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周初的那些王(中)——威猛的周武王

2018-06-04 09:57

文/龚舒琴

诞生在战火中的周初江山,风雨飘摇。尽管口口声声说是替天行道革了殷命,但武王心里是忐忑的。按说,商纣待他不薄,作为一切都听信天命的商的臣国,小邦国推翻了大天子,周武王甚至觉得有些忤逆和愧疚。这可以在他牧野之战前“孟津观兵”时表现出的谨慎中看出一些端倪。史料记载,出征的武王一行遇到了地崩、山裂、河水泛滥等一系列“不祥之兆”。当然,也有史书辩解说这是周武王正式翦商前的一次大演习,既是试探商的实力,也是试探友邦国的合作态度。此去经年,武王为什么要有那么一次“孟津观兵”,只有天上的武王自己知道了。

深受殷商文化熏陶的周太子姬发,刚刚成为天下共主的周武王,吸取商的教训,采纳了弟弟周公旦的谋划,对殷商遗民贵族实施安抚。他把武庚安置在商的旧地朝歌城,实施“以商制商”政策。同时,为了防范随手都可能造反的商君臣,他派出自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成鼎足之势,远远近近地驻扎着,监视着商君臣的一言一行。他将自己的都城设在离祖宗地歧下不远的地方“镐京”,即后来所称的“宗周”。

曾经那么强大的殷商一夜之间覆灭,让刚刚登上王位的周武王感觉“亚历山大”。太多太多的事情需要他去着手处置,眼下,周王宫偏居在镐京,对东、西、北之境虎视眈眈的异邦鞭长莫及。他想到了曾经困扰殷商多年的东夷之乱,想到了那些如墙头草般随手可以倒戈的小邦国,还有时常来中原骚扰的猃狁……所有的一切,让他夜不能寐。他知道,疆土必须巩固,而他自己是秉承天命的,所以必须迁都,迁到中国的心脏地带。而血浓于水,打仗、治国都得依靠父子兵、兄弟连,一个庞大的组织体系也随之凭着血缘亲情链开始架构——他要分封,他要筑都靠近上天,他要以宗周为轴心,以洛邑为中心,分封自己的兄弟、亲戚,大臣去镇守一方,拱卫京城……总之,这一切是当下最优选择。

于是,英姿勃发的武王,在父亲给他选定的几位重臣辅佐之下,开始了他辉煌而短暂的执政生涯。

感恩《逸周书·世俘解》。刚刚拿下朝歌,纣王自杀。现在,让我们跟着周初这位不知名的史官之记录,扒一扒威猛的武王,从一月十五从宗周出发,到四月七日得胜返回宗周,宣布“王有天下”,武王放出一系列“狠招”:

甲子日当天,武王命太公望阻击纣党方来。

第四天,武王烧柴燎祭天,追祀文王。任命带兵的长官。

接着,他命令他的“六师”,分四路南下,讨伐追随商的一些邦国。他任命吕他讨伐戏方。任命侯来讨伐靡及陈。连续派陈本伐磨,伯韦伐宣方,新荒伐蜀。百韦还顺带攻打了厉国。其间,武王外出狩猎。武王嘉奖了“利簋”的主人,从此有了武王伐纣的准确日期记载。直到甲子日的第四十七天,一路马不停蹄的武王回到了宗周,安了象征改朝换代的“九鼎”,举行了为期五天的祭祀大典,向列祖列宗报告骄人战绩:在庙堂的牌位上,依次供奉的是: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伯邑考。

四十六天的征战,武王和他的大臣们全歼反抗的诸侯,征伐九十九国,割下敌人的首级十七万七千多,俘虏三十一万,称臣的附属国有六百五十二个。

就在这五天的祭祀中,武王分封了一大批诸侯国家。值得注意的是,据《尚书·武成》记载:丁未,(回到宗周的武王)祀于周庙,(那些个)邦甸、侯、卫,骏奔走,执豆、笾(之事)。这是一条重要的信息,因为在“宜侯夨簋”的铭文开头清楚地写着:“惟四月辰在丁未……”传世文献和地下文物记载的时间如此惊人的相似,不能不让正在琢磨“宜侯夨簋”的东乡后人的我浮想联翩。我不知道,当年的郭沫若、唐兰等大咖有没有将这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顺利对接,我也不知道,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无数研究“宜侯夨簋”的学者们有没有关顾到这个令人着迷的日子,但无论如何,在刚刚“有国”的武王心目中,被太史公认定为吴国的第五世君主周章的两位先祖“太伯和虞仲”都有着至为重要的位置。只是,令人困惑的是,为什么历经周王室四代君王的传位变迁,嫡长子太伯依旧是太伯,而次子虞仲却成了虞公了呢?这中间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同样,天不假人。就在武王踌躇满志描绘大周蓝图最为鼎盛的时刻,积劳成疾的他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匆匆走完了自己豪迈的人生。当此时,他的分封大幕刚刚拉启。临终之前,他把家国重任托给了自己的嫡亲弟弟周公旦身上,也就是史学家们所称的“周公”。于是,周公带着尚未到亲政年龄的成王接过了分封大旗,走马上任了。继位于一片血雨腥风中的周家两代人又会遇到怎样的考验?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