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镇江宝塔传奇

2018-10-15 09:45

68811539565126440

文/徐苏

镇江人对宝塔应该是很有点亲近感的,这个城市给外界的印象往往就从金山的宝塔开始。许多来镇江的游客,也往往是奔着金山的宝塔来的,希望登塔来看看这个江南美丽的城市,顺便也沾上点“长寿”的福气。

镇江塔的门类齐全也是出了名的,有木、铁、砖、石和钢筋混凝土五种结构,分别以金山慈寿塔、北固山铁塔、鼎石山僧伽塔、西津渡街昭关石塔和焦山万佛塔为代表,在中国建塔史上颇具特色,享有盛誉。走遍江南恐怕找不到宝塔如此门类齐全的城市,更不要说这些宝塔的背后还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有着不少有趣的故事。

金山塔是一座木结构的宝塔,有着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过去的塔中每一层都放置了精致的小佛像,供奉着不同门类的佛,许多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信奉习惯,在这里找到喜欢的佛,然后默默地念上几句只有自己听得见的话,在幻觉中和所崇拜的佛来一番心灵的对话。

据说金山宝塔的前身和后世,都与“寿”字有着因果关系。早在齐梁年间金山就有了塔,后来毁了唐朝再建,再毁后宋朝又建,而且南北相向建立了两座,统称为“荐寿塔”,又有人说是“荐慈塔”,俗称“双塔”,由宋代丞相曾布发起兴建。在日本画僧雪舟绘作的“大唐扬子江心金山龙游寺之画”上,还清楚地画着两座对称的宝塔。后来双塔都倒掉,到明隆庆年间在荐寿北塔的基础上,又重建了新塔。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和清军交战时,此塔又毁于战火之中。现在我们看到的金山塔高30米,是光绪年间重新修建的。

金山塔因为给慈禧太后祝寿而建,所以叫“慈寿塔”。在塔的外花墙上有“天地同庚”四个大字,这是清代光绪年间湖南8岁书童李远安的手笔。

慈寿塔建在金山的西北角,是典型的标志性建筑。它玲珑秀丽、挺拔,立于山巅之上,分七级八面,内有旋式木梯,外有栏杆相倚,面面有景可赏,层层风光各异。凡是来金山的人,都把登塔观光作为一件快乐的事。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形容这里是:“数重楼枕层层石,四面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游人登塔远眺,城市山林的景色尽收眼底。

焦山的万佛塔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塔,历史不长,无法和镇江其他的宝塔比。但焦山过去有塔的历史并不短,可以上溯到600多年前。元大德年间,一个叫周文英的人在焦山渡过江,遇到了风,心里祷告,如果风停,就发愿在焦山建塔。后来风停浪息,他平安过江,回家后他想起祈祷事,不食言,掏了一大笔钱捐给焦山,用了9年时间建成了“镇寺塔”。

元代文人陈元峤登过此塔,在塔上写了诗:“远寻兰若访参寥,仰见龙蛇窟宅高。试上云梯舒望怅,蓬莱咫尺限云涛。”不知什么时候,焦山的塔没了,成为山僧的一大憾事。到茗山法师住持寺务时,用尽全力,终于“千年古刹卧云柏,春色今朝分外浓。不见浮屠六百载,巍巍万佛峙山峰。”把焦山僧人的自豪感又找回来了。

万佛塔屹立于焦山之巅,高42米,上有天宫,下有地宫,七层八面,回廊相连。因塔上供奉着一万余尊佛菩萨像,故名“万佛塔”。 万佛塔的塔刹有大复钵、宝珠、露盘、相轮、宝盖、小复钵、圆光、宝盒以及葫芦共9个部分组成,具有浓厚的佛家色彩。塔内供奉着缅甸玉佛像和彩绘木雕佛像等,每层天花板上均绘有飞天彩画,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佛教文化世界。

在北固山后峰的东南角上,耸立着一座铁塔。铁塔靠近清晖亭的旁边,原为石塔,始建于唐朝宝历年间,是三任润州刺史,后来做到唐宰相的李德裕建造的。据说他造此塔的目的是为了“资穆皇之冥福”。为了纪念李德裕造塔的善举,后人便把这座塔叫成了“卫公塔”。

铁塔约8米高,塔基及一二层是宋代原物,三四层为明代所铸,是我国仅存的六座铁塔之一。它的结构呈平面八角形,每层都有四个门,层层都铸有精致的佛像和飞天像图案,姿态生动,仿佛在喻示着一个个佛门故事。塔基的须弥座上刻有卷浪、莲瓣、二龙等图案,形象生动,确为艺术上的精品,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冶铁行业的高超水平。后人惊呼铁塔是:“塔上鬼工铸,高标压危峰。江心秋月上,倒影慑蛟龙。”

清代乾隆皇帝来到铁塔跟前时,许是借塔壮胆,浑身的豪气荡漾,竟然萌发出一个奇想,“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当墨磨。铁塔一枝堪作笔,青天够写几行多。”这个皇帝的北固山之行,为铁塔增添了色彩。

铁塔最出奇的还是镇塔之宝,出土的阿育王的舍利子和金棺、银椁等,都是最有价值的佛门宝物。

昭关石塔位于西津渡观音洞的一条街上,其形状如同北京北海公园内白塔的缩影。从石塔斑驳的痕迹来看,它的建筑年代应该不短了,照书上的说法,可以追溯到元代。在历经数百年风雨后,石塔挺立如故,仍然保持着它昔日的风采。

昭关石塔是一个过街石塔,高约5米,分塔座、塔身、塔颈、塔顶等部分,用石头分段雕成,呈喇嘛塔的式样。塔的底层有四根石柱,支撑着塔的重量。塔座则分为两层,以“亚”字形叠涩法凿成。塔座的上面是一个莲花座,塔身扁圆,成体形。再上面又是一个“亚”字形的塔颈,上复一莲座。塔的顶端呈瓶子的样子,上部置法轮,下部华盖为仰莲瓣座。

四根塔柱内侧刻有“南无大方佛华严经”。石塔南北两面的横额上刻有大书梵文六字真言,两侧边款上刻有“法轮常转”、“佛日增辉”、“河清海晏”、“天下太平”字样,呈现出原汁原味的历史风情和风貌,也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据说,只要人从此塔下走过,就算是做过礼拜了。如此说来,大概每一个镇江人都曾在这里做过礼拜。

僧伽塔是一座砖结构的宝塔,位于镇江老南门外的鼎石山上,高约32米,呈八面形状,黄色的墙,葫芦般式样的顶,总共为七层。塔的每层有四个门,交错而开。塔的四周建有石栏。塔前有山门,立“古僧伽塔”石额。

据说僧伽塔和建在寿邱山上的普照寺有着密切的关系。过去在泗州原有一座僧伽塔,到宋绍兴年间时,有僧人奉僧伽的像来镇江普照寺,于是普照寺的住持就仿照泗州,也建起了一座僧伽塔,供奉僧伽的像。

到了明万历年间,镇江有一个名叫张凤翼的读书人,相信风水先生的话,认为寿邱山上的僧伽塔不吉利,妨碍了镇江读书人考科举,就自己掏钱把塔移建到了鼎石山上。后来张凤翼还因为移塔之事没有得到官府的认可,得罪了县太爷,被抓进了大狱。若不是碰上镇江的读书人纷纷出来在巡按御史面前为他辩解,打抱不平,险些酿成历史上的一桩冤案。

僧伽塔不仅造型别致,也是观景的好去处。 “极望但苍苍”,“青山楚塞长”。塔脚下是运河,有个叫龚自珍的名人,在这里留下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的名言。

镇江还有一座圌山塔,又名“报恩塔”。此塔建于明崇祯年间,由吏部郎中陈观阳出资兴建,塔高约30米,砖石砌造,高七级,塔尖为一葫芦形铜顶,十分壮观。虽历经三百多年风雨的洗礼,塔至今仍雄姿如故,高耸于长江之滨的圌山之巅。

照当地人的说法,圌山塔过去是长江上最先见到的第一座塔,有“万里长江第一塔”的美誉。

此塔的兴建是一个明代官员的善举之作,但既然出于报恩的目的,就脱不了与佛门有缘。在圌山塔刹的覆钵上铸有尊胜陀罗尼咒语,腰箍上铸有“大清光绪岁次癸巳佛成道日敬书此咒与法界众生同圆种智”字样,说明塔的建筑、塔的装饰都有佛家的灵气在闪烁。不过,此塔最热闹的时候是在黄明节,来登山的人络绎不绝,多达十万之众,除了登山祈福和春游踏青的原因,恐怕更多的人是出于强身健体的目的,已成为圌山一景。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