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镇江新闻 镇江新闻 - 要闻

新区新材料产业园探索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

释放绿色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2018-05-18 00:05

金山网讯 日前,全国化工园区30强名单进入公示阶段,镇江新区新材料产业园名列其中。1个月前,镇江新区新材料产业园以105.2分高分,通过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考核。国家标准委副主任殷明汉及专家组如此评价:标准化模式特色鲜明、标准化体系建立健全,特别是“点、线、面”相结合,形成企业内部小循环、产业链上中循环、产业园中大循环的做法,走在了全国前列。

企业“小循环”释放绿色能量

镇江新区新材料产业园围绕基础化工、高端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集聚了40多家化工生产企业及一批公共配套企业。“我们大力推行技术创新、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促进节能、节水、综合利用等企业内部的小循环。”产业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朱科举例说,江南化工以草甘膦、有机硅为核心,他们通过对氯资源、磷资源综合循环再利用,每年实现循环经济综合效益2亿元。而光大环保能源每年为我市处理生活垃圾61万吨,不仅每年节约填埋土地200亩,而且高温焚烧产生的余热再利用,产生清洁电力1.9亿度,可供给5.7万户居民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试点过程中,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成为园区企业的共同实践。他们积极参与循环经济标准制定和标准化活动,企业间形成一定的“共生与耦合”,提升了产业关联度和园区循环经济标准化水平。其中,江南化工参与制定了4个国家标准制定,并且循环经济中涉及的产品、副产品、中间产品,都有相关经省级技术监督部门认定过的企业标准,目前正在主导建立草甘膦副产工业盐的行业标准。

目前新材料产业园已经构建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框架,纳入其中的标准共196项,其中国家标准81项,行业标准15项,地方标准2项,园区自订58项,企业标准40项,并且在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循环经济标准化过程中,强制性标准贯标率达到100%,推荐性标准贯标率达95%以上。

产业链上“中循环”变废为宝

“从产业层面来说,在源头上,我们引进项目时就更青睐补链强链项目,通过加强产业链企业间的能量和物料的循环利用,建立起产业链上的‘中循环’。”在朱科看来,建立企业与企业间的循环,增效意义更为明显。

仅江南化工一家企业就已打通了三条“循环线路”。“我们企业生产草甘膦所用的重要原料液碱,正是来自于4公里外的东普新材料,液碱是他们生产时形成的副产品,正好配套循环,每月用量6000吨左右,每吨可节约30元,一年就能节约成本200多万。”江南化工相关负责人孟庆曦介绍,同时,他们原先需外出采购的蒸汽也实现了“就近配套”,从东普新材料经园区管道输送完成。而江南化工的有机硅产品“所走的路”则更短,销售到了“马路对面”的企业全立化学。由此形成了产业链上不同企业间的循环利用。

朱科补充说,企业间的循环主要是一家企业排放的废物或出厂的产品,成为另一家企业的生产要素,通过循环经济产业链,环境污染得到控制,甚至本来需要填埋的固体危险品也变成了其他企业的原料来源,一举多得,合作企业双赢。

“大循环”构建智慧产业园

在产业园循环经济信息监管中心,大屏幕上显示园区地图、耗能曲线图、污水排放监测图、环境质量预计等参数指数。“我们在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强化了循环经济标准化理念,使园区资源能源利用率最大化,污染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构建符合国内领先、特色鲜明的园区大循环模式。”镇江新区新材料产业园党委书记、管理办公室主任蒋峻青介绍,他们还与航天二院智慧公司开展合作,形成循环经济标准化信息平台建设方案,在园区现有的安全环保应急监控平台的基础上,开辟专门的模块,建成循环经济标准化信息平台。在该信息平台上,园区及企业可查询所需的循环经济标准信息。

市质监局标准化处处长邵国兴表示,通过循环经济标准化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新材料产业园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实现了企业节能减排、降本增效,推动产业链横向耦合、纵向延伸。接下来,他们将继续指导企业和产业园完善循环经济标准,探索循环经济先进技术的综合利用,形成具有镇江特色的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模式,走高质量发展道路。(记者 朱婕 通讯员 卞亚婷

责任编辑:胡杞泽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