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镇江怡和洋行

2018-08-06 09:37

原镇江怡和洋行旧址

原镇江怡和洋行旧址

海关发给行商在镇江运输“洋药”的凭单

海关发给行商在镇江运输“洋药”的凭单

超岸寺主持给地方官府的禀文

超岸寺主持给地方官府的禀文

镇江怡和洋行强占超岸寺的地图

镇江怡和洋行强占超岸寺的地图

文/图 张峥嵘

1861年,镇江设立了英租界,各种洋行在镇纷纷设立,多达十八家。沿江一带租界内,很快成了洋行世界。在这许许多多的洋行中间,英国的怡和洋行,由于它的牌子老、规模大、交际广、手段辣,曾经被称为洋行之王。它的正式名称是渣甸·地臣有限公司,简称渣甸洋行,怡和洋行(EWO)是它的华名行号。怡和洋行的分支机构遍布中国,镇江怡和洋行是它的分支机构之一。

1

怡和洋行最可耻、最有害的业务是从事鸦片进口。后来又利用不平等的条约将走私鸦片用“洋药”的名目成为正当贸易,从光绪十二年二月初八起至十三年十一月十七日止,镇江关进口鸦片六千五百八十四石,在全国三十一个口岸中位居第三(第一上海,第二广州)。鸦片烟行成为镇江五大行业之首(其余四行为洋行、钱业、杂货、洋货)。

在现长江路与迎江路的交会点,原航运小学内,有一处西洋风格的建筑,屋顶原是瓦楞铁皮,后改建为洋瓦,坐南朝北共计8间,这就是近代英商怡和洋行的旧址。现在是西津音乐厅用地。

镇江怡和洋行做的业务很广,进出口贸易是怡和洋行的看家买卖,除了早期的鸦片烟,中后期的棉织品以外,军火、机器、五金、路矿器材、木材以及日用消费品、奢侈品等也逐步成为怡和洋行进口的重要项目。

自20世纪开始以后,怡和洋行经常从国外各地向中国进口木材,主要是澳洲的硬木,美国的阿利岗松和曼谷的麻栗木,这些木材主要供应铁路做枕木。这是因为怡和洋行和沪宁铁路与上海公共租界订有长期包销合同,把持着铁路枕木及路面硬木的供应特权。为了销售的需要,怡和洋行在上海杨树浦设立了怡和制材厂,并在镇江设立了怡和制材分厂。在镇江怡和洋行的北端(马路对面),原镇江制材厂的前身,就是原英国怡和洋行镇江制材分厂的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收归国有。

镇江怡和洋行在镇江设立许多堆栈,大量搜刮土特产,包括茶、丝、大豆、皮毛、猪鬃、头发、花边、抽丝品、桐油、油籽、鸡蛋、茴香、肉桂、生姜等。只要有利可图,什么买卖它都干。它对中国原料土产的掠夺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收集到的土特产,有的在本地设立工厂进行粗加工,然后运到香港进行细加工,部分出口,部分再返销中国,有的干脆就在各大城市销售,价格则提高多倍。贵重的矿砂和一些原材料,都运销出口。对于经济掠夺的方式,怡和洋行可以说是无孔不入。

2

近日,笔者在一本画册里看到了两幅有关镇江怡和洋行的图片,第一幅图片的标注是“镇江怡和洋行强占超岸寺的地图”。

该图片右上角有两行字:“超岸寺主持僧澄如禀呈图影”。该图为手绘草图,超岸寺南北两侧注明为“怡和洋行租地”,西边临江,东边是一条大路,路南画有“昭关石塔”图形,路名标注为“昭关大路”。从这幅草图我们可以看到,超岸寺周围除了长江和大路,南北两边已成为怡和洋行的租地,为了使租地连成一片,强占超岸寺也就成了不二选择。

第二幅图片的标注是“超岸寺主持给地方官府的禀文”。图片上面有6本合起的折子,下面有摊开来的一本折子,字迹模糊。从这些零散的蛛丝马迹中,我们可以猜想,当时的超岸寺已被怡和洋行强占多时,从主持澄如到主持精修,他们一直给镇江地方政府禀文申诉,希望政府能够出面,为他们主持公道,还佛教庙堂清静。按照规定,寺庙僧人遭遇这些强盗行径,只能去县衙门报告冤情,希望能主持公道。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作为的官府,清政府已经被列强按住脑袋萎缩在角落里。结果如何,因无其他信息可以佐证,只能将这些图片拿出来公布于众,间接地还原当时镇江社会华人遭受列强欺压的片段,再现镇江半殖民社会的状况。

3

今天的“怡和”是一家名副其实的根植亚洲服务全球的500强跨国公司,业务几乎涵盖了所有行业,雇员约45万人。

但是,怡和洋行的这个非常中国、内涵丰富的名字,并不是老外请通晓中国古文熟稔中国文化的高人命名的。笔者喜爱钻研租界的历史,喜爱研究怡和及各大洋行的历史及现状,一直到偶然机会才知晓其中缘由。

2001年,在美国《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刊登了一个《纵横一千年》的专辑,统计出了上几个世纪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其中,有六位华人入选,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伍秉鉴和宋子文,其中唯独伍秉鉴是纯粹的商人。伍先生的个人财富超过了清朝政府一年财政收入的50%,拥有当时美国首富7倍的财富。

伍秉鉴先生(1769—1843年),其先祖于康熙初年由福建定居广东经商,其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1783年,成立怡和行。至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伍氏家族的事业由此快速崛起,伍秉鉴成为广州行商——怡和行——十三行的首富。

所以说“怡和洋行”实际上是引用中国“怡和行”的名号,没想到后来成为19世纪在中国的最大外商。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