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业务类专题 打造铁路建设镇江样板 最美人物

沉井工匠“中国魂”

走近连镇铁路镇江长江大桥世界最大沉井工人

2017-08-17 15:56

刘洋森摄 (4)

刘洋森摄 

1999年“世界第一大沉井”承受着6.4万吨的拉力,托起了中国第一桥梁——江阴长江公路大桥,2016年2月沪通长江大桥世界最大沉井终沉到位,2017年,二航局在建的连镇铁路镇江长江大桥沉井刷新了沪通大桥沉井的记录,成为世界之最。

超大型沉井的出现意味着伟大工程的问世,它是建筑的基础,支撑起看得见的美丽和宏伟却不为世人所见,而沉井背后是无数个沉井工人。

“我们是庞大的沉井作业队!”

一汪“青藏蓝”中,一抹“中国红”在穿梭,顶着中交二航的黄色安全帽,这是中国人钟爱的“番茄炒蛋”,他是队伍中唯一戴眼镜的人,穿着大红色的工装裤,那么显眼。

“他是我们的队长!他有两个脑袋瓜!”

“啪!”一个巴掌拍在扯嗓子的脑门上。

这位被他们称为队长的人并不是队伍中最年长的,正领着十几号人,在一处堆着铁锈色和黑橡胶似的导管之间忙活着,这是已进场的一小支沉井作业队,等待他们的是镇江大桥世界最大沉井的最后一次下沉。

这支沉井队伍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一起经历过泰州大桥、马鞍山大桥、杨泗港大桥、武汉鹦鹉洲大桥等无数项工程的沉井施工,大小沉井干了几千个。

眼镜队长是文化人,在队伍中懂得最多,从工程施工到生活常识、社会国家大事,坐下歇息的间隙能跟大家唠叨个不停,“一个脑子都是货,一个脑瓜尽是歪点子主意!”插嘴的红鼻子大哥又被拍了脑门。

“我们本来就是专业做沉井的,这次最大沉井的施工,选的都是精兵强将,哪个不是身经百战的?”队长49岁,干沉井七八年,但队伍中干了十几二十年的很普遍,却没有他的专业程度高,很多师傅施工都需要他去规范指导,“大家在干活的时候也相互学,干的多了自然也就知道怎么干了。”

“他之前在黑龙江零下三十七度搞沉井施工,这里条件很好了!”红鼻子大哥又插嘴了。

“那有什么,里面加了温,照常施工,也没得问题!”队长的一只手上粘着三个创口贴,他不愿提起过去的事,“不能讲,太酸”。

“我们是庞大的沉井作业队!不怕苦不怕累!”队长高喊着这句话起身,又站到导管堆上面“指手画脚”了。

“最大有什么可怕的!”

徐师傅正玩转着电焊钳,导管一头,火花四溅,于师傅稳稳当当坐在导管上,用两只腿夹着导管,防止位移,焊接、切割、拼装,游刃有余,工匠师傅们拼接的是两种导管,一种是用来吸泥让沉井下沉的钢导管,要做48个,每个60米长,一种是出泥管需要连接成几千米,加上24台龙门吊,全部要架设在这个庞然大物上。待进行沉井下沉施工的时候,人员全部上满预计需要120号人,采用三班倒,二十四小时不间断作业,快的话预计需要两三个月完成第三次下沉。

沉井下沉中,井下每个部位需要均匀出土,不得超吸,防止沉井突然下沉和大量翻砂,这也是最难控制和最为危险的。“宁可做大,不做小”这是队伍一致的看法,“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外行人会被这大玩样儿吓倒,我们内行人,一看就知道该怎么干,有技术在手,胆大心细,按流程走,有啥可怕的啊!”号称“世界最大沉井”,可在他们眼里似乎看不到一点畏惧和惊奇,像久经沙场的大兵透着从容和淡定。“我们队伍都是一起干了这么多年,跑遍了大中国,数不清的沉井哪,相当默契啦!”

目前,沉井已经完成第九次混凝土浇筑,正在继续进行上层的钢筋绑扎的环节,待完成第十次浇筑,沉井作业队便开始全面出动。

“我们是一家人”

“说不想家那是骗人的”徐师傅巴眨着红红的眼睛,他今年53岁,已经干沉井13年了,零星的白发,瘦削的脸颊,敞着的干瘪的胸膛,脖子上一根泛旧的红绳挂着观音像着实显眼。

“您信佛吗?”徐师傅笑开了,眼角嘴角打着皱,握着观音像,“戴着玩儿,戴着玩儿的!”,从煤矿下岗到现在十几年的沉井作业经验,老师傅一枚却笑得像个顽童,可仿佛满眼的辛酸。

“为了生存呦!我们这都是一家人,泰州来的,在外面也挺好,反正就是干活,习惯啦!”这支队伍年龄小的三十来岁,年长的六十余岁了,不是一家亲,胜似一家人。

圆桌上的饭菜都上齐了,大家却都未动筷子,“老于被人拉着在路口采访呢”“来啦!来啦!”老于小跑着进门,大家这才拿起筷子大口吃起来。中午吃饭,老师傅们从不喝酒,上班时间不喝酒是队伍规矩。交谈中,文明、团结、规范、程序、礼貌这些词不时从老师傅们口中冒出来。

上工地了,大家肩挎着水壶,头顶着盔,脚踩黄胶鞋,迎着风,像极了抗战年代一支走向前线的老兵队伍。

道在低处行

沉井工人跟众多基层工人一样,他们作为一线施工人员,无疑是奉献最大、困苦最多、地位最低的社会群体,“素质低”是外界一直难以改变的对他们的看法,但就这样一群“素质低”的工人,却和气成团,尚礼仪,崇道德,讲纪律,重程序,嘴里吐不出大道理,却都是生活的真真切切,做人的实实在在。

2015年《大国工匠》专题片出乎意外的走红,片中传递的“工匠精神”在2016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弘扬“工匠精神”,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成为大势。这批集专业技术、行业素质、敬业精神于一身的沉井“工匠”,将完成和见证世界最大沉井最终下沉,伏在厚厚的土壤里的沉井将发挥它的巨大作用,托起又一伟大工程,为中国成为桥梁建设强国贡献力量。似乎没有人会记得沉井工匠的功勋,他们沉在低处,默默演绎和彰显着中国之道。(潘海燕 刘洋森)

 

刘洋森摄 (1)

 刘洋森摄  

刘洋森摄 (11)

 刘洋森摄 

责任编辑:殷兰友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