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柳氏兄弟与镇江同善堂

2018-06-22 10:11

30631529626809018

 

74931529626809018

 

77631529626809033

 

□ 徐 苏

清代镇江的慈善业,在全国还是很有分量的,不仅规模大,参与者多,而且持续时间长,国内影响大,慈善的范围曾经扩大到山西、山东、陕西等省,救活了数以万计的灾民,做了许多善事。其中,柳氏兄弟创建的同善堂贡献尤多。在地方官府和绅士的扶持下,柳氏兄弟同心协力,分工明确,各尽所能,保证了同善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镇江慈善业的领跑者。

一、柳氏三兄弟,皆为慈善家

柳氏兄弟的老大叫柳昕,字少云。他承家训,孝父母,兄弟和睦,同心助善,“与人交,必矢诚信,尤严一介取与,”“与人交,必矢诚信,尤严一介取与,”“敝衣蔬食,刻苦坚忍,节约日用以之施济”,做过的好事不计其数,和柳恂一道赢得了“柳善人”的赞誉。柳昕在清代镇江民办慈善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带头人的作用。同治初年,他与陈茂才在大港等地创设保婴局,经营40年,活婴逾万。光绪年间,他主持同善堂事宜,协助镇江知府王仁堪赈济灾民,养活耕牛7000多头。他还和其弟柳恂、柳暹一起,将赈济灾民的义举推向山东、陕西、山西等省,前后捐资超过了10万金。辛亥革命后,他又积极参与镇江救济旗民的事宜,给他们提供自食其力的机会,避免了许多人流浪街头。晚年举孝廉方正,他坚辞不受。

老二叫柳恂,字以诚,号鹤侪。他笃行高尚,乐善不倦,不慕荣利,郡中善举,多赖其和兄柳昕主持。他和柳昕一起创设、经营同善堂,大江南北慕其义行。每当灾区告急,他总是悉力筹划,倾力捐赠,而不居其名。光绪二年(1876)山东青州大旱,他致书名士严作霖,首倡义赈,捐资千金。光绪庚子间,陕西发生天灾人祸,他又以千金助赈。生平输助善举达数万金,被称为“智周道济,安土敦仁”之士。

老三叫柳暹,字祝三。他在镇江创设润昌绸业二十多年,获利极厚,这些利润大多被用来资助镇江地方的各项善举,尤其是同善堂的善举,他是其资助资金的重要来源。对其他省的灾情,他亦尽力救济,先后办理过安徽、湖南、陕西的赈务,慨然募捐钱物,亲赴灾区赈济。他在办理陕西赈务时,因地势偏远,面积大,困难多,工作量大,以致积劳成疾,几乎丢了性命。西安灾民知道他病倒了,纷纷为之祈祷。本省徐州、宿迁一带受灾,他利用办理赈灾后的遗留款五千金,用来设局收养遗婴,受到当地人的赞扬。辛亥革命后,他又与本城徐国安、于树滋等人捐资倡办慈幼工艺厂,许多旗人赖以为生。

二、同善堂,民间慈善的代表

镇江同善堂旧址位于现在的新河街12号与14号之间,今尚存三开间二层小楼,临街的水磨雕花砖门楼上,有大理石门额一块,上书“同善堂”三字。镇江同善堂创办于同治八年(1869),由柳昕、柳恂和靳文泰、于学源、严作霖等创立。最初的地址在镇江西门外小闸口临河处。同善堂的大门朝北,五架梁的平屋,三间对两厢。后进楼上下五架梁四间,左边耳门外有一座字纸炉,炉对面还有一座小房子。后来因为运河水的泛滥,这里的同善堂常常被淹,所以决定移建新址。

光绪二十四年(1898)柳氏兄弟在新河街购得地皮一块,开始营建新的堂所,光绪二十六年(1890)正式完工,同善会从旧址移建到新河街龙亭会所左边的新址。新址的房屋有四进。第一进大门五架梁三间,左边有火巷一条。第二进七架梁三间,两边走廊。第三进七架梁楼上下六间,两边走廊。第四进朝南向两小间,朝东南五架梁楼上下五间,一口水井。由火巷直后朝西南有两小间和一座字纸炉。

同善堂以“同善”为名,乃“同心济世,善气迎人”之意,有其文化的元素和历史的缘由。作为民间慈善的代表,清代有许多名为“同善堂”的善会,原因之一,是“同善”之名出自儒家典籍,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慈善观有着密切的关系。镇江同善堂创办理念继承了中国民间善堂和善会劝善和行善的传统。柳昕在《同善堂各善举始末记略》中说:“盖取亚圣善与人同之旨,用著其名,此同善堂创建之所由来也”。柳氏兄弟希望通过同善堂的慈善举动,带动社会上形成人人为善的风气。经过艰苦的努力,他们从最初惜字的善举开始,发展到开设粥厂、散米散钱、掩埋无主尸体、立义地和建义学,以后又扩展到结社恤嫠、育婴、施药、冬赈、备荒、济贫等多方面,通过不断地扩大慈善的范围,最终成为镇江各种善举的“总汇之所”。

三、镇江同善堂善举不断

镇江同善堂成立后,善举不断。柳氏兄弟在惜字上用力最勤,其方法也最完善。他们不仅将自己看见的散落字纸收集起来处理,还委派专门的人到各地去收集散落字纸集中起来焚化,“字为世宝,人非识字何以为人,且何以立事”,不能将字纸随意飘洒,任意作践。同善堂的善举包括放生、拾骨、敬老、救火、育婴、办私塾、设厂舍粥、发放米票等,乡绅李恩绶称赞柳氏兄弟办堂有功,“或解囊自给,或在外捐募,约三十余年无倦容,亦极有条理。”

柳昕经营的善化堂、柳恂的烟行的年末结余,不少都投入到同善堂的日常开支中。柳暹他虽不常参与同善堂日常具体事务的管理,但同善堂重大的决策仍是主要参与者之一。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商业经营的获利,大多投入到同善堂的经营中。正如柳昕之子柳福奎所云:“岁有所余,两叔父咸归善举,故先严能行其志,而不穷于用。”

当时同善堂内的用工、工人饭食以及义塾的开支,都是柳氏兄弟自己承担的。为了同善堂的长远打算,柳氏兄弟还在金坛的南乡和东乡购置了近五百亩田产,将其出租的收入补贴同善堂的善举之用。经过合理的经营规划,同善堂的义举能力不断增强。柳昕曾说:“由是三十余年,义举日渐加多。如大港创立育婴堂,郡城增设敬老会,恤火赈以及山东、燕、豫、秦、晋等省义赈,并本邑赈捐等事,虽属众擎,而成靡不由堂集议而始”。

光绪十七年(1891),柳昕代表同善堂同仁向王仁堪提出了在镇江南乡的丰城村设义塾、创保婴、招垦荒、兴栽植的建议。王仁堪采纳并支持他去办理具体的事务,在丰城村建了学社,创办了保婴局。又购置山田千余亩,雇工耕种,以收租的利润扶持各项善举的开支。在王仁堪的关心和信任下,柳氏兄弟创办的同善堂为兴修水利工程也做了不少好事。如王仁堪兴办水利的资金,筹集上来后就直接交给柳昕管理,所有的支出项目都由他负责记账安排。王仁堪曾说:“润城共事醇厚可信,只有二柳见爱愈深”。在镇江三年,他把柳氏兄弟看成是自己的左右手,在开塘挖沟、种树养牛、修筑堤坝等事务上征求他们的意见,一些事务也直接交给他们去办。王仁堪调任苏州后,仍不忘扶持柳氏兄弟经手的善举之事运作,想办法帮助同善堂把他在任时没有办结束的事继续办好。

为保证同善堂经营的各项善举有效推进,柳昕每个月都要到各个点去检查督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柳福奎曾经说其父“月必巡视,察其勤惰。四乡所设保婴,若高资、若宝堰、若巉冈、若前柏、若大路镇,岁必亲临验视,务尽其实。”地方政府委派的官员到各地考察善举落实情况,完毕回报也都称赞柳氏兄弟办事认真,实心实力。

柳氏兄弟同善堂的善举曾多次得到官府的褒奖。光绪三年(1877),他们经办河南的善举,官府颁给了“志孚任恤”的匾额。光绪九年(1883),他们经办山东等地的善举,官府颁给了“心存利济”的匾额。光绪十四年(1888),他们办理丹徒的义赈,官府颁给“义重粉榆”的匾额。光绪二十七年(1901),他们经办沙洲的义赈,官府颁给了“见义勇为”的匾额。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