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镇江隋唐以来的科举明星

2018-05-18 14:23

□ 徐 苏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能参加科举,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隋唐以来,许多读书人在通往仕途的路上,前赴后继,刻苦攻读,为了金榜题名而奋斗不息。清代大书画家郑板桥为了完成科举的夙愿,借住镇江的焦山苦读一年,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完成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科举三级跳,成为中国科举史上的一件趣事。

镇江当地的文人,为了科举也是不遗余力。有代表性的当推清代“太平宰相”张玉书家族,其父张九徵是乡试的解元,会试的进士。在张九徵的六个儿子中,次子张玉书是顺治朝进士,长子张玉裁、四子张仕可、五子张恕可都是康熙朝进士。张玉书的长子张逸少也是康熙朝进士。还有一个丁氏家族,族中许多人通过科举而走上仕途。其中最令人羡慕的是族人中出了一个“翰林之家”,两代人中连出了四位翰林。分别是丁立钧和他的父亲丁绍周、胞兄丁立瀛、堂兄丁立干,这也是一件值得称奇的事。

镇江有关科举的故事不少,最值得关注的焦点和其他城市一样,仍是科举的三鼎甲,即状元、榜眼和探花。由于镇江的地域在历史上不断发生变化,导致镇江的进士数字和三鼎甲情况也在不断地变动。大致上说,以镇江籍身份在本区域考中的进士(指丹徒、丹阳、句容三地)为明代156名(含镇江卫2名),清代为166名,在江苏区域内处于中等水平。

历史上镇江的三鼎甲情况如何,大致也和进士人数所处的位置差不多,处于中游水平。其中,可寻迹的唐代状元有萧颖士(717-768),字茂挺,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南朝梁鄱阳王萧恢的七世孙。祖籍南兰陵(今江苏丹阳一带)。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举进士,对策第一。天宝初年(743年左右)补秘书正字,后担任集贤校理。曾依《春秋》体例,撰写编年史百篇。经史官韦述推荐任史馆待制。不肯依附宰相李林甫,受其排斥,出为广陵参军事。安禄山得宠时,他托病隐于太室山。在安史之乱中,他曾担任山南节度使源洧掌书记,终官扬州功曹参军,因称“萧功曹”。他高才博学,人称萧夫子,一生致力于散文创作,与另一著名散文家李华齐名,世称“萧李”。后人辑有《萧茂挺文集》。

有宋代状元张纲(1083—1166),字彦正,润州丹阳人。《宋史·张纲传》称:在宋徽宗期间,他以首贡进入太学,应试内舍、上舍,均得第一。崇宁殿试御赐状元及第,授太学正。政和五年(1115)张纲被委任国子监。政和六年(1116),张纲迁任太学博士,后改任秘书省校书郎。因与蔡京观点不合,被排挤担任主管玉局观。后又被调离京都,出任两浙提刑、监察御史。又因得罪秦桧被罢官回乡,隐居茅山华阳洞20年,秦桧死后,召为吏部侍郎兼侍读,官至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孝宗登基召张纲出任辅政,他因年事已高,坚持不出。著有《华阳文集》。卒,年八十四。谥文简,祀七贤祠。

有明代状元李春芳(1510—1584),字子实,号石麓。扬州兴化(今江苏兴化)人,祖籍句容。曾读书句容茅山华阳洞,自号“华阳洞天主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廷试鼎甲第一,授翰林修撰。以善写青词得明世宗赏识,升翰林学士。历官太常少卿、礼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并加太子太保。嘉靖四十四年(1565),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与严讷共参机务。隆庆二年(1568),代徐阶为首辅,累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为人恭敬、谨慎, 与严讷、郭朴、袁炜同有“青词宰相”之称。担任大学士后,曾屡疏请辞,于隆庆五年(1571)获准。卒,追赠太师,谥号“文定”,著有《贻安堂集》。

有明代榜眼孔贞运(1574-1644),字开仲,号玉横,江左池州府建德县(今安徽省东至县)人,后入句容籍,参加科举考试。孔子六十二代孙。万历四十七年(1619)以廷试一甲第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天启中,担任经筵展书官,参与纂修两朝实录。天启七年(1627)朝廷按其资格允原衔,充日讲起居注官。其时魏忠贤把持朝政大权,陷害忠良。朝臣多按魏的意图行事,贞运不畏权势,不与魏往来。崇祯元年(1628)任国子监祭酒,后任南京礼部侍郎。九年(1636)入阁,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加封太子太保。谥文忠。编有《皇明诏制》。

有明代探花靳贵(146—1520),字充道,号戒庵,江苏丹徒人。孝宗弘治三年(1490)殿试第三,授翰林编修。他参与的科举历程“应天乡试第一,庚戌会试第二,廷试第一甲第三及第”,曾被传为佳话。在预修《会典》完成后,他升左谕德兼侍讲,并多次主持科举考试,提倡典雅,反对浮华文风。武宗即位后,他受重用,升太常少卿兼侍读,充日进官,后晋升礼部侍郎。因宦官刘瑾把持朝政,与之不合,被降为光禄卿。重为武宗信任后,他又晋升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朝政,加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病逝后。赠太傅,谥文僖。著有《戒庵文集》。

有清代状元李承霖(1803-1886),字雨人,号果亭。丹徒人。道光十一年(1831)获得优贡生,道光十九年(1839)中举,道光二十年(1840)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三月的朝廷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的大考中,他和曾国藩等人同获二等,并获得赏赐绸布料的殊荣。同年,他担任广西乡试的正考官,并提督广西学政。他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纪律严明,整顿考场的舞弊风气,阅卷时,凡被其他幕僚摒弃的考卷,他都要仔细地复审一遍,以免真才实学者被弃用。因患目疾任满回京,入直上书房,担任翰林院侍讲学士,为皇室抄录《开国方略》。咸丰年间,因母丧归里守孝,不出为官。著有《劫余仅存》等。

有清代榜眼张玉裁,字礼存,号退密。丹徒人。少英敏,有大志,9岁即通《五经》,14岁被称“文豪”,读书万卷。康熙五年(1666)考中举人。康熙六年(1667)参加会试考试,因试卷内容直刺礼部督抚的弊端,被阅卷考官叹曰:“此长沙(贾谊)痛哭书也。”后以榜眼的身份授翰林院编修。康熙九年(1670)他担任会试同考官。为人谦和,文采出众,诗也写得好。后因身体有病归隐丹徒。著有《礼存文集》。

有清代探花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乾隆二十五年进士,授编修,擢侍读,官至云南临安知府。罢归,自此无意仕进。王文治工书法,以风韵胜。书法与同翁方纲、刘墉、梁同书齐名,有“淡墨探花”之誉。他的书法有米元章的笔意,又得董其昌的神韵。书卷墨迹有一种沉郁含蓄、旨趣深远的美。开一代书风。他的诗雄杰宏亮,格调苍古,不愧唐音,与袁枚相上下,七古多学苏东坡。在书画鉴赏、音律研究、文化交流方面亦有建树,曾随翰林侍读全魁至琉球。著有《梦楼诗集》。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