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闲话镇江竹枝词

2018-03-16 09:31

□ 徐 苏

竹枝词,又称“竹枝曲”,是一种具有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淳朴浓郁特色的古代地域性民歌。历史上,镇江竹枝词非常流行,尤其是明、清时期,竹枝词层出不穷。这些竹枝词小巧玲珑、文辞清丽,音调优美,洋溢着浓郁的风土气息和鲜活的文化色彩,描写了当地的风景名胜、人物古迹、岁时习俗等情况,涉猎广泛的社会生活,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精彩纷呈,达到了一种“言情则乐而不淫,叙事则朴而不华”的效果,突出展现了竹枝词“志风土而详习尚”的特色。

镇江竹枝词常见的形式为七言四句,与律诗中的七言绝句非常接近,但在平仄形式和题材风格方面有区别,它的表现手法比较自由活泼,不像七绝那样的完全格律化,无须过分地追求工整。简单概括起来,竹枝词有“四易”特点:即易懂、易学、易写、易传。正因为如此,这种诗体在表现社会生活、民俗民风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拥有广大的写作队伍,上至达官,下至小吏,甚至普通文人、平常百姓,都能够信手拈来,通过竹枝词把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感受生动地表现出来。

镇江竹枝词常见的内容可分怀古咏史、岁时风物和风俗人情三大类。其中对历史大事的记载在镇江竹枝词里是一个亮点,这种咏史的竹枝词已成为文人纪实或喻讽社会的一种惯用形式。如清代诗人赵克宜的竹枝词:“镇海官兵驻瓮城,民居一半杂军营,年年最是春秋月,两度城头听角声。”记载了京口旗营驻扎当地时圈占了大量民居的事实;“县官腊月督开河,济运仍祈春雨多,大吏江楼看转漕,千夫共曳一船过。”反映了运河面临着巨大的漕运压力。清代诗人孙枝蔚的《润州新竹枝词》:“劝君休作田舍郎,年年得米纳官仓。江鱼出网长三尺,换酒归来满屋香。”则喻示了庄稼人的不幸和赋税的沉重。

镇江那些反映鸦片战争的竹枝词也很有名。其中清无名氏撰、陶祖曜录的《壬寅京口夷乱竹枝词》54首,记载了当年的战况,为研究鸦片战争提供了珍贵史料。如“云梯一搭上城头,火箭平空射不休。若问何人能战死,最怜兵苦是青州。”述说了400青州兵英勇作战,壮烈牺牲的史实,是研究鸦片战争历史的重要文献,被全国多家相关文集选载。

镇江描写岁时风物的竹枝词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地方特产、岁时风俗、风味饮食等方面。如镇江舌尖文化丰富,说到美味佳肴首推江鲜,素有“长江三鲜”之称的鲥鱼、公式鱼、公式鱼,和鲜美之极的河豚鱼是当地名产,镇江竹枝词中就有很多诗句提及。清代诗人清瑞《京口竹枝词》云:“才交正月捕春鱽,赶上灯时价值高。试看纤鳞谁得早,过江先去进商豪。”清代诗人尹调元也说:“二月河豚三月笋,最关情处是江洲”。“更饶风味蟹当先,不论尖团进酒筵”。

镇江竹枝词中,反映当地人生活习俗的作品也不少。清代诗人章炳兰的竹枝词:“京江水滑沁肌肤,浴槛周遭白石铺。第一兰汤何处好,逢人辄说小蓬壶(浴堂名)。描写了京口浴室的情况。诗人姜若的竹枝词:“迎春楼外且停车,大嚼屠门意自如。到底江乡风物美,刀鱼才过又鲥鱼。”描述了酒楼的盛况和美味的江鲜,至今读起来仍有感染力。

镇江描写风俗人情的竹枝词多以咏风俗、歌民情为主,在语言上常常采民谚、用口语,力求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如明代天启进士方拱乾的《京口竹枝词》就具有口语般的风格。“短艇无波也自迟,横风急桨过滩时。不知冷笑缘何事,郎试摇时郎自知。”“邻舫无心似约同,水程有准不须风。船头男子遥相对,船尾喁喁细雨中”。明代诗人蒋锡畴的竹枝词风格也是如此,“日落江风水气腥,打鱼船过浪冥冥。一声嘈子孤蒲晚,无数秋山天外青。”

镇江竹枝词中反映男女爱情的相当丰富。如清诗人孙枝蔚的《润州新竹枝歌》:“登高望远苦相思,人隔天涯那得知。辜负江南好风景,杜鹃开落不多时。”“阴雨江南四季多,斑鸠有妇不同巢。妾身岂是因郎逐,流落他乡可奈何。”表达了男女相隔两地的思念之苦。清诗人杨棨的《西津棹歌》:“长天渺渺水迢迢,一送行人万里遥。江雨江风吹不去,愿郎船似两金焦。”用朴实的语言,把妻子担心江上风雨大,祈求希望丈夫的船能像金山焦山一样,抵御风浪侵袭安然归来的心态描写了出来。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