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焦山访古国之瑰宝《禹迹图》(下)

2018-07-09 09:32

19661531097290613

 

文/张大华

宋代《禹迹图》石刻,我国目前仅存两块,一块在西安碑林,刻于齐阜昌七年(1136年);另一块在镇江博物馆,初刻于元符三年(1100年),比前者早了36年。

《禹迹图》在我国古代科技史上有三方面成就:一是全图用方格坐标绘图法,这是唐宋以来地图中见到仅有的一例,这种绘图法,把地图的精确程度和表现能力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二是具有现代地图的特质,其中图中所绘的海岸线已经接近近代地图的轮廓,尤其是山东半岛与实际的半岛形状几乎没有差别,而成图稍早的《华夷图》却失真很大。三是对长江源头的认识大大提高,它一方面依据《禹贡》“岷山导江”说法,在图的岷山上端标注“大江源”字样,另一方面在长江上游另绘出一条与长江正源金沙江走向大体一致的河流,这是以前的地图所没有过的。

把全国主要山川、河流、州郡全部测绘出来,把如此广袤无垠的疆域浓缩在不到一平方米的地图上,这种浩大的工程,在今天也是要举全国之力才能做到的事,我们无法想像,九百多年前,在没有现代交通条件和现代测绘仪器设备的条件下,先人是如何做到的。因此,世界著名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专家、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中评价《禹迹图》:“在当时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图”, “是宋代制图学家的一项最大的成就”,“无论是谁把这幅地图拿来和同时代的欧洲宗教寰宇图比较一下,都会由于中国地理当时大大超过西方制图学而感到惊讶”。

现在对《禹迹图》的研究是国内外地理学界的热点问题。2005年,美国学者约翰·艾伯特在《待开发的宝藏〈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古地图录〉序》中,向世界介绍了美国国会图书馆地图部所藏的19世纪《禹迹图》拓本。台湾学者姜道彰在《论传统中国地图学的特征》一文中,介绍了国际上对《禹迹图》测绘精度的研究成果,即《禹迹图》所表示的范围地跨北纬21度到41度。在国内,曹婉如《华夷图和禹迹图的几个问题》一文,是迄今公认的权威力作。

镇江《禹迹图》作者是谁,图中没有说明。有研究专家(见刘建国“镇江宋代《禹迹图》石刻”,《东南文化》1990年第4期)从宋代区划变化和成图时间研究,推断作者是沈括。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者葛剑雄在《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一书中,通过图形比对,也认为“《禹迹图》的作者很可能是沈括《宋令图》中的一幅小图”。沈括是北宋大科学家,他干一行,钻一行,行行有杰出成就。他长期从事地理科学研究和地图测绘实践,一生绘制的地图近百幅。其中,1075年出使辽国时,他以自绘的辽宋边境图为依据,顺利解决了两国边境争端。熙宁九年(1078年),沈括在任三司使时奉敕编《天下州县图》,到元祐二年(1087年)完成,编成地图20幅,其中大图1幅,小图19幅,《禹迹图》有可能是20幅地图之一。元丰三年(1080年)后,沈括曾任陕西延州(今延安)知府,将绘成的《禹迹图》在长安刻石也是可能的。1088年,沈括定居镇江,写下被称为“世界十一世纪科技坐标”的巨著《梦溪笔谈》,在此期间他把长安刻石副本交镇江府学保存,并在元符三年刻石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但这些有待新的研究发现来证明。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