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人物风采

笔写春秋 字书情怀

——军旅书法家董玉坤的书法艺术

2018-01-22 10:30
韩愈 《读荀子》
 
节选苏轼 《超然台记》
鸿禧云集
 
 
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

    □ 张春华

    董玉坤  斋号十润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墨社成员。作品多次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如首届“沙孟海杯”全国书法作品展、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全国书法作品展等入展并获奖,同时被全国多家碑林、博物馆、报刊收藏刊登宣传。

    仔细品读董玉坤的书法作品,既带有古代经典碑帖的艺术精髓,又有强烈的时代印记。用清代大画家石涛的名言就是“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

    诚如他的好友严克江在一篇题为《我看军旅书法家董玉坤的魏楷书法》中所述——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上有这样一句话,龙门造像自为一体,意象相近,皆雄峻伟茂,极意发拓,方笔之极轨也。造像之方强伟茂和北朝摩崖字中恣肆古拙的用笔形成了董玉坤书法的个人面貌。此所谓师古不泥古,自出新意,独开新面是也。

    不过,书法家的风格,取决于各自不同的艺术观念、审美情趣、学识修养以及学书途径。董玉坤是辽宁省瓦房店人,他从小就特别喜欢书法艺术,并一直对魏碑情有独钟。在他看来,既然选择了致力于魏碑体书法的学习和探索,就需要沉默坚守,就需要自往独径,如此,才能在这条路上循序渐进地前行。

    学书伊始,董玉坤就以《张猛龙碑》和《石门铭碑》作为主攻方向,并作为其书法的立身之基。后来,他又参以六朝墓志结体多变的特征,故而观其作品,既有张猛龙的沉雄古拙,险峻奇绝,又有石门铭的逸态飞动,仙风道骨,间或显露出墓志的朴茂雅拙。

    为开阔视野,增强造型能力,长期以来,董玉坤又对《李壁墓志》《李谋墓志》《元绪墓志》《吐谷浑墓志》《王休宾墓志》等一系列的北魏墓志进行过不间断的临摹。这让他的作品,既有“真力弥满,万象在旁”的充实,又有“空潭泻春,古镜照神”的空灵,产生特殊的妙趣和意境,达到象外之象,味外之味,字外之意。

    董玉坤在艺术心语中这样写道:将这一身戎装,几多豪情,日日浸透在笔墨碑帖间,青山旧雨,风萧萧,却有看不尽的《猛龙》,赏不够的《黑女》,又春风十里观《苏慈》,小径徘徊花满园,《姬静》从悠远的淡水青山间,轻拨绿枝,衣袂飘飘而来,那些风姿各异的千字文,如一块块美玉,在历史的岁月中,洗净铅华,厚重寂然,默默无语,美不胜收,迷恋其中,便是走进了一个至真至切,至纯至真的精神世界。

    作为新时代的军旅书家,董玉坤坦言:书法作品的美是人对时代美的追求和歌颂,常有清晰的时代艺术特征,必须符合现代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的需求。因此,在书写实践中,他在继承传统书法艺术语言的前提下,充分探索个性语言的形成,最大限度地融合时代的审美价值,广泛地汲取古代传统和现代艺术理念。

    随着时间推移,董玉坤在对《张猛龙碑》大量的探索性学习后,对其笔法和结构又有了更深入理解,其作品亦形成了一个“清健”的基调,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当他的书法逐渐被越来越多人认可的时候,董玉坤又在作品中融入了一些行草的笔意,在行文落笔中带着军人的豪放,结构也已然打破了《张猛龙碑》的桎梏,展现出了婀娜多姿的情趣。

    董玉坤的魏楷,以方笔为主,圆笔辅之,下笔劲辣,沉着痛快,如断金切玉一般,特别是在藏锋的起笔和转折的地方处理得干净利落,呈献出一派“正大气象”。虽然是中锋用笔,但董玉坤不因为瘦劲而力怯,在起笔处,特别是在重叠的笔画上面,他会灵活地处理好其中的变化,使得线条变化得十分丰富。收笔之处,回笔缓慢舒展,笔画苍劲古厚,笔力峻绝,笔势大多是向上偏斜,左低右高,体态纵出,特别在飞斜,俯仰高低上的极力体现使原来很拘谨的正楷书法充满着动感,给人以淋漓豪放、自由奔放的感觉。还值得一提的是,董玉坤在选纸上亦别出心裁,自出新意,为观者营造了一种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和许多成功的书法家一样,董玉坤也循入古人的学书规则,“纵览诸家法帖,辣其同异,审其出入,融会而贯通之,酝酿之后成一家面目。”他学书入路沉稳,特别在临帖上肯下最笨的功夫。观其作品可以想象到,他在创作时,已完全摒弃了魏碑中分明的棱角,取而代之的是自然稳健的用笔,尤其是极富动感的行草笔意,使作品在浑重之中又多了一份逸致。如大处落笔,细节注重细观之,奇趣横生,耐人寻味。

    诚如严克江先生所云:董玉坤的魏碑笔画多为跌宕为特征,其高明之处在于“一点一面皆有三转;一波一拂,皆有三折”,故能化直为曲,曲中求直,化静为动,动中好静。横、竖以自然弯曲的弧线展示线条的曲度和力度,使视觉古拙沉稳,取势跌宕强烈的变化,产生复杂的笔下情感,耐人寻味。结体善于造险,亦善于救险,抑左扬右,以侧取妍,欹正相生,长线瘦硬,短线刀味十足,长短交错,俯仰伸缩,安排得欲倾不倒,以欹反正,不齐之齐,无序之序,字态昂扬奋举,尽显欹侧之美。架间外不拘于形,内不拘于物,内紧外松,方寸之间展天地之正气,无矫糅造作之态,非技艺娴熟不能。

    难能可贵的是,书写时为了不让大字线条看起来大而空,呆板无生气,董玉坤往往力求书作中透出元君墓志之流动俊美,融隶之浑厚,篆之圆润,静中有动,平仄相生。

    董玉坤深谙,作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雄厚的文化素养是赖以长久生存的源泉。故此,长期以来,他一方面从事书法创作,一方面认真读书,文史、书论、诗词歌赋……他贪婪地汲取着书中智慧的精华,同时,较深的文化素养,又进一步增强了他迈向艺术高度的信心。

    “吾生有岸,学无涯,在漫漫长路中,日日砚田散步,将自己寄居在笔墨间,在生命的蓬勃中,细观纤毫,看万物纷纷百态,都复归其本根,遂将自己的内心虚化到极点,持守清和纯一,如书法本源,回到本根,为自己的一身戎装,为内心的精神堡垒,坚守一生的信念。”董玉坤如是说,也如是做。

    我相信凭借董玉坤的军旅经历、文化积淀,创作功力,以及他对传统的继承,不断挖掘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