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本地专题 聚力产业强市 推进高质量发展 聚焦

夯实“双基”,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

——全市高质量发展检测评价考核体系解读之三

2018-08-29 09:54

本报记者 方良龙 本报通讯员 陈生

城乡建设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的直观体现,是看得见、摸得着、百姓感觉最直接的民生福祉。市委七届七次全会下发的《镇江高质量发展检测评价指标体系与实施办法》中,“城乡建设高质量”共设置3项指标,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宜居水平3方面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在城建专家伊立看来,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就是要践行新发展理念,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覆盖,构建和谐共生的城乡关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如何体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将这项指标细化为自来水深度处理、绿色建筑、黑臭水体整治、海绵城市建设、公共交通、光纤宽带普及率等6项子指标,构成极具科学性和系统性。

“从‘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子指标来看,我市2017年已达72%。”市住建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潘海涛说,作为省级绿色建筑示范城市,自2015年起,我市就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规定新建民用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应采用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随着新建项目的陆续竣工,预计十三五末,这一指标将接近100%。

市给排水管理处副处长、研究员级高工陈滨在研究“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达标率”指标后表示,2016年市区排查的7条黑臭水体,去年已消除2条,今年将消除5条。今年完成整治任务后,按照公式计算,镇江139平方公里建成区内,黑臭水体整治达标率将达100%。而江苏省制订的目标是,到2019年,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不过,陈滨坦言,黑臭水体是动态的,管理不到位、养护不到位、河长制落实不到位等原因,都可能引发新的黑臭水体。为此,市河长办、环保部门将对照黑臭水体评判标准,对建成区范围内水体进一步排查。如发现新的黑臭水体,将编制整治方案,将其列入下一年整治计划,严格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生态修复”的技术路线进行整治。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指标则细化为“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行政村百兆光纤宽带覆盖率”等4项子指标,其中“高标准农田比重”是决定农民收入的核心指标。

“2018年高标准农田比重考核指标是达到60%,而经省里统计2017年底我市就有望达到60%。”市农委党委委员、副调研员刘和平透露,近几年我市自我加压,高标准农田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占比在全省排名提升了5位,有望提前完成现代化指标。

按照市府办《关于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意见》,今年我市新建高标准农田12万亩。目前任务已全部分解落实,监理招投标已完成,各辖市区正抓紧工程招投标,落实配套资金,句容1万亩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等部分项目已经施工。同时制订了《镇江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考核办法》,对完成年度任务、项目验收合格的辖市(区)进行奖补,鼓励创建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镇、示范镇,并给予一定奖励。

“住有宜居”是中央确定的重大民生课题,关系民生福祉,令人期待。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在解读“城乡住有宜居水平”指标时说,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住房供给能力建设,大力实施棚户区搬迁、危旧房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持续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着力改善人居品质,努力推动“住有所居” 向“住有宜居”迈进。

“到2020年,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指标目标值为23%,而我市2017年已达到23.42%,实现程度100%。”市住建局房保处相关负责人建议,通过提高公共租赁住房市场化的保障补贴、适度增加财政投入加快实物配租房源筹措速度、加快推进政府购买棚改服务的城市棚改工作进程、充分利用好统建统管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公共租赁住房(含廉租住房)、各类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支持力度。

 

责任编辑:费菲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