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柳肇嘉与《江苏人文地理》

2018-03-16 09:33

30711521159905687

 

41351521159905703

 

□ 王 勇

一、柳肇嘉生平与著述概况

柳肇嘉,字贡禾,号逸庐,江苏镇江人,京江柳氏第十四世孙。祖父柳旭,父亲柳预生,皆工医术。柳预生,清诸生,于《尔雅》《禹贡》《春秋》皆有研究,精于书法,有《京口柳氏宗谱》六卷(柳氏思成堂排印本)传世。1994年版《江苏艺文志》(镇江卷)著录柳肇嘉《江苏人文地理》,但于柳肇嘉生平及该书出版情况皆语焉不详,2008年续修《京江柳氏宗谱》有柳肇嘉传,记载柳肇嘉生平较为详实,然于柳肇嘉著述情况却未明载。关于柳肇嘉的生年,《京江柳氏宗谱》作“1884”,而《两江师范学堂学生名录》作“1886”,未审孰是。

关于柳肇嘉的字号,《京江柳氏宗谱》载为“字逸庐,号贡禾”,《词学季刊》“近人词录”载作“字贡禾,号逸庐”。根据中国传统文人字与名相关的传统,疑以“字贡禾”为确。《尚书·微子之命》:“唐叔得禾,异亩同颖,献诸天子。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作《归禾》。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古人以“嘉禾”为吉祥的征兆,柳氏名字盖取典于此。

柳肇嘉幼读私塾,1907年10月入两江师范学堂,师从李瑞清、叔祖柳诒徵等硕学名儒学习,专攻历史地理科,1910年12月毕业。1911年,柳肇嘉应北京学部复试,授七品小京官衔教员,后执教母校。不久,又任教于江苏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南京宁海中学前身)、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南京中华中学前身)、南京省立第一中学等。1918年前后,柳肇嘉还曾任教于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教授地理,时与哈佛大学毕业生竺可桢同事。1920年,柳肇嘉考入国务院任职主事,后因政府欠薪,转任于北京成达中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时与著名历史学家陈垣等多有交往。1928年,北洋政府崩溃,柳肇嘉回到南京,入战史编纂委员会从事编撰工作,后转入江苏省建设厅,曾视察苏南、苏北四十八县水利工程。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镇江沦陷,柳肇嘉举家逃难至上海,始任第一救济区特派员,后任江苏省赈济会驻沪办事处第二课课长,上海沦陷后,机构解散,柳肇嘉执教为生。抗战胜利后,柳肇嘉转入上海财攻局工作。解放后,任上海文史馆馆员,1962年因病去世。柳肇嘉工诗词、书法,著述颇丰,“遗憾的是,柳肇嘉的遗作、遗墨,珍藏的字画、典籍、孤本、善本等全因种种原因,毁之殆尽,片纸只字无存。”(2008年续修《京江柳氏宗谱》)因此,《柳氏宗谱》对柳肇嘉的具体著述情况也不甚了然。

所幸的是,柳肇嘉与近代名流多有往来,在一些名人文集中还有许多关于柳肇嘉的史料,如柳肇嘉与晚清镇江知府王仁堪的遗腹子王彦超多有交往,柳肇嘉不仅为《王苏州(仁堪)遗书》写跋,还促成柳诒徵亦作《跋》文一篇。又柳肇嘉曾著《清道人传》载于李瑞清《清道人遗集》。1922年前后,柳肇嘉曾与陈垣多有书信往来,其中保留在《陈垣来往书信集》中就有五封。此外,柳肇嘉擅长诗词创作,常有作品载于近代报刊。如《词学季刊》“近人词录”载有其词三阕。解放后,柳肇嘉曾参与北京诗词结社组织“咫社”“稊园吟社”等活动,当时冒广生、章士钊、叶恭绰、龙榆生、汪东等名流皆是“咫社”成员。柳肇嘉编著的《江苏人文地理》仍存世,民国十九年(1930)上海大东书局铅印本,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皆有藏。

二、柳肇嘉《江苏人文地理》的内容与价值

人文地理是相对于自然地理而言的,主要研究地球表面人类的各种现象,如种族、言语、宗教、风俗、政治等。柳肇嘉《江苏人文地理》是专门研究江苏省内“人为之种种,其关于民族、民生两主义至大。”(《江苏人文地理·序》)据作者在镇江青云门逸庐所作的《序》知,此书完成于“民国十九年一月九日”,为柳氏应江苏省民政厅培训区长的教学需求而作。“今江苏省政府民政厅特设区长训练所,为改革省政推行自治之基础,订此科为主要科目,其用意深切著明,顾担任此科者,以调查材料最难,肇嘉谫陋无似,承乏是席,谨就囊日之所习,官书私书之记载,参以见闻所及,汇为一编,以应课程。”柳肇嘉为历史地理学科班出身,该书编写系统科学,为中国最早的区域性人文地理教科书。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自然地理”,包括山岭、川泽、原隰、海岸、气候;第二章“产业”,包括农产与农业、盐产与盐业、水产与渔业、矿产与矿业、工商业;第三章“社会”,包括民族、人口、语言、风俗、宗教、教育、党部、救济事业;第四章“政治”,包括政治沿革、民政、公安、财政、司法、外交;第五章“交通”包括铁路、航路、公路、电报、无线电、电话、邮政;第六章“重要都会”,包括南京、镇江、上海、吴县、无锡、南通、江都、淮阴、铜山、东海、灌云;第七章“著名乡镇”,包括江宁、汤泉、龙潭、宝堰、大港、西石城、戚墅堰、横林、木渎、甪直等26个乡镇;第八章“人文之特色”,包括旧文化之发达、新文化之输入。另附录各县县等经费数目表、县组织法。体系甚为完备。

本书所记不仅有江苏传统人文地理知识,还有当时新出现的人文地理新知。如:“自国民政府奠都南京,与江苏省会同在一地,省政难于建设,十八年二月江苏省政府迁镇江,改丹徒县为镇江县,并为新省会。”(《政治·民政》)镇江作为当时的江苏省会,且为作者熟悉的家乡,因此,书中记载比较详备。如介绍“上海华商十三帮”时,就对“镇江帮”详细记载道“营钱业、银行、绸业,……镇江钱商,范围广大,东至上海,西至汉口,北至天津,消息灵通,汇兑称便,其计算精入秋毫,是以各大银行,无不有镇江人踪迹。”(《产业·工商业》)在书中,作者还分析镇江“商埠不发达”的原因,“北固山下江流,深仅二十五六呎,盖北岸日坍,南岸日淤,为扬子江近势之变迁,江口既淤,江水不能倒灌入运,而徒阳运河亦淤,此镇江商埠不能发达之原因也。当务之急,莫如浚江挑运。”(《重要都会·镇江》)镇江历史人文极为丰厚,有些长期被人们忽视,作者对此加以钩玄提要地介绍:“惟《至顺志》儒学教授梁相大兴国寺碑,于西教东来,颇资考证。……自碑文传世,欧洲学者,认为宗教史中大发明而我邦人士多忽之,考镇江人文者,当三致意焉。”(同上)又如乡镇为地方自治之基础,书中记载“江宁镇”称:“在江宁惠化乡,土田肥美,风俗淳厚,有华侨百余户,自美洲移居于此,凡道路卫生教育,皆井井有条,盖采美国村农制度,有自治之能力。”(《著名乡镇·江宁》)这对于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仍有参考价值。

京江柳氏为镇江文化世家,柳肇嘉的著作时至今日仍然有其价值所在,对于研究地方文化、乡贤文化、家族文化等都有一定的意义。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