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古运河段的古迹

2018-06-11 10:09

文/王礼刚

秦开凿徒阳运河,两千多年来,古运河孕育和发展了镇江古城。由于镇江为岗坡地势,打造的古运河景观岸高水低,难现江南水韵。且又因为江南运河入江口改道谏壁,因此,人们多少淡忘了古运河的历史、作用和古迹。

考古揽今,千百年来,从京口闸到谏壁运河口16.69公里的古运河段,留下了一处处文化古迹,为让古运河记忆再现,故将古运河自东向西主要古迹简述如下。

上堭渡。是古运河上的一个摆渡,位于上堭村。上堭村位于白兔山下古运河畔,自明清谏壁建镇后,南乡一带的乡民到谏壁,古运河上堭渡则是必经之路。

上堭渡,与上堭村烧制砖瓦有很大关系。传说上堭村有十三座砖窑,烧制的砖瓦从上堭渡运往镇江城里造城墙、建民房。砖瓦还运到丹阳、苏、锡、常。

据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有一次途经上堭村,看见烟雾迷障,便问是怎么回事,大臣报是烧的砖窑。乾隆说皇上之土岂可乱动!上堭村民、窑工赶忙回答,说这村是上皇之村,背倚的是上皇之山,取的是上皇之土,制的是上皇之砖,造福的是皇家万民。乾隆听了很高兴,因为回答的全是“皇”字吗。于是,乾隆开金口,赐“堭”为上皇村的“堭”,因为制砖瓦用的是上皇之土。

杜野湖(即龙目湖)。《至顺镇江志·漕渠水》记载:“秦凿丹徒、曲阿。《类集》:‘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使赭衣徒三千凿京岘东南垄。’……今水道所经大小夹岗,一在京岘之南,一在云阳之北,其势委曲周折,皆凿山为之,正与诸说相合。”《京口山水志·卷十二》记载:“杜野湖在县东南十五里。案吴志所谓杜野小辛间,即此杜野,邑志讹作杜墅。”《丹徒县志摭馀·卷三》记载:“杜野湖,按吴志原文,岑昏凿丹徒至云阳,而杜野小辛间皆斩绝陆垄,功力艰辛。原注云,杜野属丹徒,小辛属曲阿,今丹徒有杜野湖,《舆地志》误作杜墅小村。”《至顺镇江志·卷二》记载:《唐图经》:秦有凿道,亦谓之天子道。又引《舆地志》:“吴孙皓求凿道于杜墅小村,即厌王气之所。”吴后主时期(275年后),吴主孙皓命岑昏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丹徒水道全线疏凿工程,凿杜野湖小夹岗段,拓宽水道,降低河床,说的就是龙目湖。即今杜野湖。

明初,杜野湖还是一座比较大的湖泊。万历元年,岁贡生许汝愚上言:国初自丹阳至镇江蓄为湖者三,曰练湖、曰焦子、曰杜野,岁久居民侵种,焦、杜二湖具涸,仅存练湖,犹有侵者,请浚三湖故址通漕。

丁卯埭。东晋建武元年(317年),车骑将军司马裒镇守广陵,从丹徒水道运粮食出京口,当船行到现在的丁卯桥地段时,这段河水浅涸,所需粮食难以从京口运出,于是,司马裒奏请皇上获准,在此河段上筑埭。埭,就是在河道上用木材和泥土筑一道坝,起到蓄水提高河道水位的作用。埭筑成功那天,正好是丁卯日,于是,此埭就取名叫丁卯埭。南山溪流四明河流入大运河丁卯埭河口的水域比较宽阔,于是,就在河口上建了一座港,也就以“丁卯”取名叫丁卯港。

大京口。齐建武年间(494-497年),齐明帝“凿丹徒、云阳运渎”,对丹徒水道进行了一次全面整治,“丹徒水道入通吴会”。徒阳运河的入江口向西延伸至蒜山东侧,称京江大口。

永宁桥。俗名湾子桥,是一座石拱古桥,在丹徒镇上雄跨运河,康熙十九年重建。清初文学家、藏书家丹徒人冷士嵋,在他撰写的《江泠阁全集·文续集》里,有一篇《修永宁桥记》,记载了永宁桥圮重建的历史。永宁桥,是古运河出古城南门至辛丰段,在1971年之前,古运河上唯一的一座桥。永宁桥建在运河流经丹徒镇拐弯处,所以又有湾子桥之称,1980年时拆毁。永宁桥,究竟建于何年,史志没有记载,但据乡民传曰,建于永宁年间。可是,历史上有两度年号为“永宁”,分别是东汉安帝年间(120年),西晋惠帝年间(301年)。在永宁桥西,河边临水有砖石砌筑的类似码头平台,相传是清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此登岸的“御码头”。

丹徒镇。秦为县治,隋县治移于京口。明清时期,古镇店铺林立,运河上商船来往不息,商贾云集。古街依水而建,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古街石板铺就,建筑古色古香、古朴典雅。古运河舟楫鱼贯往来,帆影衔接,不可记极。特别是晚上,舟艤沿街、沿河、古桥下停泊,古街灯火、渔火辉映;南北货物的交流、买卖,酒店里猜拳行令,颇有十里秦淮繁荣的韵味。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丹徒镇老街尚存,老街长300余米,两旁有店铺20余家。

猪婆滩。在都天庙到焦石山下古运河河段上,是微乎其微的一小段高岗峡河的河道。《至顺镇江志》记载:“水道所经大小夹岗,一在京岘之南,一在云阳之北,其势委曲周折,皆凿山为之。”《光绪丹徒县志》记载:“其名为猪婆者,乃系北岸脚下,沙水汇成两凹,若猪婆。然而流沙活动,又若豕突其间也。”猪婆滩,自都天庙前至此,河之转向最多。盖缘两岸高耸。因系山岗,发脉开河时,循度地势,让高就下故也。但至此滩,则两岸忽开,变为平岸。过此,则两岸又耸。古运河穿峡而过,故为小夹岗。

康熙年间(1662—1722年),镇江小型船场纷纷建立,猪婆滩小型船场设有船篷、木楼,以便修造船只。如今,猪婆滩不再是昔日的猪婆滩了,而是一个风光交融的水景。

程孝子碑。程孝子,名元德,丹阳人。道光元年(1821年)四月,随父亲行至鼎石山下渡运河口时,父亲不小心失足坠水,程孝子惊嚎赴救,由于父子都不会游水皆亡。第二天,孝子抱父亲尸体复出水面,民众见之无不感泣。丹徒县令亲临孝子救父现场,指渡运河口说:“程孝子救父投水处”,遂立石树碑。

京口驿。镇江为南北要津,京口驿与广陵驿、云阳驿,江都、南京等地驿站联系密切。元时,驿传水马站递运重于他路。清时,各巡司衙门、公文,皆有总铺递送。京口驿,在大西门外北首运河边。西有大石码头一座,左右小码头两座,吹亭两座,东西辕门,石狮一对,镇宅护卫以为吉祥。

清代诗人张问陶有一首《晚泊京口驿》诗:“船头风静白鸥双,萍叶随潮也渡江。沽酒自寻京口驿,六朝山影在篷窗。”诗人身临其境,写出了京口驿的景,船、江、驿站的动和静。

丹阳码头、溧阳码头。镇江古城区大运河上有两座客货运船码头,一座是轮船开往丹阳,名叫丹阳码头。一座是轮船开往溧阳,名叫溧阳码头。这两座码头都是清光绪年间开设的轮船码头,时间久了,临码头的地名也就叫丹阳码头、溧阳码头了。丹阳码头,现河岸中段及新西门桥堍仍有石级。长300米,宽4米,南至新马路,北至大西路。西门桥西北堍一段称为溧阳码头,沿河皆用条石铺筑,码头长133米,宽2米,南至大西路,北至缸瓦厂(巷名),与丹阳码头一样,都在运河西岸,两座码头相距也只有四五百米。优越的长江、运河十字水道,南来北往的商贾、旅客以及物资,在这里实现江河中转。因而,丹阳码头、溧阳码头曾经一度十分繁忙。

虎踞桥、石浮桥。虎踞桥,哪个年代始建无法考证,有记载的是明万历四年(1576年)改建为木桥,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改建为石桥。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浮桥,与虎踞桥一样,曾经十分繁忙和热闹。虎踞桥是古城连接南乡唯一通道,石浮桥则是市民、商贾、游客交通、交流的必经之桥。

小京口。宋天圣七年(1029年),“五月润州新河毕”,在主漕大京口河东开凿了新河,即名曰小京口,为大京口以东的江南运河入江口。

京口澳闸。元符二年(1099年),曾孝蕴建京口澳闸。京口澳闸有5座闸门,组成一组四级船闸。闸室南端为埭,北端为闸,可以引潮和通航。

古运河古迹如设立“古迹碑”,让市民及后人了解运河文化并传承,不失为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