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高标准护航发展高质量
——全市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考核体系解读之五
本报记者 陈志奎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市委七届七次全会下发的《镇江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与实施办法》,把生态环境高质量列为重要指标。市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指标呼应了全会提出的把生态建设作为压倒性任务的目标,为镇江生态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宣示了镇江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坚定决心。
梳理生态环境高质量,共9项,分别为:资源集约利用、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主要污染物减排、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自然环境保护、城镇污水有效处理率、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参与指标制定的市发改委相关专家介绍,这些刚性指标的提出表明:我市不盲目追求经济增速,而是静下心来把生态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与效益。这体现了更大力度的务实发展,目标求实、举措扎实。
我市这些指标体系参考了此前省里推出的监测体系,但并没有照葫芦画瓢,而是结合市情实际有自己的“自选动作”。比如:主要污染物排放、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就是我市提出的个性指标。对此,市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是我市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近年来,我市形成了低碳发展“镇江模式”,扩大了镇江低碳建设影响力,并且早在2013年,我市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在202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明确了达峰路径。这项指标的提出契合了镇江低碳城市的发展思路。
指标与指标之间并不是孤立的,也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市发改委相关人士解释,如果把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指标视为结果性指标,那么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中,举凡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氨氮排放量这几项削减率涉及废气、污水治理,对其量化监测可以视为达成蓝天、碧水目标的手段。
治气、治水,不能忽视治土。“三大保卫战”中涉及净土的突出指标即是,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指向的是农药、工业污水等造成的重金属污染后土壤修复。
这些修复包括采取农艺措施调控、品种替代种植、种植结构调整或治理与修复等措施的受污染耕地面积之和占全部受污染耕地面积的比例,以此衡量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成效。
如何落实好生态环境高质量指标,市环保部门相关人士表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环保部门坚决把生态建设作为压倒性任务,深刻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做到善于借势借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实际工作中,围绕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高位谋划,精准治污,全面排查入江工业污水排口,具备纳管条件的一律接入污水管网,不能纳管且排放不达标的排口限定时间全部封堵。进一步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多地多部门联合,紧紧围绕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省环保督察组反馈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更大力度开展省“263”和市“116”专项行动,巩固深化“两减”“两采”“两个片区”整治工作成果。保持大气污染防治高压态势,严格执行“蓝天保卫战十条”,强化重点企业管理,扎实开展工地扬尘、机动车尾气、露天烧烤等专项治理,确保空气质量稳步提升,PM2.5浓度稳定在合理水平。
实现高质量发展,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高质量。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储金宇表示,生态环境高质量与经济发展高质量、人民生活高质量等密切相关,特别是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更加迫切。推动生态环境高质量,重在抓好指标制度的落实。比如通过建立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制度,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和执法能力建设,完善机制,做到落细落小、到边到底,违法必究、问责必严。只有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以高度的警醒、高度的自觉,才能打赢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攻坚战。
责任编辑: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