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镇江老照相馆拾忆

2018-10-12 09:49

65361539304763752

39571539304763767

11801539304763767

文/图 潘春华

镇江照相业兴起于民国时期。据《镇江市志》记载:“镇江于民国18年(1929年)在中山路始出现专业性的人人照相馆。抗日战争前夕,已有凌烟阁、宝记、蓬莱、大都会、新时代、光明、中华、云记、天然等15家。凌烟阁有美制长条摇头机两套。民国26年镇江沦陷,一年后陆续复业,最多时有25家(包括设摊),较大者有中国、美琪等,大都开设在大西路。抗战胜利后,宝记、蓬莱两家拍摄剧照,中国、裕昌、中华3家兼营摄影器材。”

民国时照相馆的照相技术一般都从上海引进,一些关键照相设施及材料,如相机、镜头、相纸等通常从国外进口,拍摄的相片清晰逼真,质量上乘。加上照相馆装饰时髦,时人描述为“金碧辉煌,楼台如画”,因此消费价格昂贵,主要顾客大多为社会名流、阔佬商贾、富家子弟等社会富人群体。

1949年直至六七十年代,镇江城内又相继开设了“人民”“三星”“蓓开”“向阳”“八月”“新华”“京江”“ 红叶”“ 东方红”等10多家照相馆,由于这些照相馆面向社会大众,拍一份一英寸照片(內含底片及4张照片),仅收两三毛钱,生意红火。

那时,每逢年轻人结婚、参军,以及小孩满月过整生日、学生毕业、老人庆寿、朋友聚会等“大事”, 都会去照相馆拍照留念。所以,对于老镇江人而言,去照相馆拍照片,尤其岁末年初拍“全家福”,视作人生中的一件喜事。

旧时拍照均是黑白照片,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镇江照相业才开始采用放大及着色技术,出现彩色大照片。那时规模较大的照相馆,如“中国”“人民”“蓓开”“京江”“ 新华” 等照相馆的店堂前橱窗里,常摆设一些光彩照人的明星照、剧照、风景照,用以招揽顾客。同时,这些照相馆也兼营冲洗放大、照相器材销售及照相机修理等业务。其中,京江照相馆还专门设有彩色图片社。

由于旧时的照相技术远没有现在的先进与便捷,一张照片往往要经历10多道工序。摄像师先从暗房取出胶片盒,装入照相座机,安排拍照人在镜头前坐好,打开摄影室内灯光,手按气囊,“咔嚓” 一声,一张照相底片就出炉了。接下来便将拍摄的底片取出,拿到暗房内冲洗、晾干,然后再用底片印像、放大、显影、定影,最后烘干、切边定型。所以,照片制作工序比较复杂费时,制作一张照片的周期也相对较长,当日拍摄的照片往往一周后才能取到。

听老人回忆,设在宝塔路口大西路段上的中国照相馆,是镇江照相业的老字号。该照相馆坐北朝南,有三层楼营业面积,环境幽雅别致,生意兴旺时店内有40多名员工,十分红火。照相馆内有一名叫徐策的老摄像师,照相技术精湛,慕名而来的顾客甚多。他出生于照相世家,祖父及父母都是照相界行家,从小耳闻目染,19岁时便进入中国照相馆,一干就是30多年。

中国照相馆的拍摄技术讲究,比如,为使照片立体感强、轮廓分明,摄影室采用数十只灯泡并列的“条子光”或“四连灯”作光源,俗称大光,这样一来,光线柔和均匀,层次分明,拍摄的照片无明显投影。20世纪70年代,中国照相馆推出一种叫“小小照片”, 只有一英寸照片的一半大小,价格便宜,特别受到中小学生欢迎,一时形成争相拍摄小小照片的风潮,照相馆常常门庭若市。后来又推出了艺术照,就是在人像背后配上用油彩或水彩画的背景,如北京天安门,以及镇江金山慈寿塔、南山风光等等,增加了照片的美感。

镇江城内还有一家蓓开照相馆,一度也颇有名气。该照相馆先前坐落在双井路河滨公园对面,后来搬迁到黄金地段大市口西侧解放路上,小二楼,楼下营业,楼上为摄影室及暗房、工作间。老镇江人皆言,“蓓开”的结婚照考究至极,历经数十年不泛黄不褪色。却不知,其秘密就在于照片上的定影药水漂洗得十分干净,除去能引起化学反应的各种诱因。“蓓开”设有专人负责漂水这道工序,坚持用“四层水洗”过滤药水,直到彻底漂清,照片就能存放很长时间。而且使用的照相纸必经严格筛选,只用上海产的,大多还是优质银盐布纹相纸。记得1965年笔者20岁和1968年结婚时,均在蓓开照相馆拍的照片,一张彩色照,一张黑白照,虽时隔五十余年,仍历久如新。

八十年代中末期,彩色胶卷的出现是照相技术的一次变迁。从这时开始,由照相座机、傻瓜相机、彩扩机逐步发展到现在的无胶片数码处理相片,也就短短20多年时间,令人惊叹。如今,镇江的老照相馆虽早已没落,但它却承载着几代人的寻梦与欢乐,永远留在了人们的美好记忆中……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