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本地专题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镇江新闻

【农民丰收节】光阴流转,说不尽丰收故事

2018-09-22 09:47 来源:镇江日报

手植千树桑,文杏作中梁。

频年徭役重,尽属富家郎。

面朝黄土背朝天

终年辛苦温饱难

★采访对象:

王桂英 91岁 江苏镇江原扬中县长旺乡农民

这是唐人于濆所作《田翁叹》的前4句。诗中的这位田翁是一个勤劳善良的老农,他辛勤劳动了一生,亲手栽下了千棵桑树与杏树,本指望这会给一家带来温饱,也造福社会与后代。但残酷的现实是连年繁重的徭役使他倾家荡产,倾注了他全部心血的桑林与杏树只能卖给“富家郎”——地主阶级。

所以在旧社会,农民即使丰收了也是一把辛酸泪。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中对旧中国农民丰收成灾悲惨命运的描写,让王桂英老人对往昔岁月的不幸有着许多相同的感悟。

新中国成立前,农民真是很苦,农村真的很穷。扬中这块土地上多是逃荒来的难民,很多人给地主家当佃户或长工,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干一年,不但吃不上一口饱饭,而且欠的租子不断增加,似乎永远都还不清。遇上荒年就更糟糕了,“糊糊都吃不上,经常要挖野菜吃野果子填肚子,实在不行只能到外面去要饭。”

饥饿成了王桂英挥之不去的记忆。老人的一位长辈因为饥饿浮肿,最后饿死的事成了她的梦魇。因为长期处于填不饱肚子的恐惧之中,即使家里有吃食还得先供应能干活的男丁,至今老人都留着家中存粮的习惯。

为了挣扎着活下去,老人早年曾去上海投奔亲戚后打工,老人的一个弟弟也远赴武汉去当学徒,因为在家当农民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证。老人还记得她的父亲后来有了一定积蓄后,还是把回家乡买点田产当作自家奋斗的理想。所以在旧社会,农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自己的一方田地,通过辛勤劳作让全家人能吃饱穿暖。可就是这么个最朴实的想法,却成了很多农民的奢望。

旧社会农民戴着枷锁干活

旧社会农民戴着枷锁干活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理想丰满干劲足

现实骨感勇往前

★采访对象:

吴书静 76岁 江苏镇江丹徒区世业镇先锋村老支书

许德胜 66岁  江苏镇江丹阳市司徒镇杏虎村老支书

这是毛泽东同志1959年6月重返故乡韶山时所作《七律·到韶山》中的最后4句,意思是“革命者的牺牲更加激励我们的雄心壮志,以改天换地的精神换来了新世界。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到处都是趁着夕阳美景收工归来的人民英雄。”该诗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丰收场景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农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焕发出从未有过的精气神。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农村进行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变革,虽然中间有波折,但总体方向始终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的。

当时吴书静所在的世业乡先锋村6队叫幸福大队。这里多是荒滩草地,农业生产方式也较为落后,一个工每天也就挣两三毛钱,常常一年干下来还要倒亏集体不少钱。因为干部和群众生活水平差不多,苦脏累活干部和党员还要带头干,所以他们的威信很高,大家对国家会越来越好也充满了强烈的希望和信心。1975年,全村修好了完整的沟渠,实现了田地平整的网格化,1976年还被评为镇江地区水利先进。

集体经济时代,理想很丰满,但有时现实也很骨感。许德胜回忆起过去深有感慨,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两个壮劳力一年干到头,还要欠村里几十元钱。早出晚归,全村人一年辛劳就只待粮食丰收时刻的喜悦。因为那是农家一年收入、口粮的来源。

许德胜当年算是壮劳力,即甲字劳动力,上工一天记一个工分,一般年景一个工分也就是3毛8分钱,一年可以挣到150元左右。但家里每人每年250公斤的口粮、250公斤草、6公斤的菜油、2.5公斤花生和10公斤山芋等经济作物都要算钱,要从这150元里扣,真正拿到手的只有70元左右了。时任村会计的许德胜还记得:当时高甸自然村(后属杏虎村)200多人,110个劳动力,最好的年景,全村一年也就发了3000多元。

虽然物质上比较匮乏,经常缺吃少穿,但许德胜说,农民们在精神上毫不萎靡,也并不激愤,反而因为困苦更加焕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大家相信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困难终将被战胜。1978年,因为干旱,高甸村粮食歉收,村里的口粮是靠国家救济解决的。所以为了国家和集体,再多的苦难大家也不叫苦,而这终将成为每个人的宝贵经历。

官塘乡土屋

官塘乡土屋

 

端掉大锅饭,分田饱千家。

相邀谋自主,签约溅泪花。

分田到户人人喜

幸福生活日日新

★采访对象:

谢桐洲 70岁 江苏镇江丹阳市延陵镇种粮大户

毕年胜 67岁 江苏镇江句容市茅山镇家庭农场主

王柏生 54岁 江苏镇江句容市白兔镇草莓种植户

付玉香 59岁 江苏镇江丹徒区上党镇合作社带头人

这是节选的诗作《小岗村》的部分,描写的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冲破禁锢,秘密推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往事。18位农民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开路先锋。

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颁布,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稳固和完善,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受到鼓励,广大农村地区迅速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

镇江大地上的农民,也在改革春风中抓住机遇,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的跨越发展。

7亩田一年种粮赚了2500元

时间回溯至1981年,在丹阳县松卜人民公社(今丹阳市延陵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春风吹到了这里,刚刚30岁出头的谢桐洲一家分到了7亩地。

“以前在生产队干活,全家7口人有4个上工,赚的工分却只够勉强度日,常常吃不饱饭。”忆往昔,谢桐洲十分感慨,锅里常常是稀饭煮山芋或者南瓜,只能把肚子灌个半饱。“村里的广播多次播出小岗村的丰收消息,很受鼓舞。家里分到了7亩地,一家人下定决心,要为自己的口粮和未来的生活‘拼命’。”

为自己种地,积极性空前高涨。精耕细作下,谢桐洲一家次年一亩地打出了500公斤粮食,比在生产队时亩产高出75公斤。“除了留下口粮,剩下的2500公斤稻子按照1元/公斤的价格卖给了国家,赚了2500元。”谢桐洲说,1981年盖一栋2层小楼只要花2000元。

分田到户,农民自此有了盼头。

10年时间他盖房买摩托车

1980年,时任句容县茅山乡丁庄大队书记的毕年胜夫妇带着孩子分到了4亩地。在自家的田里忙活,时间支配更加自由,脑子灵活的毕年胜还搞起了副业。

“别人全种水稻,麦子或者油菜,但收入是定死的,要想生活更好,就得变变。”毕年胜算了笔账,一亩地的粮食也就卖400元-500元,但茶叶能有1000元-2000元的收入,比种粮收入翻了3倍还多。

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靠着吃苦耐劳的韧劲,肯想肯干的毕年胜在1984年给家里买上了“金星牌”电视机,当时连公社里都没有电视机,还引起了小轰动。1988年,毕年胜将自家的低矮平房建成了两层小楼;1989年,毕年胜成为全乡23个大队书记里第一个买摩托车的人,每每骑着摩托车参加集体活动,他的心里别提多美了。“要是没有分田到户,我还得被‘束缚’在公社的田里,哪有这样的好日子。”

新型产业干出农业万元户

分田到户后,家家户户红红火火。在1988年的句容县白兔乡,一种新奇的水果在这里扎根,这就是草莓。

作为第一批草莓种植者,种植大户王柏生在当年就跟着赵亚夫,毅然将家中分到的5亩4分田拿出2亩种起了露天草莓。“当时我们这还是以种粮为主,敢把田拿出来种草莓的可不多。”

在王柏生起早贪黑地忙碌下,2亩草莓给他带来了800元的收入,不比种粮低,这让他看到了方向。“1989年,赵老引进了大棚草莓‘明宝’,我把口粮田留下,其他全种上了草莓。”王柏生说,到1995年,一亩草莓的收益就是1万元,3亩多草莓带来的纯收益有2万元,这在当时绝对是高收入。“我以前的梦想就是供儿子上大学,再攒1万元给他娶媳妇。但梦想很快就照进了现实,我也成了万元户。别的村民看到高效益后纷纷效仿,慢慢地,白兔乡变成‘草莓乡’。”

合作社牵着大家共同致富

分田到户带给农民的不仅仅是分,还有更团结的合。

2004年,全市首个茶叶合作社丹徒区上党镇墅农茶叶合作社成立,合作社发起人是“全国三八红旗手”付玉香。

“以前分田到户后,茶农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茶园管理缺失,茶叶的产量和品质都有待提高。”付玉香说,成立了合作社,就能普及技术,强化管理,通过分红的形式分发肥料和农药,做到肥料、农药、管理、包装、加工、销售等方面的统一。“从合作社成立开始直到2018年,每年合作社都以不低于市场的价格收购鲜叶,帮助社员解决后顾之忧。现在,合作社的规模已从当初的41户,发展到现在的850户,茶园面积1200多亩。让好茶卖出好价,让许多农民丰收致富。”

1984年农家有了电视机

1984年农家有了电视机

 

茅山的风认识你

茅山的每一个山头认识你

只要你从田埂上轻轻走过

许多亲切问候就会在山野响起

所有的庄稼都会鼓起掌来

……

农民丰收的背后

有他们默默付出

★采访对象:

汪厚俊  30岁 江苏镇江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大学生村官

彭玉洪  50岁 江苏镇江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农民

芮东明  54岁 镇江市农科院研究员、省葡萄协会副会长

朱纪坤  51岁 江苏镇江扬中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

徐  芬  37岁 江苏镇江句容市后白镇西冯村村民

诗句选自市作协主席蔡永祥所写的《赵亚夫》,描绘了赵老退休后扎根茅山老区,立志为贫困村“摘帽”,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感人故事。因为有一批像赵亚夫这样的为农服务专家奔走在乡野,让薄弱的村庄挺直脊梁,让农民的笑容越发灿烂。

金秋九月,习习凉风驱散暑热,不远处的葡萄大棚里还挂着果实,核桃树下小鸡、小鸭惬意地迈着步子……这里是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一个在农业专家帮助下“扭转”了贫困的地方。

“多亏了赵老的双季稻新技术,我们300亩的早熟‘越光’大米在8月10日就收割了,亩产达到了300公斤左右,目前正按照每公斤24元-30元的价格进行销售。”大学生村官汪厚俊说,“目前,大米销售已达数万斤,与近两年同期销售情况相比要好不少。”

鲜桃同样热销。5年前,彭玉洪在赵亚夫的感召下回到了戴庄,用打工的积蓄建起了40亩桃园。“赵老对我真是没得说,创业初期每周都来,手把手地指导技术,常常询问资金是否困难,让我打心底里感动,干农业的热情更高了。”彭玉洪说,果园里的桃子从5月卖到10月,收入比刚开始时翻了好几番。今年,他又在赵老的支持下种了20多亩的猕猴桃,目前已少量上市,加上鲜桃销售,今年几十万的收入没问题。“年近八旬的赵老大热天还跟我一起钻大棚,汗流浃背,虽然再三劝说,可他依旧不吃我们一个果子……”

除了赵亚夫这样的时代楷模,在镇江还有许许多多的农业技术人员,在用自己的技术全力帮助农民丰收致富。

从1990年起,芮东明在丁庄村试点推广葡萄的精细管理模式。“当时国内一直学习北方种植葡萄技术,搭的是竖直的篱架,现在让种植户把棚架改成水平方向,农户始终犹豫不决。”芮东明脱口而出:你大胆改,保证你能成功,如果失败了我负责!谁也没有想到,技术人员一句掷地有声的“我负责”,成就了如今远近闻名的“老方葡萄”。

老方葡萄成功后,瞬间点燃了葡萄果农的信心,芮东明也逐渐成了葡萄种植户口中的“小芮师父”。从此之后,他们都听“小芮师父”的话,推荐的套袋技术也都用上了。普通葡萄卖4元-5元一公斤,用了这种套袋的葡萄可以卖到每公斤10元。还有更多好技术越来越多地用在了葡萄大棚里,果农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扬中市因其临江的天然优势,大小鱼塘星罗棋布,造就了大批水产养殖户。作为扬中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的朱纪坤从1987年参加工作开始,便与养殖户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5年,养殖户周纪龙的58亩鱼塘在夏季没做好水质调控,死了不少鱼,着急之下赶忙联系朱纪坤。朱纪坤很快赶到现场查看情况,并开出了对症的“药方”。“学好了技术,老周后面就没出现这类问题,减损其实就是增收,多卖一斤就多赚一份钱。”

农民丰收致富,也离不开带领大家一起奋斗的“领头雁”。

句容市后白镇西冯村作为水库移民村,在20世纪90年代前是个名副其实的“北大荒”。转机出现在1997年,村民罗业贵第一个在自家田地里种上了草坪,自此,西冯村与草坪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靠着草坪发家致富。

种草坪卖草坪,收入翻番,但村民还有烦恼。徐芬说,村里的路不好,遇到雨天,道路泥泞,草坪无法运出,销售受阻。“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特别是村党总支书记李治顺带领大家一起奋斗。从2014年开始,‘美丽库区·幸福家园’水库移民项目每年都给村里投钱,修了近40公里的村路,直通每个村民家门口和草坪田。路修好了,下再大的雨,草坪也照卖不误。农民不用外出打工,一样能在家致富,人均年收入已达3.68万元。”

农民在包装丰收的葡萄

农民在包装丰收的葡萄

 

进入新时代,农民又会迎来怎样的丰收景象?农村该书写怎样的崭新篇章?作为直接服务三农发展主要部门的负责人,如何理解首个农民丰收节?又在谋划怎样的新作为——

为了大地的丰收

我们当接续努力

★采访对象:

胡敖成 镇江市委农办负责人

马国进 镇江市农委主任

“农民丰收节的横空出世,背后有着丰富的历史与现实意义。”镇江市委农办负责人胡敖成指出,设立一个节日,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审议,这是不多见的,凸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和蕴含人民情怀的好事。

为什么要设立丰收节?当然是乡村振兴的需要。胡敖成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而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一个抓手和平台,丰收节应运而生。改革开放40年来,三农工作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相对于城市文化、工业文明的星光熠熠,农村文化、农业文明之光还略显暗淡。乡村振兴的灵魂是文化,设立丰收节就是旗帜鲜明地倡导和宣传优秀农耕文化,做好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让城里人了解并爱上农村,让从事农业的人更有荣誉感、归属感。

设立丰收节也是推广三农发展新理念的需要。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面临很多新问题,需要发展新思路。让新思路、新理念精准落地,被广大农业从业者了解与领悟,需要大力宣传,而节庆活动就是很好的宣传方式之一。此外,丰收节还能畅通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胡敖成说,实践证明,通过举办节庆活动,能够推动农业与旅游业、文创业的融合发展,产生叠加效益,做大产业蛋糕。

如何办好丰收节?镇江市农委主任马国进认为,应该把政府、社会和农民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前期,当然应该政府牵头,从目前来看,各地也均是政府在搭台唱戏,排出了丰富多彩、各有特色的节庆活动。但从长远来看,要把丰收节办成新时代农耕文明的宣传节、农民增收的富裕节,仅靠政府的努力是不行的,还需要把广大农民的力量加进来,再把社会上优质资金、优秀创意吸引进来,共同添薪加柴,燃旺丰收节“这把火”,让中华大地永续丰收。

江心源江蟹丰收

江心源江蟹丰收

 

(文字:王鹏程 栾继业 司马珂 华翔 周迎 曹源   图片:陈大经 石小刚 陶春 栾继业 周迎 等)

责任编辑:吴丽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