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国内专题 “新时代、新梦想”新春走基层 新闻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江苏海门:“传统家纺”之乡打造“新兴产业”未来

2018-08-30 17:44 来源:南通要闻

百余年前,先贤张謇在家乡兴办纱厂实业救国的实践,为江苏海门播下了“家纺之乡”的种子,绵延至今终以叠石桥为基点壮大为一个吸纳20万人的千亿产业。与此同时,海门累计摘下38座鲁班奖,闯出又一个千亿产业。2017年,该市名列全国中小城市百强第21位,江苏省第8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4万和2.25万元,人均居民储蓄超过8万元,位居江苏省前列。传统产业富民增收,新兴产业制胜未来。海门亦在潜心打造生物医药、海工装备、豪华游轮等新兴产业,力争到2025年时一城拥有五个千亿集群。

  叠石桥,连五洲

一个月前,叠石桥家纺小镇入列江苏省第二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虽曰“小镇”,拥有百万平米、万间商铺的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在业内的地位却无出其右,全国家纺市场两分天下有其一,近年更借助“一带一路”的翅膀,销售网络遍及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叠石桥地处南通辖下海门与通州交界处,原是清末两地界河上搭起的一座石桥。建国之初桥边曾为农贸集市,改革开放后随着家纺在当地民间兴起逐渐成为家纺产品集散地,又历经六次扩建升级才有了今天现代化的国际家纺城。

在叠石桥一带,林西村的赵嘉芳老人最早“吃螃蟹”。上世纪70年代末,她开始尝试应用从上海学来的机绣手艺,白天到村办厂上工,晚上瞅准机会绣枕套。她的丈夫那时是大队书记,专管“割资本主义尾巴”。于是,每每等丈夫带民兵出门夜巡,她就躲进小屋拉起窗帘忙到后半夜。改革开放风气一开,抢得先机的赵嘉芳迅速发家。

对数以万计从事家纺生意的海门人而言,在叠石桥国际家纺城里有个店面几乎是标配。投资1.8亿元的亿丽家纺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江苏美罗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秦鹏难得有空到家纺城一楼的店里看看。家纺生意做了20多年,他经历了从露天摆摊到入场经营的全过程,尤其最近三年来,出口的势头在持续上扬,目前年销售额已近2亿元。

这得益于2015年7月落地叠石桥的市场采购贸易试点。“一些中小微企业无法开具增值税发票,但是他们的货品国外又有需求,且品种多、批量大。”南通海关驻海门办事处监管科科长张小华介绍,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下,单票报关单商品货值15万美元以下可在采购地直接办理出口商品通关手续,企业可实现在“家门口”“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中小微企业还可以通过拼柜方式出口,一个集装箱里常有十几种以上的商品。

试点催生了一大批国际贸易公司和中介机构。如今,叠石桥已有314家商户、144家外贸公司、24家货代公司、18家报关报检代理机构参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累计报关4.92万票、通关出口近60亿美元。

印度客商Akhil成了叠石桥的常客,并有意邀请这里的企业家到印度合作办厂;也门人塔拉勒在这里创办了第一家外商投资贸易公司,从采购商摇身一变成了贸易商;不久前来参加“一带一路”叠石桥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巴基斯坦采购商卡拉姆说,“我做梦都希望,在我的家乡也能有一座叠石桥市场。”卡拉姆的希望不是梦。未来,在巴基斯坦北部有望建设一个750亩的南通叠石桥国际综合产业园。

“我们想通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推动,最终把叠石桥打造成不单单是家纺而是集聚全国各类产品的集散中心。”海门工业园区行政服务中心主任顾佩华告诉记者,目前园区正在全力推进规划面积3000亩的叠石桥国际物流园,这是推动形成叠石桥进出口商品集聚区的关键一步。

叠石桥,不再是一座乡村石桥的历史记忆,而是海门通向世界五大洲的开放窗口。

  建筑乡,铁军魂

建筑业总产值突破1700亿元,获批全国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三建、中南、龙信3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新增鲁班奖、国优奖各3项。一年三获鲁班奖,在海门尚属首次,在全国也不多见。

民国时期,海门就被称为“钢筋砼工之乡”,建国后海门建筑匠人外出务工传艺,影响遍及全国。1977年,是海门建筑业发展史上的奠基之年。这一年,海门建筑管理总站成立,对建筑项目和松散的队伍进行组织化管理,由此开始成建制地走出去。彼时海门建筑已名声在外,援建大庆油田的任务顺理成章地落到海门头上。1978年初,五百建筑民兵开到大庆油田时天寒地冻,他们要在当年10月份大地封冻前完成2.2万平米房屋的建设。工期紧张,大伙儿一天五顿饭,白天黑夜连着干,“吃三睡五干十六”的铁军精神就是在这里形成的。大庆一战成名,紧接着援建克拉玛依再传捷报。海门建筑铁军开到哪里,口碑树到哪里,陆续在东北、西北、华北站稳了脚跟。

海门人现在说起鲁班奖已是见惯不怪,但22年前第一次摘下我国建筑工程最高奖时引起的震动可想而知。这个获奖项目是上海仁恒广场二号楼,项目经理是年仅29岁就被南通三建从技术员破格提拔的陈祖新。如今他已是海门建筑业的代表人物、龙信集团董事长。

半个多世纪以来,建筑对普通百姓既是一技之长,更是养家生计。“小泥刀一夹,一天一块七八。”龙信集团工程队老队长、年逾八旬的管祥,师从他的泥瓦匠父亲入了门,这让他们一家在物资贫乏的年代过着相对宽裕的生活。老人的次子管新建现在是龙信集团二公司的总账会计。除了他们兄弟,亲戚邻居在他父亲带动下通过做建筑过上小康生活者不下四五十人。然而到了“80后”、“90后”,从事建筑行当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建三代’的确不好找了,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现实摆在面前,陈祖新们已有察觉,唯有求变。这两年,海门建筑的几家龙头企业正在合力打造一座现代建筑产业园,重在构筑装配式建筑、成品化住宅、绿色化建筑、智能化建筑四大产业链。“大家抱团发展,把各样技术聚合起来,致力于在全国树立标杆,形同建筑公园一样集中展示。”陈祖新说,这关系到海门建筑行业高质量转型的成败。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也规划有建筑产业工人的培训功能,初期计划培养1万名建筑蓝领,两年在校两年实践,持证上岗,整体提升从业者的竞争力。

海门市政府也为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出台了相关政策,多举措鼓励建筑企业提档升级、科技创新。例如,凡注册在该市的、被新认定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筑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

  新产业,新动能

在加速推动家纺与建筑两个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海门也在积极布局生物医药、海工装备、豪华游轮等新兴产业,聚力打造创新平台。

驱车至海门市东南隅,与上海崇明岛隔江相望的地方,是当地规划建设的80平方公里临江新区。记者来到这里,仿佛置身一座宁静的欧式小镇,600亩的玲珑湖激起这方水土的灵性,商业街、西餐厅、咖啡厅、音乐会所、健身中心、人才公寓等环湖而设,让人觉得既清新雅致又颇具现代感。

临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黄健辉告诉记者,2008年以前,此处还是长江滩涂,一穷二白。十年筑巢,十年生聚,但见荒滩变绿洲,平地起高楼,它已经成了园区、社区、校区、景区“四区合一”的创业理想国。

被寄予厚望的生物医药科创园就置身于这座“理想国”。难怪戴方平博士“第一眼就喜欢上了这儿”。说起和海门结缘还是前年夏天,戴方平应邀参加“海外博士海门行”活动。那时,他已在德国工作多年,正有意回国创业,按照海门的人才政策可获得1000万元的项目经费支持。从实验设施到生活环境以及配套政策,能够为人才想到的海门都做到了。如今,他加入了中科院院士贺林领衔的中科基因项目,与团队一起专注基因分析领域,力争建成高通量测序大数据智能解读系统。

目前,这里汇集了国家上海新药安评中心海门分中心、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海门新药创制中心、百奥赛图基因生物、中科基因等在内的项目近百个,吸引了中科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海归博士在内的各类高层次人才百余人,成功跻身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阵营,临江新区也成了蓄势待发的“海门药谷”。为了助力新药研发,他们还与专业投资机构合作成立了总规模15亿元的6支产业基金,涵盖了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备项目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之需。

除了瞩目前沿领域的生命科技,大国重器也是海门未来产业的重要发力点。五年前落户海门开发区的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正努力在突破豪华邮轮设计建造技术、全面提升液化天然气等高技术船舶国际竞争力方面一展身手。

“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应税销售收入超过22亿元,同比增长25.8%。”公司董事长姚汝林介绍,他们在原主打产品石油钻井平台市场受挫后能够快速走出低迷,关键就是抓住了科技创新牛鼻子,及时调整产品结构进军豪华邮轮、大型运输船舶等新兴领域。近三年来,其研发总投入超过3.5亿元,累计获得专利授权83件,目前在手订单包括极地探险邮轮、4.5万立方液化天然气运输船、40万吨超大型矿砂船等。

发展靠实业,创新出动能。新近一个利好消息是,海门市被江苏省政府表彰为推进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接下来一批项目示范和专项资金安排将向海门给予倾斜。未来三年,海门将全面实施制造业高端发展攻坚战略,一手做优做强传统优势产业,一手做特做精战略新兴产业;计划到2020年时,全市规模工业产值超3000亿元,其中新兴产业比重达40%。

  民之生,富为先

今年上半年,海门市城乡居民收入稳健增长,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18201元,增幅9.4%,高出GDP增幅1.4个百分点。截至一季度末,该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809.17亿元,人均储蓄超过了8万元。

富民产业是海门人赚钱的抓手,仅家纺、建筑两大产业就吸纳了当地百万人口的近四成。在有当地“跨国经营第一村”之称的林西村,除了常年五六百人在海外从事家纺、建筑等,留守在乡的村民也兴办起200多个家纺作坊,产品经由在外的乡亲卖出国门。在这个村,年入百万不稀奇,身家千万也寻常。

村西头住的吴耀华是个“90后”,退伍回乡后选择了家纺这个打小就熟悉的营生来创业,如今已干了整整四年。一条干净的水泥路通到吴家门口,两层小楼的一楼用来摆放机器设备,平常除了家里人搭把手,他们还雇了4个帮工,生产的沙发配饰和床上用品颇受欢迎。等国外的销路稳定后,吴耀华准备再添置设备扩大规模,也计划在城里买套新房。

当地农民群体也在向新型农民、职业农民转变,要么成为农场主创业,要么土地流转后务工增收。常乐镇中南村村民翟锦绣近年在村委会指导下承包了12个大棚种植果蔬,年收入超过15万元,一跃成为村里的致富能人。对缺少致富门路的农户而言,土地流转正在成为常态。四年前,振邦村陆卫平家里3亩多地以亩均1000元的的价格流转给了天籁村枇杷园,他则被枇杷园聘为田间管理员,月薪4000多元,年收入不低于5万元。当地按照人均收入7000元的标准,对8073户、13529名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两年来累计脱贫率超过七成。

钱包鼓了,公共服务也得跟得上。政府财政民生投入占大头,是海门市历届政府的选择。2017年,当地民生支出73亿元,占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

有了持续投入的源头活水,才有了如今海门城乡环境的一体改善。建了漂亮的农民公园、文化广场、篮球场,还实现了垃圾分类的中南村,村民不无骄傲地说“我们这乡村生活不比城市差”。

“500米到达绿地,10分钟接触自然”,这是海门市区的城建绿化标准。公园新村的张建中老人出小区门走不到五分钟就到了东洲公园。“退休后每年都和老伴儿出去旅旅游这两年腿脚不灵便了,好在家门口就有休闲好去处。”(唐维红 汪峥嵘 赵艳红 吴纪攀 王继亮 王天乐 朱殿平 马焘焘 王新年 海轩)

责任编辑:值班账号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