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或深或浅的记忆里老行当渐行渐远(中)

2018-07-23 14:15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图/陈大经  文/沙艳秋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记忆,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老行当。当时代变迁,老行当渐行渐远,我们寻找老行当不只是简单的怀旧,在那些老匠人的话语中,我们还能体味到他们的坚守。

A

一张刨凳、一把刨子、一柄斧头,木料在他们的手里把弄,不用多久,你就可以看到一只精巧的木桶——木料严丝合缝,弧度自然对称(图1)。这就是箍桶匠,曾经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图2)。

夏日的午后,京畿路17号的小铺面里,69岁的杨启中正在耐心地打磨着一只浴桶。这是一位有着40年匠龄的老箍桶匠。对于自己的手艺他很是自豪:“这一带没有比我手艺更好的了。”

虽然记者在这一带,甚至在镇江市区也并没有找到另外的箍桶匠,但无可否认,老杨师傅的手艺实在是好,他的铺面里大大小小的木盆、木桶都打磨得十分光滑,内壁外壁也非常平整严密,弧度自然对称,尤其是一只漆了枣红色漆的小巧的马桶,更是有一种穿越时光的精致。

20来岁就开始学手艺的老杨师傅舍不得放掉自己的老手艺。“现在的塑料盆哪有木盆木桶好,盛的水太少了,也没有木盆木桶结实。现在很多年轻人来我这买呢。”老杨师傅很有一点骄傲,他告诉记者,马桶除了早几年偶尔有人结婚时按老传统来买上一只子孙桶外,现在已没有人买了。但木盆木桶的生意却还不错。“现在很多楼房的卫生间特别小,按照设计都是做淋浴间的,放不下浴缸。但是很多上了年纪的人还是喜欢泡澡,怎么办?就来我这里买浴桶。这和以前浅浅的澡盆不一样,它比较深,下面还有排水口,老年人可以坐在里面泡澡。还有这种木盆也比较深,买的都是年轻人,用来泡脚的,叫什么足浴。这种直径30多厘米深50多厘米的木桶,很多人家买回去给小宝宝泡澡的,可以让小宝宝站在里面。”说起自己热销的产品,老杨师傅打开了话匣子,“现在的工艺更精细了,以前木盆木桶的木料就是直接拼起来的,不用胶粘,所以每隔几年要箍一次桶,现在用了胶,更结实了,不用箍,一直用。”

老杨师傅不太愿意回忆曾经走街串巷箍桶的日子,“那个风里来雨里去的,太辛苦”;对于现在用木桶木盆的人越来越少了,他也有一种坚持,“好的东西总会有人知道,会来买,木桶木盆有它的优点,不会被淘汰的”。

B

一直以为修锁、补锅补碗(图3)和白铁匠(图4)是不同的行当,直到采访了老匠人刘成国才知道,这都是传统老铁匠都会的。“修锁的以前被称为外国铜匠,打铁的城里人说是铁匠,补锅的被喊作白铁匠,其实我们当学徒时,这些都是要学的。只不过学成后出来做手艺,各个人选的主攻方向不一样。”

62岁的刘成国18岁跟着铁匠师傅学徒,出师后已当了43年的铁匠。由于心灵手巧,他是为数不多的“全职”铁匠。他位于桃花坞路的铺面,就是集补锅、配钥匙、做铁皮通风管等为一体。“这个是我做的厨房的烟道,你看,这四截管子是我敲在一块的,没有一处是焊的,但绝对不会漏烟。”刘成国对自己的手艺很是自信。

刘成国的生意不错,采访期间就有市民拿着坏了的锅找上门。听他们的对话,还是老主顾。“现在的年轻人,锅啊水壶啊,稍有一点坏就扔了不要了,实在太浪费了。你看我修的这个水壶,它就是壶嘴和壶身连接的地方漏水了,你要真送到厂里去修,工序和我这边一模一样。但现在厂家也没有售后服务修水壶的,所以很多年轻人就是扔扔扔,实在太可惜了。”

除了修锅,刘成国还制作一些铁皮桶、铁皮洒水壶等,据说销路也不错。“塑料水桶过两年就脆了裂了,不如铁皮桶结实。养花也是的,有个人特意跑到我这订了两只洒水壶,他说之前用塑料的,一年都要坏上两只。”

在人们的印象里,铁匠的生活就是陪伴着铁砧、铁锤、夹剪、风箱、火炉,然后成日叮叮当当、咚咚咚,大锤小锤轮番打,炙热的炉火旁挥汗如雨(图5)。“我家里还有风箱,不过现在不用了。你说的都是以前,那时候当然是辛苦的。别的不说,就说最简单的补锅吧,要把铁水化开才好补,那时候哪有什么手套,铁水一放到锅上的砂眼处,我们就用脚上穿的布鞋罩着手去抓了。还有配钥匙,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成型的坯子,也没有专门配钥匙的机器,我们都是把铁皮剪下来,卡在铁模子里敲,现在配一把钥匙只要三分钟,以前至少要三十分钟。”所以,刘成国说,那时候,他们制成的每一只簸箕、水桶、水壶、锅,都凝结了他们的心血。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老行当渐行渐远,老匠人的背影也越来越模糊。“我们这个行当,除了我以外,市区还有三家,最老的姓杨,已经75岁了,听说这两年不做了。”刘成国说,他的两个女儿都很有出息,工作体面而且稳定,女儿女婿都劝他别再做了,但他放不下,“再说,也还是有人需要的,对吧?”

C

8日,市民罗女士做了两件她期待已久的事。

第一件是炸炒米。当天,她与朋友逛街回来,在离家不远的一个住宅小区门口看到了炸炒米的,急忙赶回家,拎了一小口袋米带着女儿赶了过来。“我女儿十岁了,还没吃过炸炒米呢。我常跟她讲妈妈小时候的事情,好几次都讲到了炸炒米,这次就让她和我一起回忆童年。”罗女士说,那像炸弹一样的专用火炉、风箱,以及“砰”的巨响,都是她童年最愉快的记忆(图6)。“抓一把炒米,放点糖,再把妈妈煮的白水蛋放进去,那是我小时候过生日的必备。”

第二件事就是磨菜刀。昔日的老街深巷,人们常可以听到“铲刀磨剪子嘞”的吆喝声(图7),但现在磨刀师傅可不好找了。前几天,好不容易听到了熟悉的吆喝声,但罗女士要赶着上班,于是就约了上周日(8日)上午,让师傅再来一趟。“买刀的时候是一套,也配了磨刀的铁棍,但总觉得不顶用,刀钝了还是要请师傅来磨一下。”

确实,很多老行当依然被人们需要着,虽然从事它们的人已越来越少。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