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本地专题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镇江新闻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谭三林:一个全国劳模的无悔人生

2018-10-15 09:47 来源:镇江日报

人物小档案:他曾是响当当的全国劳动模范,两次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备极殊荣,风光一时,却因为投资失败,不得不远走他乡,艰难求生。

他曾是率先致富的农村万元户,即使债务缠身,也信守诺言,不逃避责任,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换取众人的理解。

如今,他是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户,历经磨难,依然笑对人生,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回报乡邻和社会。

他叫谭三林,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逐浪,沉浮,坚守!

无上的荣光

早春三月,春风已经唤醒沉睡的大地,柳丝新绿,菜花吐黄。

丹阳市延陵镇北圩庄村,谭三林依然早早地忙活起来,打开养猪场大门,启动饲料自动搅拌传输设备,拧开水龙头,看圈中小猪快活地争食……

谭三林说,改革开放的40年,他从辉煌的巅峰,跌入人生的低谷,再慢慢地走出,但无怨亦无悔!

上个世纪80年代初,谭三林所在的北圩庄村属于行宫镇。蓬勃发展的乡镇工业让大量农民脱离了世代耕种的土地,进厂当了工人。1955年出生的谭三林,却有着很深的土地情结,他依然选择了土地。

北圩庄村,从名字就可以知道,村子所处的位置地势比较低,有大片的洼地、芦滩。谭三林响应政府号召,挖渠、开荒、种粮食。1982年到1983年,谭三林种的地将近90亩。

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种个百把亩地不算什么,但是那个年代农业生产还很落后,所有的劳作都依靠人工。在村民眼中,谭三林就是个“拼命三郎”,农忙时节,为了抢天时,他和妻子连着一个月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一百多斤的担子挑起来就走,脚底下生风一般。

粮食打得多了,市场也活跃起来,粮食购销还没有放开,但是黑市收购已经很活跃。不少人都选择将多余的粮食卖给粮贩子,谭三林坚持把粮食全部卖给了国家。

“小时候家里特别穷,但是父亲一直教导我,做人要光明正大,偷偷摸摸的事情不能做。当时,粮贩子上门的收购价格每百斤高达108元,是粮管所收购价的三倍,人家都劝我,不要犯傻,但是我怎么想的呢,我是一个农民,我能吃饱饭,种好地,靠的是党和国家,我不能忘本。”最多的一年,谭三林卖到粮管所的粮食有9万斤之多。即使按三毛钱一斤的收购价毛估,他的收入也近3万元。

后来,粮食购销慢慢放开,但谭三林依然把自己生产的粮食全部以平价卖给国有粮站,他成了镇江地区最大的售粮大户,荣誉也接踵而来。他先后获得市、省劳动模范、全国科技致富能手、全国售粮模范等称号,1989年,更是获得全国劳动模范殊荣。

谭三林家的客厅里,挂着两幅大合影,分别是1989年和1995年,他作为全国劳动模范进京参加表彰大会,受到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央领导人接见时的合影。

“1995年,我们江苏省只有两个特邀代表,一个工人一个农民,我被选中第二次到北京。不得了!我接到通知后,比1989年第一次去还要激动。”

无奈的出走

载誉归来的谭三林,不改农民本色,种地、卖粮,村民不要的地他来种,有想要种的,他一句话不说就让出。村里要修路、成立老年协会,他捐款最多;有困难户需要帮助,他慷慨解囊;有新技术新方法,他总是积极配合政府部门搞试验推广。

种田之余,谭三林还搞起了水产养殖。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1年,一场大水冲垮了谭三林并不牢固的事业根基,这一年,他背上了十几万元的债务。这之后,他先后贷款十多万,尝试养螃蟹搞副业,由于投资经营不善,负债额不断增加。到了2000年底,谭三林负债将近27万元。

那一年的12月4日,谭三林终生难忘。

“当时,家里有年迈的父母,儿子和女儿正在求学。12月4日,我把家里的钱还债还得只剩下120元。面对将近27万元的债务,当时真想一死了之,想到两个孩子,我不能死。一晚上抽了三包烟,到凌晨5点多,实在想不出办法,我决定离家出走。”

谭三林怀揣仅有的120元钱,带上身份证,没和家人说一句话,悄悄地出了家门。

“我自尊心太强,怕这么大债务引来闲话。但是我知道,我是劳模,我不会给这个荣誉抹黑,等把孩子供上大学,我一定会努力偿还欠下的债务。”

谭三林坐上了开往镇江的汽车,脑袋里一片空白,他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是怎样,只是强迫自己不要回头。

这以后的七个月里,他在镇江打工,但微薄的收入根本不够生活。有一天,他听说云南边境地带可以卖血,挣的钱多。于是,实在顾不上法律禁止,铤而走险去了云南。再后来,谭三林来到中缅边境的瑞丽,在一家医院里长住了下来,打杂看门、看自行车,靠自己的勤劳博得院方的同情,医院提供房子让他住,水电也无偿使用。

无言的感动

谭三林离家出走,没有告诉任何人,一开始,年迈的父母都以为儿子已经不在人世了,直到谭三林给正在上大学的儿子谭忠义寄了点钱,家人才知道他还活着。

谭三林出走后,他的遭遇引起了丹阳市总工会的重视,工会组织不但每年给家里送来劳模慰问金,还经常派人前来看望,打探他的行踪;2003年,丹阳市总工会和行宫镇的领导先后给他家送来7000多元补助款……

2004年,儿子大学毕业了,这让谭三林心里轻松了许多。思乡之情难熬,儿女一再劝说,谭三林终于在9月28日踏上了归途。但他没有勇气回到家乡丹阳,而是先到南通、昆山等地,在浴场当擦背工。

春节前,表哥韦留根和妻子韦正姊先后给他打电话,告诉他这些年工会和镇村领导的关心、村民和亲朋的呵护。妻子特别告诉他,那些借了钱给家里的村民、亲友,从来没提过还钱的事。这一切让谭三林既感动又愧疚!

农历大年三十晚上8点多钟,谭三林悄悄回到了阔别4年多的家。得知他回来了,村里的乡亲们不约而同地前来探望,抢着跟他握手。

2005年春节过后,谭三林在重回昆山打工之前,特意去丹阳市总工会拜访、致谢。4月25日,丹阳市总工会盛情邀请谭三林回丹阳参加劳模座谈会,“失踪”4年多的他终于公开露面了。在座谈会上,时任丹阳市委书记杨根林热情地握住他的手说:“老谭呀,以前你为国家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现在遇到了困难,要来找组织,大家一定会帮助你的!”除了暖心的话语,市总工会还转交了上级工会专门拨给他的5600元补助款……

随后,丹阳市总工会把谭三林列为“一帮一”扶助对象,由全国劳模唐敖齐结对,借资助他养猪,并承担他女儿的求学费用。

无悔的人生

“我在田野里跌倒,也要在田野里爬起来!”谭三林说。

2006年,谭三林辞去了昆山浴室的工作回到家乡。在丹阳市总工会的鼓励下,这一次,他选择了自己熟悉的养猪事业。

没有场地,村里将废弃的校舍借给他;没有资金,全国劳模唐敖齐帮他……谭三林一边学习新的养猪技术,一边和妻子一起辛勤劳作。第一年,他卖出了200多头猪,赚了七八万元。吸取以前失败的教训,谭三林将赚得的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来还债,一部分用来发展养猪。

2007年,养猪行情相当好,谭三林想趁势扩大养殖规模,可是想尽一切办法后仍有3万多元的资金缺口。丹阳市总工会得知情况后,发动全体工会干部,筹集了3万余元帮助他。谭三林说:“总工会给了我一把椅子,他们就是我的靠背。我原本很自卑,有了这个靠背,越来越自信了。”

就这样,债越还越少,猪越养越多。2008年,为了减少养猪场对村民的影响,谭三林到村子外面租了地,盖起了新的猪圈,规模大了,他和妻子两个人忙不过来,在他的动员下,儿子谭忠义辞去了南京的工作,回到家乡专心跟父亲养猪。

大学毕业的儿子回来,谭三林的养猪事业如虎添翼。互联网上搜集信息,生猪苗猪市场行情,数据变化一目了然。父子俩每年都要外出考察学习,饲料改良,自动化喂养设备,化粪池无害化处理……现在,谭三林的养猪场存栏量达500多头,年出栏量1000多头,生产越来越有序列,管理越来越轻松。

2012年,谭三林还清了所有债务,还帮儿子和儿媳在南京买了一套房,2016年,为了方便小孙女上学,一家人又在丹阳市区买了一套房。女儿从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也已经结婚成家。

“做梦都想不到,我还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谭三林感慨地说。由于长期的辛苦劳累,谭三林身体早已透支,四年前被诊断为胃癌,做了手术,如今,年过六旬的他已经干不动重活,但是他依然闲不下来。他说养猪是一门科学,来不得半点大意。现在的谭三林依然是村里的热心人,爱操心大家的事。无论哪家乡亲有难处,他都二话不说给予帮助,光借出去的钱就有20多万元。

这么多年,谭三林走过的路有顺利也有磕绊,生活有快乐也有痛苦。他说,不管怎么样,只要不忘做人之本和感恩之心,就能活出无怨无悔的人生……(孙文萍)

责任编辑:吴丽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