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人物风采

视石不惑

2017-12-18 09:25
 
 
  勇者不惧附边款
  节录菜根谭
  风樯阵马附边款
  三更灯火
  千金买邻
  五鹿双鱼附边款
  不食周粟
  千虑一得
  东风渐绿西湖柳
  宋之问 《题大庾岭北驿》
  永和后王大令,广德初颜鲁公

□ 陶恩朝

陶恩朝  别署隐庐。2008年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印社社员、扬州虹桥印社秘书长、扬州市篆刻研究会副会长、扬州书法院编辑部主任、研究员。研修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院,书法作品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第二届隶书展、第二届篆书展、第四届扇面展等,篆刻作品参加西泠印社主办诗书画印展、第七届全国评展、第八届全国评展、乐石吉金国际篆刻展等。(张春华 整理)

两年前,一次大学同学聚会的时候,我谈到了自己近年的计划。因为年近四十,所以想筹划个艺术展进行纪念。当时同学们都拍手叫好,甚至有同学提议展览标题就叫“似石不惑”,取谐音四十不惑,另一方面也能凸显我擅长金石。这两年扬州同道们更是催促我办个规模性的展览,但我一直为这件事纠结,因为第一不想为一时虚名而费神伤财,很多展览都是热闹的开幕式后门可罗雀、观者寥寥。第二我觉得能拿出来示众的作品非常有限,毕竟个展的形式和内容需要有深度和广度,否则会很单调乏味。

白驹过隙,两年眨眼即逝。一次和扬州学者戴求先生谈及以上的顾虑,他倒给了两个建议:可以不动声色的搞个网络展,这样也顺应潮流,展示作品的同时可以讲讲自己的经历和感想。再者,标题是否可以换成“视石不惑”?视,是一种角度,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精神。这个石也不单是篆刻之印石,更兼及金石书法。不得不佩服智者的宇宙宽广,这样改动了一字的标题激发了我办这个网络展的热情。又想,丑媳妇总要见公婆,也需要听听大家的批评和不同的声音。这样想着,心里不觉醍醐灌顶般的透亮了。

回想从艺经历,虽都和大多艺术爱好者一样自幼爱涂涂画画,也在高中时期系统的学习过西方绘画,大学学习了艺术设计,书法绘画几乎没有断开。可真正踏入艺术门槛,我觉得应该从2007年算起。那一年农历丁亥,中国书协举办了一次特别有意义的“当代篆刻艺术大展”,规模之大,规格之高,是有别于全国篆刻届展的。当时我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知天高地厚地投了稿。结果当然是当了炮灰,不过我没有因为落选而沮丧,因为我看到了网上本次展览评选的现场报道,很多高水准的作者都没能入展。后来我就逐渐关注那些获奖入展专业户们的作品,甚至买了作品集回来反复研究。

2010年7月,西泠印社和山东书协在济宁举办篆刻培训班,让人惊叹和钦佩的是本次培训活动是免费的!我和同学汪骥一起有幸参加了本次培训,见到了李刚田、崔志强、孙慰祖、范正红等当代篆刻名家,短短的几天讲座却有沉甸甸的收获,艺术之门似乎就此悄悄打开。回来创作修改后的作品投稿参加8月份西泠印社主办的全国第七届篆刻评展,幸运地入展了。

此后又入展了几次全国性篆刻展,然而“印从书出”、“书画同源”,篆刻包罗万象,需要书法、绘画、诗词、音乐、哲学等多方面的营养补充。于是篆刻之余,又提笔作书、捉箫弄韵、水墨丹青、吟诗作对。却想不到的是,隶书、篆书和小楷作品相继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隶书展、篆书展和扇面书法展。我把这些归结于努力之外更多的是幸运,因为2012年国展密集,一年30余次的展览让评委无暇挑刺,给了我入展的机会,不妨把这些荣誉当作激励前行的动力。

书法篆刻乃寂寞之道,在如此快节奏发展物质化的新时代,显得格外的边缘。书斋里的夜灯,刀于石的清唱,笔于墨的曼舞,和城市的车水马龙、日夜喧嚣形成巨大的反差。艺术创作除了才情和努力,更需要家庭的和谐,安静的空间,安逸的生活,这就需要亲人的支持、朋友的帮助和社会的包容。心足够静,艺才能入境。然而工作、生活、家庭等杂事都需要面对,吴让之曾刻“画梅乞米”,似述其靠艺术谋生的无奈。随着对艺术研究的逐渐深入,我也在思考着这个问题,以后要走怎样的路?

我性格内向,青少年学习期间不爱与人多语,与人交往也不多,后来工作走向社会,才发觉太内向吃亏太多。于是努力改变自己,一些人多热闹的场合也逐渐适应得来。我的艺术审美也如当前性格,虽然相对喜欢静雅唯美一类的,但也爱那些率意狂放一路的作品。但毕竟风格跨度太大,特别是创作时做到收放自如绝不是件容易的事。于是面对创作方向的选择,再次迷失了自我。

2014年,我负笈京华,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院研修篆刻艺术。这里聚集了众多当代篆刻艺术名家,如石开、翟万益、许雄志、赵熊、朱培尔及前面提到的几位老师,他们不仅仅是书法篆刻理论和创作的名家,更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的评委,而且各种篆刻形式和风格的都有,所以当我向他们提出我的创作困惑的时候,三言两语就疑云顿开。范正红老师提示我可以刻一段时期的写意类的,再收回来刻一段时期的工稳类的。翟万益老师更是拿出自己两种风格的作品集,一种是大刀阔斧式的大写意作品,一种却是小而精致的小玺类作品,并说收放自如是艺术家要达到的至高境界,不能囿于一路。

所以,近一两年我刻的较多的是粗放一类的大写意古玺印,线条恣意多变,追求爽利的刀感。书法方面,多写的形态多样、富有动感的大篆和浑厚率意一路的隶书。非常羡慕行草书家们能狂草走笔如龙蛇,也带着临写行草,也于闲暇用残纸余墨涂写山水。明年后再野马回转写飘逸的让翁小篆,古朴端庄的汉碑,安静的小楷,刻陈巨来风格的元朱,画文衡山的幽兰,石涛的山水。

如此反复,或如惊雷震耳,或似平湖秋月,或狂走以龙蛇,或蜗行如龟蚁,或癫狂如酒徒,或腆静如处子。我想,近10年我将如此折腾自己,路之漫漫,何必过早地将风格面貌安分的确定下来呢?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