然受到不一样的熏陶和影响,而这一切也潜移默化中造就了他现在书法艺术“灵秀” 与“厚重” 的审美情趣。

出身书香门第的葛良胜,正式学习书法比较晚,但却很着迷上瘾。据他自己所言,17岁时,看到县里一位老书法家的字,写得很雄厚,于是便萌发了学习书法的念头。当时不像如今有较多书法培训班,需要完全靠着字帖揣摩学习,但葛良胜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第一次捏住笔管,就“怎么也戒不掉”了。

由于家庭条件并不优裕,且其父觉得“学习书法是不学无术”,葛良胜常常在父亲将字帖撕掉、扔了后,将其捡回、粘贴好,继续使用,就这样在坎坷中一步一步地踏上了自学成材之路。

与大多数习书者一样,刚接触书法的时候,葛良胜即被欧阳询《九成宫》的挺秀险绝、瘦劲清绝又神气充腴所吸引,但照他自己所说:“摸索了五年,却只能求些形似,流于刻板,而难见精神。”

真正对葛良胜的书法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张玄墓志》。那是1999年24岁的葛良胜第一次欣赏到此碑,那既有唐楷的法度,又不失体貌自然,神韵天成的碑,给了他更多认识和启发。

为解决学习中的困惑,葛良胜拜访求教了许多比其更早进入书法堂奥的前辈书家,并且十分注重在古人的法帖和书论中寻求答案。他深刻地领悟到,只有深入汲取古人法帖的精髓,才能窥其堂奥,为己所用。在艺术心语中他曾写道:几千年来,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诸多法帖,它们或古拙、或灵秀、或精微、或粗犷,形形色色,各具其态,众美纷呈,找到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同时每个人自己心中都应该要有一把尺子,时刻衡量自己,反省不是,多学习比较。

为纠正习书过程中用笔流滑、结字流俗的弊端,葛良胜尤其重视碑、帖结合,从初习唐楷到转工行草,他既师法二王,浸淫《书谱》,又对《张黑女》、《张猛龙》以及《龙门二十品》进行临习。葛良胜还在对篆书《石鼓文》、隶书《好大王碑》大量研习的同时,涉猎篆刻,使笔下的线条更加古厚凝练,更加丰富而不单调。因为葛良胜确信“透过刀锋见笔痕”,学习过篆刻的人,当更加了解刀石的特性,更容易透过碑拓的刀锋看笔锋,同样,篆刻也讲究临习古印,这与书法的学习过程是一样的。

对于葛良胜的书法,早在2012年,他的第一部书法作品集面世时,吴雪先生就以“灵动秀美,雄浑厚重”八字加以概括。显然这和他的行书秉承了“二王”, 能化古出新,和其取法秦汉、碑帖兼容所分不开的。他的书法一撇一捺,一笔一势,起承转合,自然得当,温润典雅,如行云流水,从容不迫,如太极八卦,缠绵不断。

葛良胜的楷书,既有魏碑的雄强,又有行书的灵动;他的篆书,既有吴昌硕石鼓的沉稳圆浑,又有楚简的率真简朴,也还有华山庙碑的雅致隽美。更值得一提的是,葛良胜的小楷,以二王楷书为基,参以魏碑字法,笔法娴熟,结字疏朗清逸,字里行间,彰显出其不凡的功力与灵动之神韵。

作为青年书法家,葛良胜觉得,能够忠实自己的本心,不以其他目的还书法一个本真就好。平时多临多写古人的优秀作品,学习技法,并且要常常观摩古帖的风韵气度,领会于心,加强古文等国学经典的学习,尤为重要。质朴的语言,显示出他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葛良胜认为,与古人相比,自己的一点点优点根本不足以称为特长,不足之处更显补之不尽,而自己所能做的,就是立足传统,以古为师,因为只要吸取到古人的一点点养分都能使我们的作品更加出彩。同时,还要针砭时弊,经常反省,只有把自我的一些习气改掉才能真正脱胎换骨。当然一切也不能盲目,要有自己的选择取舍,只有多读多看,提高自己的眼力,才能做出更加可能正确的判断。

葛良胜还通过对苏东坡行书的研习,和对黄庭坚行书的借鉴,以及对米芾行书性情的汲取,在技法得到全面提高的同时,书风亦更加完善。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葛良胜的行草书既不落二王的行气,其线条相对于以前则更加绵厚,气韵也更加饱满。

正如余龙生先生所说:葛良胜没有优势背景的支持,没有充裕的财力铺垫,也没有浪迹江湖般的去所谓游学,去炒作包装自己,而是一直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踏踏实实地耕耘着属于自己的那片乐土,不言放弃……也正是一直以来的坚持和付出,葛良胜得到了回报,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他表示,今后将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临习观摩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法帖,提高自己,并多创作验证学习成果,虽然不能达到书法艺术的彼岸尽头,但求能每一段时间都有一些小小的进步,以期在书法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一些。

我祝愿葛良胜继续好好写字,且行且珍惜,相信书法决不负他!

责任编辑:小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