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焦山访古之一——汉代隐士焦光

2018-04-08 09:57

59551523148100821

文/张大华

唐代《润州图经》记载:焦山因“焦光所隐,故以为名”。焦光于汉末隐居焦山,在石洞中搭棚为屋,铺草为床,以砍柴为生,悬壶济世,为人治病,汉献帝三诏他为官,他都巧妙回避以拒绝。

三诏的过程大体是:皇帝第一次来诏书时,焦光煎汤熬药,以妻子患病为由加以推诿;第二次,借邀友出门远游而回避;第三次,焦光躺在床上,以自己年迈多病为由拒诏。

清代《四库全书》中收有多篇有关焦公的原始资料,如汉代蔡邕的《焦君赞》、晋代葛洪的《神仙传·焦先》、晋代皇甫谧的《逸士传·焦先》、魏晋鱼豢的《焦先传》等,还有近百种图书转抄的相关资料。这说明,焦光是我国古代,尤其是古代隐士中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

在这些丰富的资料中,最早记载焦光的是蔡邕的《焦君赞》,这也是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一篇关于焦山的诗文。蔡邕是才女蔡文姬的父亲。他官至中郎将,因此后代称他为蔡中郎。他曾被权臣所陷,从河南“远走吴会之地”,在江南待了12年。蔡邕是汉代最后一位辞赋大家,在流落江南期间他到过镇江或者焦山,为同时代的焦光写赞是情理之中的事。宋代以前,焦山普济院都立有蔡邕的《焦君赞碑》和米芾的《焦山普济院碑》。

最早收录蔡邕《焦君赞》的是成书于唐代的《润州图经》,《润州图经》是一本专门记录镇江地理历史的著作。《唐书·经籍志》记载:“《润州图经》二十卷,孙处玄撰。”原书久佚,但里面的许多内容被编于宋代的《新唐书》《旧唐书》和《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及景定《建康志》《润州类集》等宋代地理历史典籍中,被以后的官修正史多次引用。孙处玄,唐代润州人,以学行著名,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征为左拾遗。孙处玄作为唐代镇江地方的著名学者,以当地人写当地事,他的记载应该是值得信任的。此后的镇江地方志书和焦山志都采用这个说法。

最早把焦光封为圣人的是宋真宗,他在祥符六年(1013年)赐给焦光“明应公”的谥号。宋真宗在敕文中说,有一天他在病梦中,一个自称是焦光的老人上殿献丹,梦醒后他的病居然就好了。他找人来问,才知道焦光是汉末著名隐士,在焦山山洞里隐居,皇帝三次下诏请他出来为官,他都以种种理由回避,甘于清贫。为表彰焦光,宋真宗下诏赐他谥号“明应公”,并免除焦山的田地差役,让地方官员按时祭奠。从此,焦山定慧寺一直建有焦公祠、明应公殿,地方官员负有维护、祭祀的责任。

隐居焦山的是焦光还是焦先,焦光与焦先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长久以来一直存在争论,在历代《焦山志》中都收有不同观点的文章。焦先是三国时魏晋时期人,同时期的大学者皇甫谧、鱼豢、葛洪都写过他的传。但多数人认为“先”是“光”字之误。在著名的元代《至顺镇江志》中,作者以编成于北宋时期的《润州类集》为依据,直接把“先”改成了“光”,认为这是因为“光”与“先”字形相似而产生的错误。因此书中卷十九“侨寓”栏下介绍焦光时,把皇甫谧和鱼豢在《焦先传》中的“焦先”都改成了焦光,并引用皇甫谧一文说:“焦光何人也?曰:吾不足以知之。光旷然以天地为栋宇,暗然合至道之前;出群形之表,入元寂之幽;犯寒暑不以伤其性,居旷野不以苦其形;遭惊急不以迫其虑,离荣忧不以累其心,捐视听不以污其耳目。羲皇以来,一人而已。”

还应注意到的是,对隐居在焦山的是焦光还是焦先的争论,是在宋真宗敕封后发生的,在此之前没有这样的争论。因为唐代孙处玄在《润州图经》中只收录了蔡邕的《焦君赞》,而没有收录魏晋时期大学者、大历史学家皇甫谧、鱼豢和东晋时大百科全书式文化巨斧葛洪的《焦先传》。孙处玄作为唐代担任过朝廷高官的大学者,以他的知识、眼界和严谨态度,应该不是一种疏忽。清康熙年间,《江南通志》总纂稿、镇江著名学者何洯在《焦隐士考》中,考证出焦光应比焦先大七八十岁,蔡邕在焦先未出生前20多年已经死了,怎么可能再为焦先写赞呢?再说,“三诏不起”是最能体现古代隐士高风亮节的事情,如果焦光、焦先是一人,皇甫谧、鱼豢这样的大家怎么会在文中不写呢?因此,隐居焦山的是焦光而断不是焦先。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