圌山炮台遗址
圌山北麓的五峰山,犹如一个巨大的神龟伸颈探入江中,与对岸的顺江洲(现名高桥镇),把两公里多宽的江面勒成了不到一公里的隘口,这就是万里长江闻名的"圌山关"。 圌山炮台设在突出江面的大矶头、二矶头上。一走进炮台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傲然耸立的"圌山抗英炮台遗址"纪念碑。炮台共有三处,眼前这一处保存比较完整。
它雄峙在二矶头上,暗堡式的结构,全长30余米,跑口对着江面。分三个炮室,内呈腰鼓型。炮室中部最大宽度6米,脊顶高3.6米,进深8米,炮台口宽2.5米,门宽5米。门侧附小弹药库4个。堡壁厚3-5米。从塌落的顶部看,炮台系用黄泥、石灰、细沙分层浇筑夯实。据史书记载,当时圌山炮台共有20门大炮,80余名守军.1842年7月,英军舰队由英政府全权代表璞鼎查率领,侵入长江,溯流而上。7月13日,英舰25艘,运输补给船47只,作战部队2000多人,到达三江营水面。次日,派侦察舰伯鲁多号和复仇神号驶至圌山进行测量侦察。早已严阵以待的圌山炮台纷纷开炮,大沙炮台也协同作战,激战一个多小时,命中敌舰后舱,许多英军掉落江中。敌舰吓得退回三江营锚地。
1949年4月20日夜,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救江南人民于水火之中。英国四条军舰竟粗暴干涉我国内政,与国民党海军军舰狼狈为奸,一起炮击正在渡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打死打伤我军250人。我军先头部队强渡长江抵达南岸后,立即利用圌山炮台有利地形,发挥强大炮火威力,与北岸我军炮兵配合作战,狠狠惩罚了英舰和国民党军舰。激战中,三艘英舰仓皇逃窜,紫石英号舰被打得遍体鳞伤,挂旗投降。圌山关再次为捍卫中华民族尊严立下了功劳。
责任编辑:张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